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接触网络最广的群体之一,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公开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政治信息,带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的扩大性、娱乐性、多元文化交织性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政治责任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律性的科学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政治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正视问题,明确路径,坚持准确定位,高起点架构培育体系;灵活方法,高标准建立健培育机制;以人为本,高格调开展培育工作;内外协调,高格调开展培育工作,全面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律性的科学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政治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正视问题,明确路径,坚持准确定位,高起点架构培育体系;灵活方法,高标准建立健培育机制;以人为本,高格调开展培育工作;内外协调,高格调开展培育工作,全面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体系的内在接受和认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关系着我国当前的政治稳定。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西方多元文化通过网络的强势传入以及网络对社会负面信息的扩散和放大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消解作用。为此,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加强网络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规范网络监管、构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途径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素养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质和核心,关系到学生能否坚持正确成长方向和坚定科学理想信念,对于实现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最新版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环境、学校培养、家庭环境及学生自身特殊性分析出现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加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对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度过程中文化的认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受西方普世价值及其强势政治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着严重挑战。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必须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关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民主意识培育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群体民主意识的现状,分别从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三个维度来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并提出培育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的途径:大学生、学校和政府多方互动的手段,在网络视域下,充分培育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8.
赵跃先 《探索》2012,(2):127-132
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是政治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感是政治心理形成和构建的重要前提。目前大学生对当前我国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的认知现状,在政治认同上存在着差异与分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强与政治认同危机的严重性并存。政治认同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优化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是优化其政治心理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政治认同机制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心理构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认知与实践养成、线下活动与网络引导的协同前行、相得益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0.
课题组对珠海市三所独立学院大学生政治认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情况趋于稳定,对政治关心程度、政治认同概念的了解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强,但对政治参与满意度、基层民主选举活动的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减弱。民办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特征,完善政治认同心理机制;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力度,优化政治认同培育体系;增设政治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规避网络自由化风险,防止不良因素腐蚀,以促进大学生关心政治、学习政治、了解政治、参与政治进而认同政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在维持政治系统稳定、传承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和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网络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它的应对路径在于采用多样的政治社会化手段、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政治理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网络平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在维持政治系统稳定、传承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和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网络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它的应对路径在于采用多样的政治社会化手段、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政治理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网络平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前提,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民族团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民族团结与政治认同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途径,以促进民族团结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前提,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民族团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民族团结与政治认同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途径,以促进民族团结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各种社会思潮的侵占、社会体制转型的诸多矛盾、市场利益的分配不均,致使大学生政治认同呈现紊乱、式微、冷漠态势。基于以全球视野增强政治认知、以对话沟通培养政治情感、以价值理性鼓励政治参与的原则,可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指引,在"知""行"中凸显主流价值观的优越性;树立"理性社会问题观",诠释体制转型中的"中国智慧";确证学生自我价值,构建整体性政治认同教育等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是凝聚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建立理性、正确的文化认同,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网络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与挑战并存、文化守望与文化"流放"共生、多元文化追求与制度文化羁绊同在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快完善保障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和内容把控力度,帮助大学生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自媒体的个体化、去中心化及信息多元化,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自媒体的互动参与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单向输出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自媒体信息的流动性和碎片化对传统宏大叙事的解释框架造成了冲击。因此,在自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大学生主动选择;创设每个个体都能参与践行的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释宣传中的现代性和高度性;在自媒体平台构建尽可能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细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巨大活力的特殊社会群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利有弊,作者在深入探究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所起积极和消极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应通过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提升教育者的政治与媒介素养水平、提高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能力、完善自媒体发展环境等途径,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网络大V等不同主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且其影响力的大小因大学生性别、年级、学科等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持续强化大学生政治认知,激发大学生政治情感,丰富大学生政治参与,增强大学生政治信任,以实现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媒体融合加快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助推器。当前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存在网络传播渠道众多、媒体融合人才缺乏、网络监控不到位等问题。深入网络社区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主导权、营造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良好氛围、加强网络平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平台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网络队伍建设、构筑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媒体融合视阈下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