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选举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没有选举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没有平等的选举就没有真正的民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十七大的表态意示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前进。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机关,  相似文献   

2.
在近现代民主政治下,选举权被形容为选民"用手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和民主选举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不断发展完善。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从人大代表选举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选举,从职工代表选举到其他各种社会组织选举,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断扩大,民主选举的魅力不断凸显。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民主选举的发展可以用"小步快走"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民主总是有着很高的期许,但现实总是与我们的期待有距离。中国政治发展渐进性的特点,使我们置身其间有时都忽略了其深刻变化。但如果以30年为时间坐标观察,我们会惊人地发现,中国民主政治包括选举制度已有了巨大的飞跃,民主的广度和深度有了空前的拓展,而人们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的愿望也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强烈。然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针对中国式民主的发展现状,政界和学界提出了种种发展路径,诸如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协商民主推动选举民主、以基层民主促进高层民主等等。然而,这些发展路径似乎都忽视或回避了发展民主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即民主选举和差额选举。从民主的本原意义上讲,没有选举,或者选举没有差额,都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相违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民主政治,一选就灵;民主选举,一差就灵。所以,中国式民主应该从差额选举开始,无论中央高层或是社会基层,都应实行差额选举,这才是中国式民主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选举制度的四种作用(一)选举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本标志,没有选举制度就不会有民主。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依靠选举制度,发挥民主选举的作用。撇开选举制度讲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我国,实现民主的途径不少,如社会协商对话、申诉控告信访、基层人民自治、提批评意见建议等等,但只有选举制度才能产生代议制机关,才能通向国家民主,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二)选举制度是各级政权机关合法化的手段。我国各级政权机关的权力,都来自于人民,都是人民通过选举制度进行授权,才使得政权  相似文献   

6.
探讨     
《政协天地》2011,(5):49
燕继荣民主在古希腊时期被理解为"人民统治",公民大会协商议事被看成是民主的重要标志。随着民族国家建立,人口、疆域的扩大,直接民主形式变得不再可行,于是代议制民主兴起,选举成了民主的基本标志。选举被看成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而投票表决被视为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它关注的是谁适合当"统治者",而不是如何"统治";它侧重于民主的"准入"程序,而不是民主决策过程。协商民主的提出完善了对民主的理解,被认为是破解选举(票决)民主困境、弥补选举(票决)民主缺陷的民主形式,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  相似文献   

7.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当前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大众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行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公仆和人民群众的协商,即代表与选民的协商,领导与群众的协商,政府与人民的协商;协商内容不能局限在"公民"选举,而要深入到"居民"生活.  相似文献   

8.
黄江 《传承》2010,(9):114-115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当前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大众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行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公仆和人民群众的协商,即代表与选民的协商,领导与群众的协商,政府与人民的协商;协商内容不能局限在"公民"选举,而要深入到"居民"生活。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阐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时,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道出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民主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政治价值。在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中,政治选举理论上能直接地表达人民意志,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而被多数国家和政治共同体广泛采用。民主政治并不等同于政治选举,但政治选举却是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主要实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民主政治根据竞争程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低度民主和高度民主。低度民主就是实行低度竞争性选举的民主,高度民主就是实行高度竞争性选举的民主。中国目前急需开展低度竞争性选举。低度竞争性选举能够降低民主化的风险,减轻民主发展的阻力,促使民主政治平稳地实质性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2.
<正>票决民主以一人一票的方式决定事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票决民主的重要实现载体,它的很多制度设计和程序架构都贯穿和融入了票决民主的价值理念。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一种选举的制度和投票表决的机构,是我国实行票决民主的主渠道和主要形式~([1])。不论是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是选举产生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以及审议通过"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无不是以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可以说,没有票决形式的贯穿始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  相似文献   

13.
直面新的经济基础,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加快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两大任务。党的十七大从代表的选举、报告的形成、会议的召开等各方面都展现了党内民主的新风貌,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迈出了坚实而又关键的一步。十七大报告郑重指出:"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4.
正一千双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西式选举政治,有人说,"选举是一场热闹的政治嘉年华";有人说,"选举是一场巨型的市场营销战";有人说,"选举是一场烂泥中的透明摔跤秀";有人说,"选举是一场有钱人的游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台湾地区的选举也不例外,有人说它是"民主的灯  相似文献   

15.
选举民主的有限性是指选举民主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所导致的最终结果的非正义问题。对选举民主的有限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选举民主主体的有限性,二是选举民主运行机制的有限性。主体的有限性是指选举民主中的主体——选民——能力是有限的。选举民主运行机制的有限性是指选举民主为保障其顺利运行所遵循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导致的局限性,包括多数裁定的不完善性、程序性原则的弱点、委托—代理的困境三个方面。因此,在实践中首先要加强选民的政治教育,提升选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其次要在选举民主运作时增加人民直接参与的内容,弥补选举民主运行机制的缺陷;再次,为了提升选举民主的品质,需要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2007年7月20—21日,由复旦大学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中心、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国家重大攻关课题组联合举办的“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选举与协商”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结合选举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和政治发展的一般原理,主要就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制度建构、实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技术路线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说,政协是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是我国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指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强调通过政治协商,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具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一2007年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领导下,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实践选举民主来增添科学发展动力。选举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石。由民众投票选举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是确保人民成为"权力源"、实现"主权在民"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权力制约与监督的  相似文献   

19.
2002年8至9月,我们在杨集镇以"两推一选"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为突破口,以民主议事票决制为重点,探索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杨集选举"打破了传统的选举模式,真正实现了"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党代表大会差额选举"镇党委领导班子,"全体选民推荐、村(居)民代表推荐、人民代表大会差额选举"镇政府领导班子,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反映了基层民主的方向,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构建了新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思路,要求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这一主张为党内民主发展拓宽了制度创新的空间,使竞争性选举成为可能,并成为党内民主较为恰当的突破口。竞争性选举是民主的普适性原则,是判断民主的一个标准。推行竞争性选举的意义是使党内民主从选拔政治转变为选举政治,革新和厘清党内权力授受关系,以此来推进党内民主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