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洋金花中有毒生物碱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金花(Datura metel L.)为茄科曼陀罗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金盘托荔枝、白花曼陀罗、闹羊花、狗核桃)。洋金花全草有毒,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最大,嫩叶次之。干叶的毒性比鲜叶小,吸入叶的粉尘也可引起  相似文献   

2.
有毒植物的毒理学研究是法医毒理学的重要内容。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郑钟璇研究员和赵台安、卜俊等合作,对法医鉴定上常遇到的有毒植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本刊从本期起将陆续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这里发表的是对洋金花研究的论文之一“有毒成份生物碱的测定。”其余各篇(包括急性毒性的研究,法医病理学研究。有毒成份在体内的分布等)将在以后各期刊出。  相似文献   

3.
蓖麻(Rictnus Communis L)是一种含有毒质的植物,有毒部份分布于种子、枝和叶.致毒成份为蓖麻毒素,主要成份是蓖麻毒蛋白和蓖麻凝集素,还存在一些理化性质尚不清楚具有毒性的杂蛋白.蓖麻籽中所含毒素受热(煮沸2小时,或加压蒸汽处理半小时)后即可被破坏,故中毒多发生于生食.在法医鉴定中,常遇到蓖麻中毒案例,为此我们对蓖麻毒素的分离和提纯进行了一  相似文献   

4.
用中草药治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已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中药治病是非常安全的,认为中药对身体是无损害的,其实不然,中草药的毒副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一些未通过正规教育的民间中医用“以毒攻毒”的理念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有时的确起到了一些作用,但由于对有毒中药的剂量和用法不能准确掌握,在诊疗过程中盲目加大剂量,特别是一些有毒中药的剂量,而导致未治病先致命的悲剧发生。笔者就一例中药蟾酥中毒致死案的法医学鉴定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Chinense Paxton)的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母根为乌头),为圆锥形或球状形的块根。本品味辛、甘,性大热,有毒。该中药用之得当则疗效可靠,惟其毒性颇烈,用之不当则会引起中毒。笔者遇1例利用中草药(附子)坠胎导致中毒死的案例,现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1 案例报告  相似文献   

6.
生物组织中莽草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莽草(IuiciumLanceolatumL),又名野八角(因其果实外形极象八角,故名),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分布于云南的禄劝、鲁旬、东川、富民、大理、维西等地区。其枝、叶、根、果均有毒,果实毒性最大。莽草植物上寄生物,下身无毒,但由于生长中依靠莽草提供养分,将有毒成份带给寄生物,故其也含与莽革相同的有毒成份,服后可引起中毒。民间常用莽草煮水杀虫、灭骚虱或拌入食物诱杀野兽,药用有生肌、接骨、治疮疖的作用。莽草的主要有毒成分是莽草素和新莽草素。莽草素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0.7mg/kg,新莽草素LD50为1mg/kg。莽草的主要毒…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7例有毒植物中毒尸检资料(毒蕈4例、苍耳子3例、栝楼2例、乌头类3例、雷公藤1例、钩吻1例、夹竹桃1例、豆薯子1例,野山薯1例),其中意外15例,自杀2例。着重分析了这些有毒植物对机体选择性毒作用部位。根据病理变化探讨中毒机理和死因,并综合讨论了有关的法医学问题。根据作者的经验,在法医学尸体检验和鉴定中应重视对尸体系统全面的法医病理学检验,以及请有关专家对可疑的有毒植物进行品种鉴定,有毒植物中毒是法医学鉴定中较常遇到而又较困难的问题之一,应引起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8.
有毒植物博落回全草有毒,主要含有血根碱、白屈菜红碱等生物碱,具有药用价值,但使用不当或误服可导致中毒甚至死亡。本文通过系统查阅和总结相关文献报道,从化学成分,毒性损伤作用,中毒剂量,相关案例中毒症状或尸体检验和毒物检测等方面对博落回的法医毒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了多组学技术在博落回毒性损伤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有毒植物博落回的法医毒理学研究指明新方向,为博落回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杰  褚建新 《法医学杂志》2004,20(4):240-240
八角莲(MayApple)又名独角莲、鬼臼和八角金盘等,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根及根茎含抗癌成分鬼臼毒素和脱氧鬼臼毒素,具有化痰散结、祛瘀止痛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毒蛇咬伤、肝癌等,方法是煎水服或捣烂外敷。我国民间用其治疗邪虐、蛇毒、肿痛和咳嗽化痰,国外也有用其有效成分E鄄toposid(Vp-16)治疗癌症的报道[1,2]。八角莲植物全株均有毒,主要毒性成分为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和盾叶鬼臼素(Peltatin)等,不同产地的八角莲的毒性成分和含量不尽一致,服用过量可发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等的各种中毒症状,…  相似文献   

