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7年2月,驻伊拉克美军及伊拉克政府军联手开始实施代号为“法律与秩序”的安全行动计划,加大反恐力度,力图扭转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持续动荡的安全局势,摆脱困难处境。计划实施后,巴格达局势出现短暂的缓和,暴力袭击事件有所减少。但是近期来,巴格达市区却连续发生了几起严重的袭击事件。伊拉克伊斯兰极端势力在掀起新一轮恐怖浪潮,未来伊拉克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2014年6月,伊拉克伊斯兰教逊尼派极端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向政府军发动强劲攻势,攻占了包括人口百余万的伊北部重镇摩苏尔、北部萨拉赫丁省省会提克里特等城市在内的大片领土。6月29日,该组织宣布在所占叙利亚、伊拉克领土建立“哈里发国家”,并将组织名称改为伊斯兰国,其头目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al—Baghdadil自封为最高领袖“哈里发”(国王)。  相似文献   

3.
石油与美国-伊斯兰世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两个主角。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石油色彩或“石油味”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无疑会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影响。自进入 2 1世纪以来 ,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渐行渐远 ,有时甚至比较紧张。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社会制度、地缘政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不能完全归结为石油。但是 ,拥有石油与企图控制资源之间的矛盾无疑是加剧这种紧张局面出现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伊拉克由治到乱,各种反叛武装组织层出不穷,使该国成为中东动荡的新震源。2011年中东剧变引发地区大乱局,其地区外溢效应使本就脆弱不堪的伊拉克局势乱上加乱。尤其是2014年6月异军突起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搅得伊拉克政府焦头烂额,使伊局势濒临失控。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伊拉克主要反政府武装组织进行简要梳理,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王联 《亚非纵横》2015,(1):1-10,121,125
"伊斯兰国"给中东带来的乱局是当前该地区政治伊斯兰主义发展的突出写照,宗教极端主义必然混迹其中。尽管美国和西方国家发起新一轮空中军事打击行动,但囿于自身利益以及有关国家政局动荡,未必能在短期内解决问题,宗教极端主义的蔓延还将延续。未来中东地区的政治变迁大体可从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过往的政治发展中找寻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宛程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4):76-107
对于“伊斯兰国”而言,建构和输出意识形态至关重要。特定内容的意识形态不仅催生了“伊斯兰国”组织,并最终实现了其“领土”形式。在内容上,“伊斯兰国”汲取了之前政治伊斯兰的理论建构成果,并在“圣战”组织的实践过程中确立了复归的“哈里发国”和暴恐化的“圣战”两大核心意识形态。不仅如此,“伊斯兰国”还对两大核心意识形态进行了激进化实践。在复归的“哈里发国”方面,“伊斯兰国”试图通过宣示权力和荣耀来奠定其合法性基础,并以此来操弄族群身份认同,以吸引更多支持者;在暴恐化的“圣战”方面,“伊斯兰国”致力于对暴力进行形塑和展示,推动“暴力仪式观”的传播,从而造成了新恐怖的弥散;此外,“伊斯兰国”还试图通过篡改伊斯兰教义教法的方式来建构复归的“哈里发国”同暴恐化的“圣战”之间的联系。在“伊斯兰国”遭遇地面战场的失利之后,这些意识形态及其实践会为其续命。鉴于这种情况,需要对“伊斯兰国”的核心意识形态及其实践给予更多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反对派组织繁多,派系庞杂。特别是海湾战争结束后,在美国“遏伊倒萨”政策推动下,伊反对派组织迅速发展至近百个,其中较有实力和影响的派别有民主反对党、库尔德反对党、伊斯兰什叶派反对党、民族主义反对党和伊拉克军事集团等。 一、民主反对党。该集团共有7支力量,由伊拉克中部伊斯兰教的逊尼派组成,被美国视为替代萨达姆政权的主要力量。1968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上台,特别是1979年萨达姆执政以后,在伊拉克国内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国家政权掌握在萨达姆家族、亲信和少数逊尼派派系手中,这激起了其他逊尼派派系的不满,后逐渐发展成为反政府组织——民主反对党。此外,海湾战争后,伊拉克执政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许多成员不满现政权统治,纷纷流亡国外,组建了各种反对党,它们也均属于民主反对党。 (一)伊拉克国民大会。1992年2月在维也纳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国"组织利用叙利亚、伊拉克乱局迅速崛起,已构成国际恐暴势力主干,不仅威胁叙伊两国政权,而且催生"溢出效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构成挑战。"伊斯兰国"的崛起打乱了美国的中东战略部署,迫使美国调整地区议程,将遏制"伊斯兰国"扩张作为优先事项。但是,美目前出台的相关举措局限性明显,恐难遏制"伊斯兰国"扩张势头,打击恐怖主义亟需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9.
