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庙堂与和尚     
《史记》载:“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辩治者当能别之。”子产多谋善断、明察秋毫,民因其才而不能欺;西门豹执法严明,刚直不阿,民畏其威而不敢欺;子贱任鲁国单父宰时,注重德化,“臣民感其义而不忍欺”。古  相似文献   

2.
正2004年12月2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与瑞安市基层干部座谈时,讲述了子产治郑、子贱治单父、西门豹治邺这"三不欺"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讲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子产是春秋时人,他治理郑国,明察秋毫,百姓不可能欺骗他;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做官重在教化,身不下堂、鸣琴而治,百姓受到感化,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面貌出现,不站在百姓的对立面,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  相似文献   

3.
《史记·滑稽列传》中讲述了古代三个著名官吏施政的事迹:一是郑国的子产,英明善断;二是魏国的西门豹,执法严明;三是鲁国的宓子贱,与民休戚与共.由于他们德才兼备,取信于民,因而,"子产治郑,民不能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子贱治单夫,民不忍欺".他们均是拥有积高威望的典范.威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使人甘愿接受对方影响的心理因素.它具有多种客观方式.首先,威信表现为影响力,即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  相似文献   

4.
"三不欺"体现了古代三种不同的管理之术和从政风格.历代的循吏、能吏往往在不同的层面上实践和发展着"三不欺"的吏治精神."不能欺"之政的实践者,以精明强干、注重效率为特色,这是官场"吏道"的精华."不忍欺"之政的推行者,通常是服膺儒家德教学说的官僚."不敢欺"之政的精髓,明显与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有渊源关系."三不欺"本来是指"官"与"民"的关系、"长官"与"属吏"的关系,曹魏的大臣把它升格为君臣关系.他们把"不忍欺"之政,提到了理想"君德"的高度,是在呼吁最高统治者改弦易辙,摒弃以权术和严刑御臣治民的时弊,恢复仁厚宽恕的吏治政风.思想家、政论家论政,不应该过分注重"切于时用",而应该以"理想化"的理论设计为出发点,借此可以发挥矫正时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实则治     
通观古今,大凡在政坛上以政绩见称,倍受人民爱戴和拥护的人,莫不“行之贵力”,讲求一个“实”字,夏禹治水,足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两抵戎狄之地,东达黄海、东海之滨,乃至“胝无跋,肤不生毛”.那茫茫禹迹,就连汉代司马迁作《史记》时,亦曾慨叹去古太远而难于求索.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求实精神啊!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之治水有成,泽流后世,名垂青史.西门豹治邺,政绩斐然,民不敢欺.诚如《史记·魏世家》所言:魏文侯“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邺城的别称)称治.”然而,这种政绩的取得,并非出于其才华横溢,宏论滔滔,而是在于其守邺任内,多干实事,以威化治.改革家张居正向明皇隆庆上奏时曾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项主张,并将“省议论”列为“六事”之首,认为“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后在论及宋亡之因时又特别指出:宋王朝灭亡在于“声容盛而武备衰,议论多而成功少.”意谓朝廷在制订政策政令时要斟酌计议周全详备,而在执行时则贵在务实.禁烟名臣林则徐,一生刻苦自励,事必躬亲徼察,从不“袖手枯坐”,并能做到“凡民生疾苦,吏事废堕,人才贤否,无纤悉不知,知无不行.”1824年,江南“高家堰十二堡,山下六堡被大风掣坍,洪湖水泛滥”,道光帝令林则徐赴南  相似文献   

6.
清朝张聪贤在《官箴》中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至理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廉则吏不敢欺,公则民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时值中央大力反腐倡廉之际,拈来读之,仍能给人以极大的教诲,为各级领导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是要具有平民意识。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你是人民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在整个社会群体中。你又是普通的一员。也是一个平凡的公民。因此。领导干部不能以“父母官”自居。高高在上。当官老爷。要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在掌权之后多想无权之时。常“以百姓之心为己心”,自觉地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来造福人民。回报人民。做到为民着想。替民办事。帮民解忧。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8.
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 “基”、 “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  相似文献   

9.
河伯娶妇、以实则治及其它钟克生少时读书,西门豹给河伯娶妇的故事,在稚幼的记忆里留下了风趣的情节和精彩的画面。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侯时他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县今。“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原来,县吏...  相似文献   

