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传统义利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精髓体现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义利观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义利观。儒家主张在义与利之间必须体现相互制衡的有机统一,一旦在个人利益与义出现冲突的时候,要毅然牺牲利;道家反对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贪得无厌,提倡无为而治、节欲薄敛。传统的义利观对当今社会有着较强的警醒和借鉴作用,如义利并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以义为上仍然可以作为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以义谋利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致富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始终。春秋时期儒学的创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独尊儒术旗号下的兼综众家,以及魏晋时期的会通儒道,是这种包容性发展的早期典型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不仅体现在本土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取鉴与吸纳上,还体现为对域外的异质文化的取鉴和吸纳。汉魏以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渐次广泛传播和得到接受、吸纳,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与包容发展的可贵品格。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任何文化都不能与其它文化隔绝开来而夜郎自大、孤芳自赏,必须善于借鉴和吸收包括异质文化在内的其它一切文化的精华;任何文化都必须立足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和提升其先进性,发展和扩大其影响力、感召力,从而为实现包容性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予以应有的关注。这既由两者面临相同问题和承担相同任务的特点所决定,也缘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性意义和两者相互策应的特点,同时也因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主旨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中的民众监督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在论及民众监督的功效价值、原则要求、制度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厚的思想资料。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构建合理、有效的人民民主监督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传统义利观的当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玉萍 《理论学刊》2007,3(5):104-106
传统义利观的近代命运展现为排斥与认同的二极对峙,一方面文化批判思潮对其价值取向与近代化进程的不适应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与清算,另一方面新儒家则肯定其正面意义以及与近代化过程的联系性。事实上,传统儒学本身具有意蕴的多重性,简单否定或肯定都有其偏弊,化解传统义利观与近代化过程紧张关系的可能出路在于义利之间的视域转换,即由不谋个人之利转为谋正当合理之利,由不计其功转为计合理之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古代的德治文化精髓进行了高度概括,归纳为四个方面,即为政以德,德主刑辅,修身与教化,选贤任能,并从中国古代的德治文化中提炼出了几点有益的启示一是以德治国必须以民为本;二是以德治国必须做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三是以德治国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四是以德治国关键在于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儒家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是否重利,要根据"人"与"利"的具体情况而定,儒家义利观在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儒家"利不可去"的主张,启示我们:要充分肯定人基本的利益需求,而不是相反。儒家"以义节利"的做法,启示我们:必须在道德规范的框架内追求利益,而不是唯利是图。儒家"灭人欲"的激进主张,启示我们: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相对稀缺的物质资源面前,我们必须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是,没有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没有全体社会成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悠久和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明中,民本思想多姿多彩.可以说,如何看待"民"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治国思想的根本问题和中心内容.追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这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对于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思考解决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现实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义利之辨”发端于春秋时期。《中庸》中说:“义者,宜也。”义就是适宜、应当、适当的意思。《左传·隐公元年》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可见,春秋时期所谓的义,意为行为或断事适宜于礼,义作为适宜于礼的道德要求,其一般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制,达到“义节则度”。而“利”单指个人利益、功利,是与礼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义利问题是思想家们争论最多也是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墨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尚利贵义,义利合一。当前中国诚信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割裂了"义"与"利"两者之间的关系,过分求利而忘义。研究墨家义利思想,可为解决当代中国诚信危机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乃圣  陈燕  陈明 《理论学刊》2007,3(2):52-56
注重社会公平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社会公平是指人在社会中都应获得公正、平等的地位和待遇,它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法规公正、分配公平。当前我国社会公平的基本特征:首先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其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公平;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当前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权利部分缺失、机会不够均等、司法缺乏公正、财富分配贫富过于悬殊。推进社会公平的途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加强制度改革和创新;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和培育公平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公平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它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判,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必须从根本上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同时,公平的实现需要发挥社会调剂功能。在当今中国,公平观应该而且必须与我国现实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它的科学性合理性依赖于制度的建设和法规的完善,我们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原则去研究分析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义利观是关于义与利关系的基本观点。义利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在历史上,儒家的义利观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最大。它的基本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人 《理论学刊》2001,46(1):113-116
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有关“异化”理论的形成和“人性复归”理论的提出。席勒的美育观念亦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审美教育 ,而且至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 :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不能没有美育 ;美育特别有利于涵养人的综合素质 ;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 ,克服社会发展给人生、人性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是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胡承槐 《学习论坛》2010,26(9):12-15
关于阶级(及其政党)利益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最为核心的理论,能否对这一理论有一个准确、系统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关系到党建理论能否达到科学化水平,而且关系到党的全部实践活动能否达到科学化水平。我们应该一方面肯定“党的利益”和“共产党人”个人利益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要明确界定党的利益在于提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要求,共产党人的个人利益不得大于或高于社会成员或人民群众的一般利益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明中的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价值是相生相融的。法治文化从本质上说是理性文化,和谐社会应以法治文化为支撑,以民主的政治制度为保障,并将政治安排引入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当前反腐败的体制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一个艰难的体制创新、体制改革过程,必须紧紧抓住诱发腐败的各种体制漏洞,明确反腐败的体制路径选择,为反腐败斗争奠定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为政利民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政利民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中的精华,它不仅为众多的思想家所反复强调,而且贯穿于数千 年的为政实践中,不因政权的变更而受到冷落,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得到强化。积极吸收这一传统治国思想的精 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