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即使人类从今天开始不吃不喝不烧,气候变化效应也会持续几百年时间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演变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炙手可热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值得所有65亿“地球公民”高度关注。历时5天的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年会本月10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落幕。一百多个国家的环境部长等热议全球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2月5日发表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2007年度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海水酸性、破坏珊瑚礁,从而加速渔业资源的枯竭。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全球可供商业捕捞的渔业资源可能在2050年前枯竭。2月2日和3日举行的巴黎“地球公民”环境大会上,法国总统希拉克称,“地球在呻吟:飓风、洪涝、旱灾,种种极端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威胁,而中美气候合作已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中美气候合作的政治共识和行动计划不仅铸就了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全球气候协议的信心,而且为《巴黎协定》确定总体目标、原则和实施路线图清除了核心障碍。更重要的是,中美气候合作将成为落实《巴黎协定》并凝聚全球共识与合作行动的压舱石。  相似文献   

4.
“不要让地球变成不堪忍受的环境”,“气候变化急需全球合作”,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提出的警句。 这些警句写在一幅招贴画上。一轮巨大的红日熊熊燃烧,火花四射;一个小小的地球正在融化,水滴下落,画面生动地把世界气候形象化。看后沉思,不禁使人更为地球的命运担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穆斯塔法·托尔巴博士为世界环境日发表的文告说,在人类活动排放了200年的温室气体后,人类才刚刚开始认识世界气候变化的危险和可能带来的灾难。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8,(11)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习近平指出,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管理,提出更多中国方案,以中国智慧为建构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言献策。针对全球灾害治理,特别是核安全与全球气候变化,习近平提出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全球灾害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八国峰会及其对话会,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温度计和当今许多国际及地区问题的晴雨表。在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峰会重要议题的同时,八国集团内部的政治气候同样颇受关注今年的八国峰会及其对话会于6月6日至8日在德国海滨小城海利根达姆召开,会议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八国峰会讨论了气候变化等多项全球性热点问题,而峰会的政治气候也值得观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和出路——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发展,日益成为全球的热点和世界潮流.推动低碳发展正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具体分析了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重点指出了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贵州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全球关注“水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文明离不开水,但全球可 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却随 着人口的增长而日益减少。如何解除水资源危机对人类的危害已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于3月17日至22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水资源论坛指出了21世纪水资源危机的前景,讨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问题。来自150多个国家的部长和部长级代表最后通过的《21世纪水安全海牙宣言》可以说是指导未来水资源管理的行动纲领。 参加本届论坛的人士注意到,目前世界上可为人类利用的淡水已成为珍稀资源。在占地球水资源总量2.5%的淡水中,实际能被利用的最多占1%。如果把这一小部…  相似文献   

9.
2015年的气候变化协议《巴黎协定》成为当代全球气候治理的转折点与里程碑,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全球气候治理模式。2017年波恩气候变化大会旨在推进实施《协定》,而2018年的气候变化治理工作则以塔拉诺阿对话为中心形成新型合作模式。塔拉诺阿对话机制将进一步促使协定中各成员方提高减排目标,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完善"自下而上"的治理路径,实现"共同且相称的责任",推动气候变化的国际法治发展,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向纵深拓展。  相似文献   

10.
不必等待     
楚东 《瞭望》2005,(Z1)
标志着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进入新阶段的《京都议定书》2月16日开始生效,全球共庆。签署并核准了这一议定书的中国,虽然暂时尚无减限排温室气体压力,但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中国除了作出相应的贡献外,亦必须为应对该议定书对未来中国的巨大影响而早作筹划。 中国是积极主动的,不仅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还采取了  相似文献   

11.
五、气候变化成为新的道德标准早期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主要是从经济层面上考虑,自从2007年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发表第四份评估报告,作出了关于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当活动以及由此将引发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的结论之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气候变化问题从此被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扈永顺 《瞭望》2021,(19):50-51
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不失为一种优选方案.全球能源互联网为全球实现碳中和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 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认为,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实现能源部门脱碳,对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至关重要.清洁能源发电、先进输电技术、电网互联互通在...  相似文献   

13.
从1999年的上海,到2001年的香港,再到2005年的北京,7年间《财富》全球论坛已是第三次选择中国。5月16日,为期三天的第九届《财富》全球论坛在北京天坛祈年殿拉开帷幕,全球商业巨子与中国政商学界名流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及亚洲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财富》论坛第三次选择中国,其意义非同寻常。因为该论坛实际上是一个全球经济发展的风向  相似文献   

14.
秦兴旺 《侨园》2005,(3):16-17
龙怀,位于广西中北部荔浦县龙怀乡的一个小山谷,被当地人称为“鸟过不拉屎”的一个贫瘠的地方,然而海外赤子们却对她情有独钟。2004年4月17日至20日,全球300多位知名华商巨子聚集在这里,举办了首次世界华商国际投资论坛,探讨全球投资相关课题,龙怀也被定为世界华商国际投资论坛永久性地址。此后,龙怀成为闻名海外华人的胜地,每年都会有大批华人、华商前来参观。龙怀,这个沉默千年的地方,为何海外华商们对它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复杂挑战,国际社会围绕着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机制进行着斡旋与博弈.日本试图在具有技术和制度优势的环境能源领域发挥领导力,在国际上开展气候外交,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在国内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  相似文献   

16.
战斗机的轰鸣,美国国务卿的强硬表态,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使以讨论全球经济形势为主的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在今年发生扭转。美国是否对伊拉克动武和对其后果的评估,成为今年论坛的核心话题。 1月23日至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政治家、跨国公司老总、宗教领袖和学者,云集瑞士达沃斯,参加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这个论坛由日内瓦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71年创办,历来是各界头面人物在年初交流看法的场  相似文献   

17.
王恒昀 《党政论坛》2012,(16):24-24
6月18至19日,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举行,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拉美,共商全球经济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大计。6月的拉美,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经开始,在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未来100年全球还将升温1.4℃~5.8℃,全球和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100年更快气象专家指出,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 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等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幅度已经超出了地球本身自然变动的范围,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五月八日至十日,"2001《财富》全球论坛"在花团锦簇的香港隆重举行,立即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与会中外代表达700多人,其中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泰国总理他信、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政坛要人,有200多家外国大企业和150多家香港企业的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有中国内地60多家企业的负责人,还有20多位来自中国有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人。报名采访此次《财富》全球论坛的中外记者超过了1300人,也创下了历年之最。"亚洲新貌" 喻义深远这次《财富》全球论坛的主题是"亚洲新一代"(New Generatiaon Asia),但此前论坛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