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联体形势的回顾与展望刘桂玲今年正值独联体成立5周年。5年来独联体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各成员国在“独”与“联”之间摇摆。时至今日,这个新生的国际组织既没有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实体,也没有消亡。近两年来独联体“向心倾向”增强,并积极寻求在世界中的...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初的独联体:转机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0年开始,独联体国家间的合作一改“车轮转而车难行”的低迷状态,开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独联体各成员国在“独”与“联”的问题上基本消除分歧,普遍认为独联体是进行多边合作的最好形式;次地区一体化呈现出超越独联体集体合作的发展势头,这种趋势有利于使整个独联体联合起来;作为两大次地区一体化组织“领头羊”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双边关系日渐成熟且具有了特殊的意义;独联体反恐中心、联合快速反应部队和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独联体国家间的军事合作正在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变化。然而,这些积极因素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独联体一体化出现了根本性的“质”的飞跃。这不过是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中加速量变的过程,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独联体一体化若要达到量变的关节,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独联体成立5年来,其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主要是由“独大于联”走向“联大于独”。 一、第一阶段:“独大于联”阶段。这是独联体形成时期的情况。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3国元首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11个共和国元首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会晤,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议定书》等6个文件,独联体正式建  相似文献   

4.
吉尔吉斯斯坦变局表明,独联体内部的新一轮“民主化”浪潮继续上涨。这是继苏联解体之后,原苏联国家确立新国家身份的延续。如果说,苏联解体解决了这些国家“离开谁”的问题,那么“色彩革命”则将解决“靠近谁”的问题。这一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独联体产生重要冲击。一系列“色彩革命”之后,格鲁吉亚、乌克兰等独联体“民主先锋”的角色、立场将发生重要变化,独联体内部因“民主化”问题而引发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俄罗斯在独联体的威信可能继续下降,独联体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5.
“又”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同时也是日语中的一个汉字,读作“”。尽管如此,两者在意思及用法上并不等同。“”是汉语“又”的基本译法,但由于汉语“又”具有更多的含义及使用方法,所以在日语中也有其他各种不同的译法。  相似文献   

6.
独联体成立一年多来,由于各独立国利害不同,参加的动机不一,以及历史上的种种矛盾和瓜葛,相互间缺乏凝聚力,关系涣散。然而,近一个时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使似将散架的独联体出现了某些生机。 (一)各国对独联体的存在及其作用有了新的认同。独联体是在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国家联合体。按照成立之初的《阿拉木图宣言》规定,它仅是一个协调组织,不具备国际法上国家实体所享有的地位和职能。一些成员国心猿意马,把它看成是“临时性过渡组织”或“分家工具”,一旦完善了自己的独立进程,就  相似文献   

7.
布什政府提出的“布什主义”在推行中四处碰壁。主要表现为:发动“先发制人”战争,深陷伊拉克泥潭;坚持单边主义,自己孤立自己;以反恐为名行称霸之实,越反麻烦越多;全球推销“民主”,受到多方抵抗。  相似文献   

8.
自2009年初俄美关系“重启”以来,俄外交出现了大幅度“西倾性”调整,把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放在优先位置,目的是想借后者之力来实现俄罗斯的全面现代化。但鉴于俄与西方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双方关系短期内不会出现实质性改善,俄外交再次向西“一边倒”的可能性不大。俄外交的另一个着力点是独联体。由于俄不拥有统领独联体未来发展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其欲重塑独联体“霸主”地位的目标短期内亦难以实现。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俄对华战略疑虑呈上升趋势,“借重”与“防范”将是俄今后对华外交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9.
"古阿姆"集团是独联体框架内以乌克兰为首且横跨独联体3个地域(中亚、高加索、欧洲地区)的地区组织.该组织曾一度偃旗息鼓,但自独联体内发生"颜色革命"以来,它在美国的扶持下重整旗鼓,异常活跃,并于2006年5月23日更名为"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古阿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韩国的檀君建国神话作了重新考查,并结合韩国语的发展变迁,认为此神话不仅反映了韩民族先民的熊崇拜,更反映了他们对“圣山”的崇拜。檀君应该是先建都于“阿斯达”,后迁都于平壤,而不象神话本身记载的那样正好相反。“阿斯达”和“朝鲜”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韩汉对译,意思是“早晨的山”即“圣山”,从而对“朝鲜”一词的含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独联体对俄罗斯而言,具有战略屏障和战略借重的双重作用,也是俄国家振兴的依托条件之一。但因俄独联体政策有诸多失当、新独立国家自主意识增强,以及美国和西方采取诱压结合的方式分化独联体,目前独联体处于四分五裂中,俄与独联体其他成员国间关系总体呈纷争多于合作态势。经历了各式“颜色革命”的独联体未来内部矛盾还将扩大,俄与美国及西方在争夺后苏联战略空间的较量中谁是最后的赢家,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2.
不知何时起,现今社会上许多文人墨客踏踏实实做真学问的人少了,忧国忧民为解决问题而做学问的人少了,心平气和以理服人的人少了。大家似乎都在学另类的“标新立异”,。其用意无非想借“揭、批、骂、咬”为自己成名、为自己扬名。  相似文献   

