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亲爱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要问军垦战士想着什么?祖国富强就是我们的欢乐。———《军垦战士的心愿》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254万人的特殊部队。50多年来,为了西部边疆的繁荣和稳定,为了祖  相似文献   

2.
<正>在北大荒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黄绿色将校呢军装。这件军装的主人是曾在解放战争中被授予“孤胆机智英雄”称号的李国富。这件军装经历过解放战争炮火硝烟的洗礼,聆听过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犁铧破土之声,见证了它的主人被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高光时刻”,  相似文献   

3.
同组 《先锋队》2012,(23):34-37
他们用真情和学识,为边疆的事业注入活力和希望;他们用奋斗和奉献,在边疆播撒智慧和友谊的种子;他们用心血与汗水,在边疆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的出塞曲。他们被广袤的大地、充满生机的绿洲和淳朴善良的边疆人民深深地吸引着、感染着,他们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示了同煤干部的良好形象,他们就是同煤集团的援疆干部。  相似文献   

4.
正在古田会议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套红军军装:灰蓝色(深灰色)、布质;上衣为中山装式,有两个上贴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领章上绣着黑边;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军帽为八角帽,缀有布质红五角星帽徽。这套简朴的军装,就是中国红军历史上第一套正规军装,于1929年3月在福建长汀设计并制作出来。1928年5月,红四军在井冈山成立,由于经济困难且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之中,一直无法大量生产军装。他们只能穿缴获的国民党士兵的军装和沿途打土豪得到的衣服,有穿工人、农民衣服的,  相似文献   

5.
从“边疆”一词在中西方历史语境中形成的过程来看,边疆经济可以实现“去边疆化”发展。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边疆地区经济“去边疆化”发展的成功范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历届中央人民政府对于边疆地区的持续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历史机遇都表明我国边疆经济“去边疆化”发展具有一定可行性。但是,新时期我国边疆经济要实现“去边疆化”发展也面临许多掣肘,这就要求我们要推动边疆治理倾向由稳定取向转向发展取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好边疆地区的“人心政治”,构筑边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持续推进兴边富边稳边固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边疆。  相似文献   

6.
可敬的患者     
可敬的患者邓雷仓这是建国初期的一天。享有权威声誉的北京协和医院,挂号办法也与众不同:一般门诊,属二等,价格较低;指名要哪位名医诊治,可以出高价挂一等号。这天是林巧稚大夫当班门诊,挂一等号的患者比较多。开诊不一会儿,护士引进来两位穿灰布军装的人,前面一...  相似文献   

7.
我叫周爱莲,出生于1935年2月,家在山东省金乡县化雨乡周寺村。虽然已经过去了近70年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家里人给八路军做军装的事。八路军的军装都是分到各农户家,由乡亲们一针一线地缝制成的。想给军装染色却没有颜料,乡亲们就想出土办法,用草木灰和红土给军装染色。  相似文献   

8.
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各个时期,我军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官兵生活非常艰苦,这一点在指战员们的着装上就有很明显的反映:一些部队军装不统一,根本谈不上“正规”;绝大多数干部战士的军装都是补丁加补丁,而且  相似文献   

9.
晓农 《党史文苑》2007,(1):9-13
井冈山上.五千余人的朱毛红军当中.女性是很少的.克其量一二十人。她们都处在花季的年龄.洋溢着人生最旺盛的青春活力。她们身穿红军被服厂用茶梓壳和稻草灰染制的蓝灰色军装。腰间扎着牛皮带,双脚打着绑腿.这身装束更是衬出了她们的勃发英姿。在朱毛红军的这道美丽风景线中,  相似文献   

10.
霞飞 《世纪风采》2014,(12):8-14
1976年10月6日,映照在中南海后门上的最后一抹落日余晖消失了,一辆红旗轿车静静地从这里驶入中南海。车子开进大门不远便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灰色中山装、身材魁梧的人,迈着稳重的步子,缓缓向南走去,在此过程中,不断有身着军装或者中山装的工作人员趋前向他小声报告着什么,他也不时用目光扫视周围,轻轻向报告者点头。  相似文献   