10.
廉洁     
廉洁自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价值选择。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如果利用手中职权一点点地谋私贪占,即使没有酿成大错与罪过,但也蒙上了不清白不光彩的恶名,再来说服人、教育人,怎能让人信服?然而,自古以来,为官者最难做到的恐怕就是“清廉”二字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讲的就是为官者的好处,难怪今日有某贪官的“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的心迹“妙语”。因此,我们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廉洁,歌颂廉洁,让“廉洁”…  相似文献   

11.
西安碑林有块名叫《官箴》的石碑,上书短短36个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块碑,是清道光四年西安令张聪贤受陕西延绥道台颜伯涛之托摹刻的。据清代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颜伯涛在闽浙总督任上,恰逢英人入侵,英国人放了几炮,他就吓得屁滚尿流,狼狈而逃。道光皇帝非常恼火,将他革职还乡。还乡途中,有六七百名扛夫为其搬运行李,整个队伍“几三千人”。这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责人刻这则“官箴”,还不是为了“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假廉以成贪,内险而外仁”。(阮…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上有句话,说人生有三样不朽的事业,大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古为今用,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现代领导干部,更要立德、立功、立言。 所谓“立德”,作为领导干部主要是讲德政,即符合社会需要,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或政绩。立德有三:一是崇尚理想。古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锻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格;讲理想,讲大局,讲奉献,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作风民主。“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作为党的干部,崇高的威望来自于用自己心血、自己的生命去爱人民群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严守政治纪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做到受民之托,忠民之业,为民谋利,而决不能负民之望,误民之事。以权谋私。要真正与班子成员、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是廉洁自律。这是为政立德之基石。廉者刚,贪则腐;廉者明,贪则浊;廉者威,贪失民。作为领导干部,要清清白白做官,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忠于职守,节俭克己,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违法之事不  相似文献   

13.
廉与威     
人们往往把权与威划上等号。权威权威,有权就会有威,就会有钱有势,就会出人头地,尽享人间荣华,却很少将廉与威相提并论。  有一次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在第五展室看到一尊“官箴碑”,正文为明代廉吏年富任山东巡抚时所撰,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其文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看过之后,对这位年大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其惊人之语言,精妙之哲理,缜密之逻辑,将为官之道揭示得如此透彻洞明,实在令人心悦诚服,过目不忘。通篇碑文,紧紧围绕一个“廉”…  相似文献   

14.
试题史载,郑国上卿子皮素敬子产才能,欲卸执政之任予他。移职前子皮有私事相托:想让自已的儿子尹何去当宰邑。子产闻言,婉言相拒,“此人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从政工作。”子皮仗着资深历厚,又对子产不薄,便说:“吾儿为人善良诚实,你不妨让他到任上一试。”子产正言回绝:“不行!您爱孩子,自然希望事利于他。若委之以大邑政事,无异派不会操刀之人去切割东西,其害无穷。如果您家有好布料,断不会令初学之人裁剪。大邑若美锦,岂能让初学者乱画乱剪?只有学有所长方能从政。何处听说用大县去练习做官的呢?”子皮闻言,惭愧不已,同时也为子产的…  相似文献   

15.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我国最早的民本思想。重民,就是重视百姓。历代开明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能从不同侧面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从而对民众加以重视;为民,就要有爱民之心,富民之策,安民之道,给百姓创造安居乐业的稳定局面;畏民,是敬畏民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心不可违,民心不可欺,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相似文献   

16.
边凤秋 《求贤》2010,(4):24-24
一、加强领导。树立干部形象。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是关键。每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亲民、爱民,弄清楚群众到底想什么、盼什么.把群众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抓在手上,一件一件去落实.树立务实形象。党员干部要按照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要求,勇于治“虚”治“假”,敢于治“漂”治“浮”,切实做到讲实话、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工作的落实上去。在各项工作的落实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六世纪,即春秋时代的中期,地处黄河中游(今河南省中部)的郑国正经历着一场封建化的社会变革,子产则是推动郑国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子产又叫公孙侨,出身于郑国贵族。公元前543年,原执政大臣子皮将权力移交给子产。当时的郑国“族大宠多,俗淫而侈,又介晋、楚之间……未易以为治”,而子产在子皮的支持下,坚持改革,择能而使,广开言路,几年  相似文献   

18.
民声·民生     
民声是风向标,执政要听民声;民生是落脚点,执政要为民生。民声和民生素来密不可分。民生的落实需要倾听民声,只有倾听民声,才能使民生建设的决策符合群众的需要,才能检验民生建设的成效;民声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民生,只有解决民生,才能得到群众拥护和赞成,才能筑牢执政根基。作为领导干部,要把民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广泛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做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4,(14):18-19
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古人讲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为政之道,务于多闻。”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