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6月10日以来,中东暴恐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ISIL)或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and Al-Sham,ISIS)以势如破竹之势,迅速攻克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和提克里特等伊北部大片地区。  相似文献   

2.
宛程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4):76-107
对于“伊斯兰国”而言,建构和输出意识形态至关重要。特定内容的意识形态不仅催生了“伊斯兰国”组织,并最终实现了其“领土”形式。在内容上,“伊斯兰国”汲取了之前政治伊斯兰的理论建构成果,并在“圣战”组织的实践过程中确立了复归的“哈里发国”和暴恐化的“圣战”两大核心意识形态。不仅如此,“伊斯兰国”还对两大核心意识形态进行了激进化实践。在复归的“哈里发国”方面,“伊斯兰国”试图通过宣示权力和荣耀来奠定其合法性基础,并以此来操弄族群身份认同,以吸引更多支持者;在暴恐化的“圣战”方面,“伊斯兰国”致力于对暴力进行形塑和展示,推动“暴力仪式观”的传播,从而造成了新恐怖的弥散;此外,“伊斯兰国”还试图通过篡改伊斯兰教义教法的方式来建构复归的“哈里发国”同暴恐化的“圣战”之间的联系。在“伊斯兰国”遭遇地面战场的失利之后,这些意识形态及其实践会为其续命。鉴于这种情况,需要对“伊斯兰国”的核心意识形态及其实践给予更多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近来,国际反恐取得重大胜利.“伊斯兰国”的头目巴格达迪被打死,其在伊拉克控制的最后一座城市摩苏尔也被解放,位于叙利亚的“首都”拉卡亦遭包围.“伊斯兰国”有形的“哈里发帝国”逐步解体,衰败之势尽显,将从有独立的军队、地盘和行政体系的半军事化新型恐怖组织回归到传统的常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这种变化给其自身和国际暴恐生态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性.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应对“伊斯兰国”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2014年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宣布在伊拉克建国.3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费卢杰市,升起“基地”组织的黑色旗帜,公开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4日,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发表讲话称,政府军将“继续战斗、决不退缩,直到把盘踞在安巴尔省的所有恐怖分子全部消灭,使该省人民免受恐怖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5.
安高乐 《东南亚》2015,(1):101-105,110
伊拉克和叙利亚主要逊尼派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伊斯兰国"的建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组织恣意猖獗,吸引国外青年热捧并加入该组织。毫不例外,印度也受"伊斯兰国"宣传攻势的影响,部分印度穆斯林成为该组织的成员。伊斯兰国实施的恐怖活动危及到印度侨民的安全,该组织夺占油田和破坏输油管道的行为影响印度的经济,它所宣称的领土范围包括印度北部地区,这些都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因此,印度除了积极撤离侨民外,还采取了与中东国家建立广泛的情报交换系统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伊拉克由治到乱,各种反叛武装组织层出不穷,使该国成为中东动荡的新震源。2011年中东剧变引发地区大乱局,其地区外溢效应使本就脆弱不堪的伊拉克局势乱上加乱。尤其是2014年6月异军突起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搅得伊拉克政府焦头烂额,使伊局势濒临失控。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伊拉克主要反政府武装组织进行简要梳理,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今年2月17日,伊拉克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导致逾百人伤亡。2月18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伊斯兰国”宣称对此负责。目前,伊拉克马利基总理领导的什叶派政府与逊尼派、库尔德族等教派纷争激烈,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凸显,伊朗等外部势力对伊拉克负面影响持续,“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等极端势力重趋活跃。但是,伊拉克马利基政府仍控制着国内军警力量,伊拉克未来局势尚不致失控。  相似文献   

8.
2015年3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军队向“伊斯兰国”发动大规模反攻.2日,伊拉克军队向提克里特市发起进攻.该市位于巴格达以北150公里,2015年6月被“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军方称,包括伊拉克军人、警察、反恐部队、什叶派民兵组织“人民动员部队”以及逊尼派的部族战士共3万兵力参与了此次行动.有报道称,伊朗革命卫队的海外特种部队“圣城旅”参与了战斗.西方媒体分析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曾表示将用3年时间剿灭“伊斯兰国”;因“伊斯兰国”不仅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接连杀害平民和人质,还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也门及丹麦等地发动恐怖袭击,美国便决定联合各方面力量,提前用兵.  相似文献   