11.
一、“再见了,陕北!” 1948年3月23日,陕北吴堡县川口村园则塔渡口。 中午时分,从川口村方向走来一支整齐的队伍,为首的三人骑着高大的战马并辔前行,这三人正是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主席身着褪色的灰布棉军装,他纵身下马,燃着一支烟,神  相似文献   

12.
<正>塔里木的夏天,万木葱茏,生机盎然。塔里木河两岸有一种精神让人振奋,有一种力量让人鼓舞。塔里木河畔的新城阿拉尔市,迎来了一批从东海边走来的援疆干部,他们不远万里来到祖国西北边陲,以高度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履行着支援边疆、建设边疆、服务边疆的伟大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3.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空前危机,引发了国人对西北边疆开发建设的广泛关注。卢沟桥事变后,国难当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进入新的高潮。这一时期,有识之士纷纷成立学术团体,如西北研究社(兰州)、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会(重庆)、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昆明)等;创办了一些专业报刊,如《边疆研究通讯》(四川)、《中国边疆建设集刊》(重庆)、《边铎问题》(贵州);出版了一批学术著述,如徐益棠《非常时期之云南边疆》(1937年)、卫惠林  相似文献   

14.
“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响彻了大江南北,一唱就是几十年。它鼓舞了多少有志之士,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告别了亲人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扎根边疆,热爱农场,不懈地拼搏,开拓奉献,用诚挚的情和爱,浓稠的血与汗,铸造了永恒的丰碑,在万古荒原上建起了美丽的第二家园。边疆处处赛江南,边疆最美的还是农六师一○一团。 在巍峨的天山北麓,在广袤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在古远悠久的老龙河畔,闪烁着一颗璀灿的绿洲明珠。她就是一○一团。走进一  相似文献   

15.
柳邦坤  李云生 《世纪桥》2005,(10):80-81
俄罗斯族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是人数很少的几个民族之一,仅有1万多人,而在黑龙江省逊克县边疆镇却有一个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村,这就是 2003年底,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更名的逊克县边疆镇边疆俄罗斯族村。当地人习惯叫“小丁子村”。早在1889年前有个叫吴双丁的人在这儿开荒种地,以后陆续有移民到此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一个村落。1955  相似文献   

16.
淮水 《支部生活》2007,(7):23-23
一云南农垦,是一个让人心潮激荡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故事。55年前,中央人民政府一声令下,在云南发展200万亩胶园的战斗开始了。英雄的部队转业到农垦战线;1955年,3000名昆明青年来到边疆志愿垦荒; 1961年,3万多名湘江儿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跨千  相似文献   

17.
边疆文化安全作为边疆安全的短板和弱项,是新形势下构建国家总体安全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跨地域、跨民族流动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文化安全的担忧。文化安全既反映了全球化视域下的国家安全的新维度,也凸显出边疆安全的新形态。边疆作为多民族、多文化的大熔炉,是处于多元经济、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中间地带”,既存在内部文化认同的张力,也面临着外部多元异质文化的冲击等多重挑战,属于“文化边疆”的薄弱环节。新形势下注重边疆安全新形态,既要正本清源,增强文化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也要注重固本培元,推进文化浸润工程,强化文化戍边的功能;更要关注边疆“少、边、穷”的病根子,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切实筑牢边疆文化安全的物质基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扎根文化的命题,是要用文化的力量引导兵团人以维稳戍边为事业,以西陲边疆为家乡,以安边固疆为己任,以兵团精神为支撑,安下心,扎下根,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地壮大兵团实力,为建设边疆、稳定边疆、保卫边疆贡献力量,真正发挥出安边固疆稳定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敌营搏斗十五年,刀光剑影无形战。革命胜利归来日,换上军装笑开颜。"这是一位于1934年打入敌人内部,在群妖乱舞的魔窟里舍生忘死、机智勇敢地战斗了15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于1949年4月辗转到达北平,穿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后写的一首诗。这位中共杰出的秘密工作者名叫李时雨。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这些殷切嘱托,既是内蒙古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重要奋斗目标。虽然我区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但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内蒙古和全国一样,既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一刻也不能放松。聚焦内蒙古在全国稳定大局中的特殊战略地位,筑牢思想认识第一道防线。内蒙古内邻八省、外接俄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