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林山  董航 《传承》2014,(1):129-131
2001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的关系纳入框架协议和正轨。中俄关系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双边框架下发展态势良好,总体健康平稳。但并不能由此认为中俄之间没有任何摩擦,毕竟国与国交往中,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才是双方的最终目的。因此,只有符合各自国家利益,中俄关系才能长久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考察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变量。文化的交流与融通不仅构成了国际行为主体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催化剂,而且构成了当代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合作的规模、水平与模式。东北亚是一个在宗教、语言、民族等方面都体现着文化多样性的地区。这一方面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合作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另一方面也为该地区的合作增加了障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合作应该建立在异质文化的跨文化认同、同源文化的现代化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主义情绪的消融,不同社会制度间的信任,经济合作等方式推动跨文化认同。同源文化的现代化重构过程也会推动东北亚地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刘锐 《中国人大》2013,(10):51-52
中国全国人大与俄罗斯议会密切交往始于1993年俄建立两院制议会——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之后,迄今已走过近20年历程。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全国人大与俄议会相继批准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和《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等重要法律性文件,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不断提供了法律保障,双方交往增多,合作步伐加快,作用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4.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将发生积极变化。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文章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文章提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相似文献   

5.
陆南泉 《探索与争鸣》2023,(11):127-134+195
中俄互为彼此最大邻国,30多年来,在良好和稳定的政治关系下,两国经贸关系虽有小的起伏,但总的来说呈不断发展的态势,这对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在出现复杂国际形势的2022年,中俄两国在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下,继续拓展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2022年俄罗斯提出远东大开发战略,并明确提出主要的合作对象是中国,这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区域层面来讲,两国在今后经贸合作进程中,既有不少有利因素,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中俄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领域;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并梳理今后中俄经贸合作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受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管秀兰 《青年论坛》2004,(3):131-132
中日两国交往历史悠久 ,中国古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巨大 ,两国文化根基一脉相通。但中日两国又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 ,由此打造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大相径庭。本文试从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的常用语、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长幼心理取向和求实精神在情感中的折射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让人们从中透视出中日文化的差异 ,以便取长补短 ,完善和发展良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对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整合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能带动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多维流动,有效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共享、经济互嵌、社会交往、心理交融,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内在动力。国家层面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内涵与新使命。旅游业应据此进行改革创新,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嵌入到旅游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8.
宁薇 《理论月刊》2008,(9):137-140
本文以杜丽娘和安娜·卡列尼娜为形象载体,对中俄文学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比较后指出:由于中俄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思想氖围等方面的差异,在艺术表现内容上,前者体现的是张扬的情感追求,后者则是狂热的宗教情怀;在审美理想追求上,前者是一种中和之美,后者是一种矛盾、极化之关;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前者以情韵取胜,后者以情节见长。  相似文献   

9.
由对外友协、中俄友协举办的首届“中俄经贸与科技合作研讨会”于1995年11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此次研讨会是中俄两国友好组织95年度合作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俄双方十分重视。俄联邦政府下属俄罗斯国际科学文化合作中心派出了以俄联邦政府议会与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0.
向洪安 《传承》2011,(14):56-57
合作情绪是影响儿童交往合作行为和合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儿童良好的合作情绪有利于帮助儿童更好适应社会,注重和加强儿童合作情绪的培养策略,是促进儿童合作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社会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维系着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贵州历史上就属于多民族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在不断汲取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各民族通过文化交融,形成了以德为本、厚德载物、应势顺时、顽强拼搏、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民族过程是民族交往变化、发展的过程,受到居住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代民族过程的主要特点和表现,并对未来中国民族过程的趋向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密切的交往合作,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民族的概念  斯大林同志曾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每个民族,都有在它的全体成员中统一使用的共同语言。而民族共同语往往是以某种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使用这种方言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共同语形成之后,一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不断朝深度和广度发展,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中俄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领导人都提出希望加强两国地方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此,根据中俄两国友好组织1997年合作计划,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与俄罗斯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于今年5月在莫斯科共同举办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各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也有许多差异,由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进入21世纪以后,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差距和民族差异仍然存在,民族问题也...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西康民族地区的农村合作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西康省民族地区的农村合作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省、县两级合作行政机构的推动下,西康省农村合作社及社员数量不断增多,合作社业务也不断充实。同时,合作贷款以及合作教育也有较大推进。农村合作运动对西康民族地区近代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着重要意义,对西康地区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朱雄关 《思想战线》2015,41(3):120-122
在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持续加强的态势下,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层面上的重要问题。俄罗斯作为与中国相邻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大国,在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具有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近期,因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国际能源供求形势深刻变化和能源价格的急剧暴跌,导致俄罗斯能源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也为中俄能源合作创造了新机遇。因此,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我们应准确把握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契合点,及时调整中俄能源合作的策略和重点,深化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增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贵州山地环境形成民族、群体聚居地的自然分割特点,产生原生文化差异。同时,山地封闭环境又造成内外交往动力不足,难以产生统一的内部文化,难以受到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持续影响。在交通、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剧烈交往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成为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西》2009,(21):64-64
近年来,柳州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讲友谊、讲互利、讲实效”的对外交流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组织对外交流活动,巩固和发展与东盟各罔人民的友好关系,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空间,使柳州市与东盟各周、各城市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上的交往合作取得显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情况、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具有本国的特殊性。因此,我国民族政策研究主要是指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的研究。然而,由于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客观社会现象,各国对于解决各自的民族问题所实施的政策不一,且基于民族差异所产生的民族问题广泛存在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交往关系之中。因而,我国民族政策的研究,不仅离不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般原理的指导,同时也离不开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各国民族政策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