9.
2017年来,在中东肆虐三年之久的“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叙利亚遭各方联合发力围剿,战场节节败退,地盘加速缩水,财源益发吃紧,兵力捉襟见肘,似已走入穷途末路.在伊拉克,经数月鏖战,伊拉克总理阿巴迪7月9日终于正式宣布“摩苏尔解放”,“伊斯兰国”失去在伊拉克最后一处大本营.  相似文献   

10.
今年6月7日,“伊拉克圣战基地组织”(Al-Qaeda in Iraq)头目阿布·穆萨卜·扎卡维(AbuMusab al-Zarqawi)在美军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北的巴古拜进行空袭时被炸身亡。约旦籍的扎卡维是穆斯林逊尼派的极端激进分子。伊战后,他领导的“伊拉克圣战基地组织”从解放伊斯兰土地、驱逐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在美俄各自主导的反恐力量、叙利亚和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人武装等多方力量的打击下,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军事实力、领土面积和财政收入损失惨重。2017年7月,"伊斯兰国"占领的伊拉克摩苏尔地区丢失,这标志着该组织在遭受沉重打击后进入衰败阶段。但目前该组织并未消亡,而是在组织结构、战术策略和恐怖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转变后的"伊斯兰国"将继续利用网络技术和社交工具传播极端思想、制造恐怖活动、获得资金支持。此外,"伊斯兰国"武装人员的扩散、跨国"圣战者"的回流及其庞大的分支网络和众多的效忠团体将继续对中东和世界的安全形势构成威胁。为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将"伊斯兰国"残存势力清除出叙伊境内,建立以大国协调为基础的国际反"伊斯兰国"合作机制,消除其重新崛起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尼日利亚本土伊斯兰极端组织博科圣地(Boko Haram)2002年成立,活跃于尼东北部,有尼日利亚的塔利班之称.该组织以在尼日利亚东北部建立纯粹的伊斯兰哈里发国为目标,频繁暴力攻击境内的基督教及军政和平民目标,成为尼国内重要的反政府势力.近年来,通过与“基地”组织和索马里青年党等国际暴恐势力加强协作,博科圣地逐步蜕变为国际圣战组织,对地区及国际安全威胁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13.
王晋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4):138-156
作为“远敌”的西方世界和“近敌”的伊斯兰世界“叛教者政府”,哪一个才是优先打击目标,是伊斯兰极端主义者们论争的焦点问题之一。“远敌”和“近敌”的排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战略实践。以“远敌”为优先袭击目标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往往将美国和西方国家在阿拉伯世界的人员和利益作为袭击重点,同时努力向西方世界内部渗透,伺机发动大规模的暴恐袭击,挫败“异教徒”在伊斯兰世界的势力,促使穆斯林“觉醒”,进而建立一个涵盖所有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国”;而以“近敌”为优先袭击目标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则将所在国的政权和领导人视为“叛教者”,其优先的战略目标是对所在国或者周边地区发动暴恐袭击,通过暴力活动制造混乱进而夺取政治权力,建立“伊斯兰国家”。不同伊斯兰极端组织在“远敌”和“近敌”优先次序上的实践,源于不同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治逻辑,因此对伊斯兰极端主义“远敌”和“近敌”战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政治逻辑,为国际社会更好地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及实践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5月28日,在巴格达“绿区”的伊拉克总理办公室,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瑞安·克罗克和伊朗驻伊拉克大使哈桑·卡齐米·库米就伊拉克问题进行了约4个小时的会谈。这是自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两国最高级别的公开双边会谈。对美伊这次对话,国际舆论评价不一。部分舆论认为,会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双方只不过是“走走过场”;  相似文献   