作为“圣战萨拉菲主义”的一部分,了解“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需要探究其与圣战萨拉菲思想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大量宗教内容,学界在此问题上的讨论略显不足。“伊斯兰国”在继承圣战萨拉菲思想的认知与行动体系基础上杂糅了其他伊斯兰思想,展现出了自身特色,但并未在神学上展示出重大创新。就其产生的国际动员能力以及网络影响力而言,“伊斯兰国”取得了相当成功。但其退出“基地”组织、挑战“基地”组织恐怖主义领导者地位的做法,显现了各恐怖组织之间的矛盾。“伊斯兰国”的迅速崛起,可能引发其他恐怖组织的模仿,激发各组织间的竞争,进而使整个萨拉菲恐怖主义陷入派系斗争或过于极端,从而削弱萨拉菲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10.
安高乐 《东南亚》2015,(1):101-105,110
伊拉克和叙利亚主要逊尼派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伊斯兰国的建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组织恣意猖獗,吸引国外青年热捧并加入该组织。毫不例外,印度也受伊斯兰国宣传攻势的影响,部分印度穆斯林成为该组织的成员。伊斯兰国实施的恐怖活动危及到印度侨民的安全,该组织夺占油田和破坏输油管道的行为影响印度的经济,它所宣称的领土范围包括印度北部地区,这些都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因此,印度除了积极撤离侨民外,还采取了与中东国家建立广泛的情报交换系统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国外线扩张,既为叙伊主战场危局所迫,又系其自身战略进取,形成了多方向、大跨域的溢出效应和战略影响,并触发国际恐怖主义分化重组和方略调整。就主战场危局而言,主要表现为战役战术回旋空间被大幅压缩,基层指挥员大量阵亡,财政状况恶化,武器弹药供应紧张,以及拉卡、摩苏尔被围困等。但反观伊斯兰国的价值追求和最高斗争目标,其外线扩张又属于主动和积极的战略进取。从外线扩张的范围看,伊斯兰国主要在伊斯兰世界和欧洲展开活动,但其影响已超越了上述地理区域。从效应看,外线扩张不但支援了巴格达迪率主力在叙伊战场的搏杀,还搅动北非、西非、东非、阿拉伯半岛、南亚、中亚、欧洲几无宁日。由于催生伊斯兰国现象诸因将长期存在,故伊斯兰国短期内恐难被消灭,国际反恐斗争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理念、政治追求和战略战术决定了其扩张需求.“伊斯兰国”对外渗透和扩张主要指向伊斯兰世界,包括位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这种渗透和扩张严重威胁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增加了世界各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风险,也对中国的安全和利益构成了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渗透经历了悄然崛起、迅速扩张和扩张停滞三个阶段.其活动特点也随之调整,从和平宣传招募转向暴力控制威慑.阿富汗政府治理缺失、安全力量不足、经济落后是“伊斯兰国”势力在其境内蔓延、扩张的根本原因.当然,“伊斯兰国”在阿富汗扩张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有意识形态上的抵制、部落传统文化的对立以及阿富汗塔利班的牵制.目前,“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已无力恢复到全盛期的规模,但其圣战萨拉菲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不能排除其可能进行战略北移,从阿富汗北部向中亚渗透.  相似文献   

14.