13.
半个多世纪前,有一个词很流行,这个词是“觉悟”.只不过特指是“政治觉悟”、“阶级觉悟”。今天,“觉悟”这个词已经很少有人提起,近于消亡,连某些追求时髦号称信佛的人.也对“觉悟”这个词很陌生。殊不知这个词恰恰是舶来的佛学术语.与此一并传来的还有“世界”、“幸福”、“刹那”等等。  相似文献   

14.
“颜色革命”除了给相关国家政局造成不稳定外,还给整个独联体带来冲击。它动摇了独联体的生存根基,加剧了俄美在该地区的争夺,从而使地区局势产生动荡。由于历史上形成的独联体成员国之间难以割断的经济联系、相互依赖的政治与安全关系以及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独联体仍有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日本侵华时期,大批日本左翼转向作家,迫于各种缘由来到中国东北,在殖民主义政权猖獗之时,他们在文坛上留下了众多的殖民主义色彩的“标识”。牛岛春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她以一个“满洲国”官僚太太的身份目睹了“满洲”殖民政权的衰微,又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笔触诠释了统治民族眼中的异地异风异人。本文力求从历史叙述的角度揭示“左翼转向作家”牛岛春子笔下的“民族协和”景象,以资为剖析日本殖民主义政权的侵略政策提供一个历史的昭示。  相似文献   

16.
2003年9月19日,独联体中经济规模最大的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正式签署了建立“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协议,这无疑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掀开了新的篇章。长期以来一直游离于独联体核心圈之外的乌克兰加入其中是“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最显著的特点。在可预见的未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可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成功的机遇,但实现过程并非坦途。为了使“四国统一经济空间”顺利向前发展,就目前而言,四国应在入世问题上协调政策,统一立场;俄罗斯应尽快使所有以俄为中心的三个集团(俄白联盟国家、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一体化方案协调一致并千方百计地加强在成员国,特别是在乌克兰的经济存在。  相似文献   

17.
独立时间不长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面临复杂而特殊的国际环境,其对外政策要考虑到主权、安全以及对外经济联系诸多因素。对外政策的目标首先是要保障国家独立、领土完整等安全要求,然后是国家经济等发展问题。针对自身的内外条件,哈提出了符合本国利益的对外政策理论、方针和原则。其对外政策实践勾勒出一个“同心圆”轨迹,具有显著的地缘政治色彩。哈中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政治、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两国共同致力于构筑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8.
顶层大国实力占比面临“关键门槛”时,霸权国为维护霸权地位有可能对崛起国施加“战略阻断”行为,动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种手段对其崛起进程予以阻断。崛起国对霸权国GDP占比存在60%到80%两个“关键门槛”,二战后作为霸权国的美国一般选择在60%门槛前后对崛起国实施“战略阻断”行为。自2018年3月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始,特朗普、拜登两届政府先后以极限施压和“高强度竞争”对中国实行了两轮全面遏制打压,造成中美关系深度恶化。这是霸权国对崛起国实施“战略阻断”行为的最新案例。由于中国崛起势头不可逆转和对美实力占比已经越过3/4线,美国对华“战略阻断”行为实际上已经陷入困境。在充分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作为崛起国的中国制定正确的国家战略并推行成功外交,能够有效反制霸权国的“战略阻断”行为,从而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和世界和平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论是“美”这个词,还是做为一个学科的“美学”,都是犯忌的,甚而被禁用。好像用“文革”的大帽子一压,一切美都该死。于是,“美”与臭关、资产阶级臭习气成了同义词,关学也就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甚而反动思想的代称。那时若问“什么最美”,大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劳动最关!劳动人民最美!”而那时说的劳动,主要指笨重的体力劳动;那时说的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20.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受国际与地区形势发展的影响,其地缘政治呈现出“边缘地带”“中间地带”特点,在某一时期某一种特点更为突出。2021~2022年,在阿富汗变局、乌克兰危机等重大事件背景下,中亚地缘政治地位凸显,同时地区各国也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中亚稳定受到一定影响。在新形势下,中亚国家尝试塑造新的地缘政治角色,通过“通道外交”“纵横外交”推动该地区成为中南亚、中西亚的“枢纽地带”,希望以此减少地缘政治对抗加剧带来的外部风险,走出一条新的跨区域合作发展道路。本文尝试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中亚三种不同的地缘政治形态与中亚政治稳定和安全风险的关联。研究发现,地缘政治作为外部因素,与政权交接、社会矛盾和安全威胁等中亚的内部问题,都对中亚国家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内外因素相互牵连;当中亚地区处于“边缘地带”时相对稳定,处于“中间地带”时挑战增多,成为“枢纽地带”有难度、有风险,对中亚稳定有利亦有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