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早先有一种说法,就是社会上始终存在着两种文学:一是写的,一是说的。写的文学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诗词歌赋。而说的文学如果写在纸上,就是小说;如果写在舞台上,则为戏剧。一早先有一种说法,就是社会上始终存在着两种文学:一是写的,一是说的。写的文学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诗词歌赋。而说的文学如果写在纸上,就是小说;如果写在舞台上,则为戏剧。最早出现在舞台上的戏剧应该是昆曲。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  相似文献   

2.
从状物与抒情之关系来看,汉代咏物赋可分为三种类型。情物组合式咏物赋的特征是状物部分与抒情部分是人为地组合在一起的;情物渗透式咏物赋的特征是作家的情感逐渐渗透到状物之中;情物交融式咏物赋的特征是状物与抒情和谐交融,感情真挚,作家主体形象鲜明。汉代咏物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心雕龙》强调文学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形成了“重情尚采、质文统一”的美学思想核心。他认为:有形、有声之“文”来自客观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美;物是客观存在,情是物的主观反映,辞是情的表现手段,情依赖于物,辞有赖于情。刘勰肯定自然之美,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人文之美。他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对文艺起着决定的作用,而艺术美又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骏爽刚健的风骨则是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是明代言情文学思潮中的突出代表 ,尽管他的“唯情”论具有一些它自身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 ,但这一理论的文学史意义仍是十分明显的。首先 ,它在高扬情感本体、强调文学情感本质的同时 ,大大拓宽了“情”的内涵。其次 ,它为各类文体 ,特别是戏曲、小说、散文等的发展与勃兴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最后 ,它在使我国的古典文学摆脱外在的道德伦理苛求 ,切实深入人们的心灵世界等诸多方面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这里是两位读者的来信。一位写他读了本刊2002年第6期《一个农奴的人生轨迹》一文之后的一点心得;一位则把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的感受与幸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本杂志,一篇文章,能让读者产生想说点什么的冲动,这是一个编辑的快慰之事。———编者  相似文献   

6.
况立秋 《新东方》2002,(1):69-72
刘勰的《文心雕龙》强调文学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形成了“重情尚采、质文统一”的美学思想核心。他认为:有形、有声之“文“来自客观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美:物是客观存在,情是物的主观反映,辞是情的表现手段,情依赖于物,辞有赖于情。刘勰肯定自然之美,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人文之美。他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对文艺起着决定的作用,而艺术美又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骏爽刚健的风骨则是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爱不需要语言,而有一种情则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震是无情的,我却看到了人间的大爱,那些发生在眼前的一件件震撼人心的事,让我无法平静。于是,在我的电脑桌面上,我把这张照片放了上去。我时常看着它,感觉那份爱的份量和生命的意义。——编辑王怀周  相似文献   

8.
生活就像雨后的彩虹,多彩而又绚丽。每一个清晨,都意味 着一个新奇的开始。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感受着人生的悲欢与离合,汇聚着生命的热忱和能量,从而使我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段历史,《山乡巨变》所描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早已经成为过去;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湖光山色、人物形象,人情风俗、方言土语,无不具有浓郁的湘楚地方特色,这正是它作为地域文化文学化石之表征。而周立波的浓郁故乡情结、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情趣则是它作为文学化石之成因。  相似文献   

10.
刘玄德的“说情观”□张玉辉人是有感情的,因此为人“说情”之事古今难免.但人更是有理性的,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因此,什么“情”该舍命去“说”,什么“情”即便受千金之托亦不该去“说”,都得仔细掂量.刘备是颇懂得“说情”这个法则的.三国演义写刘关张三...  相似文献   

11.
温州印象     
过去对温州没有任何了解,只读过朱自清先生《温州的踪迹》中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绿》,那梅雨潭的绿,"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作者对它的美为之惊诧,我读了以后也不禁为之神往。另一篇则是《生命的价格——七角钱》,写一个5岁的小女孩,七角钱被卖给了人家,字里行间饱含着悲愤之情。两篇文章无论如何也不能统一起来,似乎写的不是一个地方,却明明白白收在《温州的踪迹》里。文章写于20年代,距今已 70余年。我知道温州就是从这两篇文章开始的。80年代,温州忽然名声大躁,被舆论称之为一种模式,我读《绿》所产生的神往之情油然而生,很想看看这个作为一种模式而被褒贬不一的城市,这次终于有了机会。我们是乘飞机去的,1小时10分钟就到了。温州的机场很小,不能和南京禄口机场比。机场到市区乘航空大巴,10元钱,20多分钟的行程。犹如大多数新兴的城市,沿途新的楼房和建筑工地交错在一起,有点杂乱,却又充满生气。市区则高楼耸立,马路上挤满了小汽车和摩托车。城市不大,在市区内打的,不超过10元钱;马路  相似文献   