15.
2016年6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马里北部联合国设施遭“基地”组织袭击.1日,“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宣称,制造了5月31日针对联合国驻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马里稳定团)的两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此次袭击发生在特派团位于加奥的营地,致使中国维和人员1人牺牲,4人受伤.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原名萨拉夫宣教与战斗组织,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恐怖组织,2006年与“基地”组织正式结盟,成为“基地”组织分支.近年来,该组织在阿尔及利亚、马里、尼日尔等国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已被美国和欧盟列入恐怖组织名单.马里恐袭是非洲萨赫勒地带恐怖活动的一环,凸显萨赫勒地带的反恐难题.多年来,由于各国政府管控乏力并缺少合作,军火走私、毒品贩运、非法移民在萨赫勒地区肆虐,使之逐渐形成一条犯罪活动活跃的地带.利用这一管理真空,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借机聚敛资本并扩张势力,进可在萨赫勒地区各国策划袭击,退则在萨赫勒纵深地带藏身躲避.博科圣地、“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等组织在萨赫勒地区均有存在.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国"组织利用叙利亚、伊拉克乱局迅速崛起,已构成国际恐暴势力主干,不仅威胁叙伊两国政权,而且催生"溢出效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构成挑战。"伊斯兰国"的崛起打乱了美国的中东战略部署,迫使美国调整地区议程,将遏制"伊斯兰国"扩张作为优先事项。但是,美目前出台的相关举措局限性明显,恐难遏制"伊斯兰国"扩张势头,打击恐怖主义亟需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自2011年以来,中东局势的剧变特别是“伊斯兰国”的兴起,吸引了数万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奔赴伊拉克和叙利亚参与战事。随着“伊斯兰国”日渐溃败,此波规模空前的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转移和回流,将对国际安全造成深远的影响。仅从这些人员个体性的角度,难以全面评估此类安全威胁。应在“伊斯兰国”全球战略布局、本土恐怖组织结合当地议题的发展与重组以及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活动网络的联结等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在这三个层面的表现中,俄罗斯和中亚地区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安全风险。一是两地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规模庞大,而且大多成为“伊斯兰国”及其部分分支的主力,并在世界各地多次发动恐怖袭击;二是组织性较强,“伊斯兰国”的效忠组织及分支将成为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回流及恐怖活动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三是他们的转移和回流,不仅推动“圣战”萨拉菲主义等暴力极端主义的渗透,而且将提升俄罗斯及中亚恐怖主义的国际化水平。所以,如何增强上海合作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的反恐能力及合作水平,施行针对回流的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改造政策,对于维护地区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来,“伊斯兰国”接连受挫,在叙利亚、伊拉克战场上逐渐走向守势.为扭转困局,“伊斯兰国”正在转变斗争策略,如通过游击战术实施反扑、在中东当地发动更多恐袭、加大对外渗透等.这种策略转变不仅会给叙、伊带来更多恐患和动荡,也将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甚至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未来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渗透经历了悄然崛起、迅速扩张和扩张停滞三个阶段.其活动特点也随之调整,从和平宣传招募转向暴力控制威慑.阿富汗政府治理缺失、安全力量不足、经济落后是“伊斯兰国”势力在其境内蔓延、扩张的根本原因.当然,“伊斯兰国”在阿富汗扩张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有意识形态上的抵制、部落传统文化的对立以及阿富汗塔利班的牵制.目前,“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已无力恢复到全盛期的规模,但其圣战萨拉菲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不能排除其可能进行战略北移,从阿富汗北部向中亚渗透.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圣战萨拉菲主义”的一部分,了解“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需要探究其与圣战萨拉菲思想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大量宗教内容,学界在此问题上的讨论略显不足。“伊斯兰国”在继承圣战萨拉菲思想的认知与行动体系基础上杂糅了其他伊斯兰思想,展现出了自身特色,但并未在神学上展示出重大创新。就其产生的国际动员能力以及网络影响力而言,“伊斯兰国”取得了相当成功。但其退出“基地”组织、挑战“基地”组织恐怖主义领导者地位的做法,显现了各恐怖组织之间的矛盾。“伊斯兰国”的迅速崛起,可能引发其他恐怖组织的模仿,激发各组织间的竞争,进而使整个萨拉菲恐怖主义陷入派系斗争或过于极端,从而削弱萨拉菲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