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何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内涵和形式,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思考的时代课题。“互联网+”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契机。一、“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互联网+”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没有围墙的学校进一步成为现实,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革命性变革。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资源。互联网一旦和教育相结合,将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移动互联网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高效的学习工具,但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学生的三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针对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互联网+思维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准确把握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强化队伍建设、繁荣网络文化、推进管理创新、深化工作研究等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积极开展互联网+XX课程的建设。从"互联网+"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互联网+"的"小黑屋"、信息误差、人的地位丧失、知识碎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为"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几点建议:转变教学理念;共享智库资源;避免互联网崇拜;注重教育主体的地位;系统运用碎片化知识。  相似文献   

5.
宋彩虹  胡恒钊 《理论研究》2019,(3):63-67,75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实现方式和根本路径。"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话语权主导性式微、权威性下降、控制性减弱等困境。建构"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掌握主动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建设;必须推进话语转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性;必须加强阵地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和普及,已经成为最为活跃、覆盖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各种思潮的集散地、各种诉求的放大器和舆论交锋的主战场。这一方面对传统思想教育的模式、手段等带来了严重冲击,一方面也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契机。也就是说,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如何运用好新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动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对提高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成效、促进省内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课题组以实证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问题的致因,结合湖南省情和省内大学生身心特点,从充分发掘湖湘文化育人功能,构建"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培养师生网络媒介素养、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产品研发机构等方面探索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兴起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表现为民主平等的交流方式,交互影响的互动形式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主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中的人学内涵,来丰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互联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带来了挑战,网络的易更新性、虚拟性以及碎片化的特点影响着教育主体的创新性,主体互动的规范化等。面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要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要实现科学性与现代性协同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形式;要追求虚拟性与现实性相互补益,注重回归生活世界;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实现由"灌输模式"向"关怀模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思维方式正经历着急速的变化,人类已经进入微观文化交流和信息微循环的新时代。微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融合性、人文性、生活性和感染性,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此,各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发展,满足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效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的时效性和价值,逐渐成为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课题。因此,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内涵以及其重要作用,并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建设与思考进行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是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带来了挑战,网络的易更新性、虚拟性以及碎片化的特点影响着教育主体的创新性、主体互动的规范化等。面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要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要实现科学性与现代性协同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形式;要追求虚拟性与现实性相互补益,注重回归生活世界;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实现由"灌输模式"向"关怀模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实现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引导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对教育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全时空性、全员性、针对性等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另一方面又挑战了教学双方的定力、削弱了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影响了教师的自我定位。新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达成更好教学体验、更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推进线上与线下、知识与情感、理论与实践的三项融合,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四项技术,完成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情景的四大转变。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培养人才和学生自习的阵地,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还是高校发展教育、知识数据库建设和图书珍藏的"家园"。如何搭乘"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的资源专列,促进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重要平台,具有丰富的文献、良好的环境、优秀的馆员、先进的信息设施和突出的隐性教育等优势,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育人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互联网+"时代是知识高度网络化时代,是将互联网作为核心引擎推动社会创新的时代。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互联网+"的概念深入人心,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都各自形成了互联网的新业态,"互联网+教育"的模式逐步兴起,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本着平等、民主、创新的理念通过网络高效率地开展工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互联网+"的提出确实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路径。"互联网+"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借助"互联网+"的有效优势,构建网络评价机制、掌控文化话语权、创建良性生态网络环境,这些都是新形式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的社会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迎来了转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语言、教学评价,再到教学载体、教学环境等多方面,都将在利用网络现代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搭建的教学平台上进入"互联网+"化的生存状态,实现虚实的深度融合,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7.
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办、西南大学承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讨会”于日前在重庆召开。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冯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文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张再兴,重庆市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邓卓明,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宋乃庆等出席了会议。全国高校的20多名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郑永廷、张耀灿教授分别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作了主题学术报告。与会代表围绕主题报告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争鸣。  相似文献   

18.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构建以互联网+模式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阐述基于互联网+战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大变量。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耦合优势,通过创新教育内容供给、创新教育语言体系、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创新教育互动机制,真正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强起来、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应当基于"互联网+"理念,开拓新的思路,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新的平台,汲取创客教育精神,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