12.
“观”是贯穿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生成历程的重要概念。中国美学中的“观”,是一种强调身体-主体的知觉思维,是心观而不是目观,审美意境的生成正是源于内观的心象聚合。从《人间词乙稿序》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将“观”与意境的创构和生成联系起来,揭示了戏曲意境说生成的内在理路。在第一阶段,王国维用“能观”界定意境,并将“观”视为意境创构与生成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观物和观我,王国维将意境区分为意与境浑、境胜、意胜三种。然而,不论是观物还是观我,都是在情景、主客、物我二分的关系中讨论文艺审美。所以到了第二阶段,王国维不再重点关注意境,而是通过拓展观我和观物,将境界提升为文学审美理论中的本体论。基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建构了强调“真”和心境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在第三阶段,王国维以境界说为基础,跨越式地将“真”和“自然”应用于戏曲的文学批评上,提出了戏曲意境说。“真”和“自然”在本质上是借由“观”所产生的审美效果。王国维虽然受到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但从心观对于意境生成的建构作用来看,其戏曲意境说仍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7,(13)
<正>艺术来自于艺术家,而艺术家愈是健康长寿,则愈能永葆其艺术之青春,睡觉之事非小,枕头之事颇大,别小看一个枕头,它关乎你的人生与艺术2014年曾受聘于台湾艺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依台湾教育部要求我必须住台任教一学年,几经磋商,校方同意我任教一个学期。这半年不到的时间,除了欣赏宝岛台湾的美丽自然风光,更多时间是开启了我的人文之旅:逛书店、古董店,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参加展览,受  相似文献   

14.
诗言志被称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摹仿说被视为西方文论的基石,它们虽然都是对文学艺术本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但却形成了不同的文论话语体系,使之在理论内涵、逻辑起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有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与中西方不同的哲学土壤有很大的关系,即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式,而西方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旧传统是“主客二分”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强调物我相通、情景交融,甚至以情驭景,这使得人与外物的关系多为一种情感体验;主客二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这使得人与外物的关系多为一种知觉认识,所以西方文论认为文学应表现的是那个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理论与批评是一个重视不够而又十分有意味的话题。就其发生而言 ,得益于中西文化尤其是性爱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代表的性爱理论的揭示 ,使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及其理论批评以迥异于中国古代同类题材文学与理论批评的面貌横空出世 ,这就使它具有了崭新的时代特征 ,即与精神分析学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 ,重构了性爱文学与人生、文化、时代、主潮美学等的关系 ,形成了从影响借鉴到消化发展的不可切分的共生历程。从二者五四时期的激情遇合到三、四十年代的磨合与离合 ,再到八、九十年代及世纪末的重构发展 ,形成了 2 0世纪这一独特的文学奇观。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串轻盈和纯粹的钢琴前奏过后,齐豫天籁般的歌声仿佛从山顶传来:“去罢,人间,去罢!我独立在高山的峰上;去罢,人间,去罢!”徐志摩的诗,就这样不经意地和音乐结合在了一起,而且相得益彰,让诗更晶莹剔透,让音乐更百转千回。音乐和诗的结合,与其说是音乐人和诗人的妙笔生花,更不如说是天生的契合。 诗与音乐,这两种在艺术辞典上相隔好多页的艺术,怎么会是天作之合,又怎么能结合呢?让我们将穿越时空,探索诗与音乐的离合聚散。  相似文献   

17.
任桂全 《今日浙江》2003,(22):44-45
1961年鲁迅诞辰80周年之际,毛泽东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深切怀念之情,写了《七绝两首》。第一首七绝,毛泽东直抒胸怀,歌颂了鲁迅在黑暗中坚  相似文献   

18.
《洛神赋》描写了曹植与洛神浪漫的人神之恋,但终因人神殊途而惆怅分离的爱情悲剧.在序文中曹植讲述了《洛神赋》的创作缘起,分别是行至洛水忆起洛神传说和有感于宋玉的神女之事.一方面曹植有感于洛水之景,情随物迁感物而兴,通过人神的爱情悲剧来隐喻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不能实现;另一方面,宋玉关于神女之事的诗赋恰为曹植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抒情模式,因此《洛神赋》也可以看做是曹植对宋玉神女之事的重新认知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地理环境是文学活动发生、开展的物质基础与空间存在,文学与空间之间有着无数的纠葛、纠结、交织及多重复杂关系。每一位作家一生都匍匐于大地之上,从年幼时以家乡为起点,到青少年时游历、游学四方,再到成年时定居或漂泊某地,他们始终在认知与感受地理空间、了解与体悟地方特性、依恋与眷念故地,由此产生一种"地方感"。地方既给文学提供审美关照的对象,又给文人提供了情感触发的物质机缘。由于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因此文学对地理空间的精神体验、对地方的感知、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0.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礼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礼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礼”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礼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