相比于传统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互联网攻势令人关注,在借助社交网站功能、依托网络支付、发布网络影音与电子刊物等方面都有较大创新.“伊斯兰国”结合现代人的碎片式阅读节奏与快节奏生活习惯,以鲜明的标题和简单的语言通过网络招募成员,成为中东地区极端组织的网络效仿对象,成为危及中东国家与域外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基于互联网的扩散性,“伊斯兰国”的网络攻势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其灵活性与隐匿性增强,加大了国际社会对其防范和打击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据说,伊斯兰教(总的来说是宗教)在印尼政治中的影响正在衰退。一些观察家甚至大胆断言印尼正显现出世俗的民主。一些证据显示情况可能正是这样。首先,有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与主要伊斯兰国家的关系:重塑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美国与主要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既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战略关系的政策体现,也是双方关系宏观架构的微观反映;既显示出这对战略关系的共性,也因地区和国别差异而具有各自特点。美国与"大中东"的土耳其、埃及、沙特、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苏丹、利比亚、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亚5国  相似文献   

17.
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主权共识支持下的民族国家体系取代了历史上的神权干预,宗教因素自此被排除在现代国家交往的主流议程之外。\"伊斯兰国\"试图建立伊斯兰国家\"哈里发国\"是极端伊斯兰化的尝试,在主权认知上颠覆了国际政治传统。\"伊斯兰国\"的主权观以真主主权为核心特质,但又有别于以往\"政教合一\"的政权理解模式,即虽使用伊斯兰教的话语体系,但以武力和恐怖主义为实现手段,追求消除现有国家边界、创建\"乌玛\"乌托邦式的权力未来。\"伊斯兰国\"目前的状态更接近雏形国家,其对地区和国际安全的主要威胁表现在三个方面:边界粘连共生,而在实体疆域层面冲击周边国家的领土安全;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增强其道德和政治影响力;以极端主义为意识形态侵蚀了温和伊斯兰的宗教权威。国际社会目前的主要应对措施集中于从突破疆域桎梏的空袭结合地面攻击以制约当地极端主义。鉴于之前的威胁分析,外部世界值得强化和补充的应对措施包括主导防御性的网络安全战争、帮助该地区重塑符合现代政治标准的世俗权威和提升温和教派领袖的宗教地位,实现有效的合作反恐。  相似文献   

18.
近来,“伊斯兰国”接连受挫,在叙利亚、伊拉克战场上逐渐走向守势.为扭转困局,“伊斯兰国”正在转变斗争策略,如通过游击战术实施反扑、在中东当地发动更多恐袭、加大对外渗透等.这种策略转变不仅会给叙、伊带来更多恐患和动荡,也将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甚至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未来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王雷 《亚非纵横》2014,(6):1-14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兴起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并对中东政局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中东政治版图、地区秩序呈现了重组的趋势;引发了相关国家外交政策、对外战略的调整;中东地区的宗教、权力、思想观念之争日益尖锐;恐怖主义活动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总体来看,中东政局未来走向存在较大变数,但就当前情况来讲,域外大国特别是美国发挥何种作用、中东地区大国发挥何种影响,以及“伊斯兰国”的扩张势头能否受到有效压制将是三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来,国际反恐取得重大胜利.“伊斯兰国”的头目巴格达迪被打死,其在伊拉克控制的最后一座城市摩苏尔也被解放,位于叙利亚的“首都”拉卡亦遭包围.“伊斯兰国”有形的“哈里发帝国”逐步解体,衰败之势尽显,将从有独立的军队、地盘和行政体系的半军事化新型恐怖组织回归到传统的常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这种变化给其自身和国际暴恐生态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性.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应对“伊斯兰国”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