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邓小平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指出: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成就的经验,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的成就是在邓小平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指导下取得的。这个理论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这历史背景就是社会...  相似文献   

2.
魏芙蓉 《湖湘论坛》2001,14(1):24-25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探讨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邓小平用“势在必行”四个字,概括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主要思想有:  一是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方面来论述政治体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那部分矛盾。马克思主义关…  相似文献   

3.
对于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后发性现代化发展国家来说,政府自身的总体素质对现代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改革是全面改革,其最大特点是追求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良性互动。邓小平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改革理念:“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显然,这里所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对列宁政治观的发展彭纳揆列宁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使社会主义根基稳固,列宁在理论上“翻来复去”地论述“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在实践上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建设的政治”方略。读《邓小平文选》,深深地感到,虽然邓小平同志直接涉及政治的概...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周逸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体制的大调整,必然引发政治体制的大变革。这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条基本规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  相似文献   

6.
体制改革一般可分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正象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关系,因为无论哪种改革,归根结蒂、都要涉及到权力结构的重新组合,都涉及到人的因素,这是它们的共性,所以我想把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放在一起考察,寻找它们共同的突破口,以求事半功倍之效。应该承认,迄今为止,改革已取得了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经济学的十大发展3月24日《社会科学报》载文,概括邓小平同志对经济学理论的十大发展。一、生产力根本论。邓小平同志对经济学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论断。二、经济建设中心论。邓小平一再指出:“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只有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三、公有制主体论。邓小平说:“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抗洪救灾胜利的启示王兆铮邓小平同志1986年视察天津时说过:“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外国人就是不理解后面这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今年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边疆 《前沿》1998,(11)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一、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邓小平在构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时是尊重和服从经济发展规律的。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不是孤立地从政治角度提出的,而是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提出的。实际上,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0.
徐久刚  周宜平 《前进》2000,(8):40-42
邓小平的政治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的政治观 ,对于我们更好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自觉地讲政治 ,有着重要的意义。1、学习邓小平政治观首先要把握政治的涵义问题。自从古希腊思想家亚理士多德提出“政治”概念以来各种各样的定义五花八门 ,莫衷一是。目前 ,我国的学者对“政治”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不过 ,只要我们集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 ,从唯物史观出发 ,其下三点应该是基本共识。其一 ,政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从质上看 ,政治是非经济、超经济的。其二 ,只要阶级(政党)、国家(政…  相似文献   

11.
朱相远 《同舟共进》2011,(11):21-22
“这就算是我的政治交代。”此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一篇文章压轴的最后一句话,亦是振聋发聩的点睛之笔。此文题为《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是1989年5月邓小平同当时两位中央负责人的谈话要点。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此文称为自己的“政治交代”,可见其历史分量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两极分化。”同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他指出:“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同年9月,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流行一种说法:在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之后,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即不是实行邓小平所要求的“同步论”,而是一种“先后论”。这种说法的一个重要论据是,新加坡、韩国,还有我国的台湾,都是在经济起飞之后,再着手政治改革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最近撰文说,对于这些地区的改革应当怎样认识,这里姑且不论。就我们国家来说,恐怕不能同这些地区简单类比。我国有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这种历史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全消失。事实上,它对当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还在发生…  相似文献   

14.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余健明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小平同志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其中之一就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①。...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走过了一条“三落三起”、“三下三上”的坎坷不平的道路。第一次,发生在30年代中央苏区;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申,1966年被撤销一切职务,1973年后复出;纫5次,发生在1976年周总理过世后,邓小于同志被诬陷为“右例问案风”的“民间”,再次被糟误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直到“四人写”救出门以后,1977年7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才恢复党政军的一切领导职务。其边境之改、挫折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邓小平同志是怎样对待政治沉浮,怎样起过坎坷走出逆境的?这其中的经验、方法和智慧…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提出来的。它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总体战略方针,也是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定位的具体指导思想。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以“三个面向”为依据,全面落实“三个面向”的精神,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面向现代化,处理好继承我党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核心,也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思想完成了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转变,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求实的改革态度─—学习《邓选》体会王丽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邓小平同志改革理论确立的思想基础,也是邓小平一贯坚持和提倡的改革态度。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中国要走怎样的一条改革之路?这是与党与民命运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一、共同富裕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为我们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涵义,提供了一条科学思路,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根据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无论从要领或逻辑上理解,都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科学的涵义。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拥有程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总体反映;“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  相似文献   

19.
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之中———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特征黄卫平肖俊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涵,政治体制改革实践则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明确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  相似文献   

20.
始终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汪关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是贯穿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条主线。一、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