10.
法言法语     
《中国卫生法制》2009,(1):43-43
“毒树之果”一词中的“毒树”指的是采取非法方式收集到的刑事证据,以非法证据为线索进而获得的其他证据,则为毒树的“果实”。树有毒,果实也一定有毒,此即毒树之果规则的直接含义。毒树之果规则是美国证据法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是美国所独有的。它要求,违法收集的刑事证据不具有可采性,通过该证据进而收集到的其他证据原则上也应该被排除。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对硫磷(1605)中毒后其代谢产物氨基对硫磷的测定方法。检材中的氨基对硫磷经有机溶剂提取,用气相色谱(NPD)测定,在肝或血中的回收率皆在70%以上。本法适用于腐败组织中以检测氨基对硫磷来确定1605中毒。  相似文献   

12.
乌头类生物碱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及分子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头属植物是被子植物亚门毛茛科中一类重要的有毒植物,也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药用有毒植物之一;其块根中多含有剧毒的二萜类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因个体差异、用法不当以及误服或投毒等原因而发生乌头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目前,对乌头碱的研究多局限在临床救治方面,缺乏对乌头碱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乌头碱的心肌细胞毒性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 桃耳七作为中草药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但如果用药不当亦可出现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作者在工作中遇见一例因误服桃耳七汤汁而中毒的案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龙葵素(Solanen)是存在于茄科植物马铃薯中的有毒甾体类糖苷生物碱。成熟的马铃薯中,龙葵素的含量一般为7~10mg/100 g,食用是安全的。当马铃薯由于贮存不当而变绿或发芽时,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当龙葵素的含量超过20mg/100 g时,人服用后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相关中毒案件时有报道。结合近年来关于马铃薯中有毒成分龙葵素的研究作一综述,总结了龙葵素毒理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检测方法,为法医毒理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雷公藤中主要有毒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公藤是我国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毒性,在民间使用常见中毒事件发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医药学领域研究,发生中毒事件最多的中草药之一。本文结合文献复习并对雷公藤中主要有毒成分的提取、检测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分析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马钱子又名苦实、番木鳖、马前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种子.性寒,味苦,有毒.归肝、脾经.功效为散结消肿、通络止痛,传统上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疽痈肿痛、跌打损伤等病症的治疗.马钱子中毒致死偶有所见,笔者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砷化氢(arisne,AsH3)是一种无色气体。在常温下可分解生成二乙砷[AsH(C2H5)2],具有大蒜味,是最强烈的溶血性毒物。多见于炉渣工人清渣过程、仓库工作人员的开仓过程和运输工人运输过程中的操作不当而发生的意外中毒,因盗窃行为引起砷化氢中毒死亡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行窃人用  相似文献   

18.
乌头属植物是广泛使用的中草药代表之一,乌头碱是其中最主要的毒性成分,主要引起多种心律失常而致死。急性乙醇摄入也可引起心律失常。法医学实践中常遇到乌头类药酒引起的中毒案例。这两者的心肌毒性分子机制有较多共通点,均对心肌细胞膜钠通道、钙通道及钾通道等产生影响。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乙醇、乌头碱心脏毒性机制的研究报道,分析讨论乙醇-乌头碱可能共同影响的心肌细胞通道蛋白,为联合中毒致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作业场所安全使用有毒物品,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中毒危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第二条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可能产生职业中毒危害的劳动保护,适用本条例。  相似文献   

20.
毒鼠强中毒死亡的案例及分析已有不少报道,但对毒鼠强中毒后损伤程度鉴定的探讨却很少[1、2、5]。在实践办案中,要求对毒鼠强中毒后损伤程度进行鉴定的案件逐年增多。虽然《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以下简称“重标”)第八十五条规定“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等致伤因素引起损伤,致使器官功能严重障碍,参照本标准有关条文”、《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轻标”)第五十二条规定“其他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损伤致人体组织器官结构轻度损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碍的比照本标准相关条文”有概括补遗各种致伤因素的意义,然毕竟无具体条文可依,在对中毒案件的损伤程度鉴定时仍难以操作,往往因鉴定人对条文的理解不同而受到干扰,难免显得偏颇。笔者通过对一起群体性毒鼠强中毒案件(263人中毒)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鉴定,旨在对毒鼠强中毒后损伤程度鉴定要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