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全球制造业争夺战。为此,有人预言,如果说21世纪前10年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产业转移的黄金期,那么未来10年可能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夺回制造业的10年。  相似文献   

2.
江彩云 《新东方》2001,10(1):89-92
人们预言,在 21世纪,知识经济将会占据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为此,我国政府把科教兴国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国策,争取 21世纪中华民族有一次历史性的腾飞,不仅完成全面工业化,而且一步进入信息化,实现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前后,美欧意识形态领域抛出了"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新自由主义将成为全球普遍模式"以及"21世纪共产主义将在历史上消亡"三大预言,将预言的攻击矛头主要对准了社会主义中国,并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了"中国崩溃论"等新论调。虽然这些唱衰中国的预言漏洞百出,在中国崛起的现实面前日显苍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的网络化多媒体监控系统房子河当前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同以往的工业化社会不同,财富不再只是生产资料、各种产品等物质形态,信息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占据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有人预言,21世纪的经济增...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社会兴起"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新自由主义模式将成为全球普遍模式"、"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将最终消亡"三大预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力推销西方民主制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认定西方世界当年的"三大预言"已经落空。首先,西方民主制度并未一统天下,反而给诸多国家带来灾难。受当年美国民主输出"恩泽"  相似文献   

6.
托克维尔在19世纪前期正确预言了民主时代的不可避免和普遍到来,更重要的是将民主研究指向民主对人性的深刻影响,将一种依据人人天生有平等权利观念而人为设计的政制,放置在现代人的自我理解中来探究,从而在现代社会与人之自然本性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出民主的"双重面孔";但从社会状态入手理解民主社会人的心灵特征,最终目的还是促使人们意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并真正掌握自由和政治行动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西方“三大预言”认同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将最终消亡"、"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新自由主义模式将成为全球普遍模式",20世纪90年代的这"三大预言"都刻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近日,人民论坛杂志采访调查了300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并在新浪网、人民论坛网等进行了"‘三大预言’落空了吗"网络调查,5410位网友参与。我们对两次调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选择,需要把握本世纪末及下世纪初我国农村经济面临的现实背景。面向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出现三大趋势:一是结构转型———工业化趋势。我国国民经济将实现向工业化中期成熟阶段的结构转型,国民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持续增大,农产品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结构。二是体制转轨———市场化趋势。我国将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在转轨过程中,农业很可能会遇到市场缺陷和计划体制弊端的“双重风险。”三是经济开放———国际化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  相似文献   

9.
美国大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个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党"和"美国社会主义党",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美国当局对共产党为首的左翼政党采取镇压的态度,导致美国共产党遭到严重打击,但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大学中保留下来了.可以预言,美国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将在未来10~15年内出现高潮.  相似文献   

10.
劳伦茨·冯·斯泰因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整体国家"学说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社会-国家思想在德国的思想语境中,吸收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有机国家"学说和黑格尔的现代国家观,并通过对工业化时代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德国政治现状的考察,形成一种学理综合.斯泰因的社会-国家思想,尤其是他对政府行政提出的见解,具有鲜明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劳动保障世界》2009,(12):28-29
上个世纪末,有人预言环保产业将和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一同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如今事实为这个预言作出了证明。  相似文献   

12.
摩罗 《同舟共进》2008,(4):39-39
《同舟共进》2007年第10期"印度专题"刊发了一篇文章,引述美国前助理国务卿英德弗尔斯观点:到21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大国将是中国第一,美国第二,印度第三。英德弗尔斯的预测想来不是毫无依据,可人类社会很难按预言的轨道发展,几十年后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根本不可预料。一战之前  相似文献   

13.
正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的未来学家Toffler就指出,"几千年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将表现为三个阶段:即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正如Toffler所预言的那样,逐步呈现出体验经济时代的种种特征。近年来,体验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得到应用。体验营销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  相似文献   

14.
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产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既与农业产业的天然弱势地位有关,又与市场机制的"失灵"相关,更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相关.因此,要尽快消除工业化过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必须依靠市场以外的力量,即统筹城乡平等、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制度创新来实现.本文首先界定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然后论证了工业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强化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对"三农"的保护、保障机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和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的素质: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尺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曾富有洞察力地预言 ,中国的现代化将会带来“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应该看到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巨手拉开现代化的帷幕 :20世纪末的中国 ,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打上了转型的烙印 ,几乎所有的理念都显示出转型的色彩。中国社会的主体———全体国民也正在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型。这种转型虽然早在上一世纪便已开始 ,但在今天才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更加令人深思。因此 ,人的素质的提高便构成了我们迎接新世纪挑战、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近百年来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6.
有人预言,在下个世纪,大部分缺少电话的发展中国家将越过传统的电杆与电线,而直接向移动电话领域发展。 通信与交流,在每个时代,都是连通社会的纽带。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家工会的兴衰与工业化的发展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工会运动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完成了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尽管在国家、产业层面上的工会依然组织健全,但其组织及活动能力均大为下降.工会成为貌似强大、但实际力量下降的"空壳工会".  相似文献   

18.
梁亚莉 《政策》2012,(11):44-46
"中等收入陷阱"提出的挑战迈入"中等收入"门槛,标志着湖北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将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更是结构优化和发展动力的转换期。  相似文献   

19.
对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变革最多的世纪世纪之初,著名思想家罗素写了一本叫作《婚姻革命》的小册子,以他特有的保守自由主义风格,小心翼翼地做出了婚姻制度、婚姻方式和婚姻行为方式将要发生许多根本性变革的预言如今,这些预言在全世界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不同社会中,一个个地变成现实。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历经百年变革潮的冲击,传统婚姻制度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坚硬的核桃”也已经开孔在这个古老的社会中,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离婚:数字年年攀升,原因五花八门对年前,我在辽北的一个村庄当了3年多农民。在村里…  相似文献   

20.
信息高速公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信息工具变革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制度变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信息高速公路是第四次信息工具变革的集大成 ,它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迅速地迈向信息时代 ,必将对人类社会的社会制度产生巨大的作用并导致革命性的变化。本文探索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在未来信息时代可能发生的变化 ,并预言了这种变化将会导致信息经济体制或自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同时 ,探索了未来信息时代的技术因素和生产方式变革可能引发的社会上层建筑领域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并预言了这种变化将会导致全民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预言信息时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 ;并预测这种社会制度变革的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设想是一致的 ,预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解体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