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土家族傩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音乐艺术形式,独具其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它本身的发展是适应历史的要求,当世界已经改变,如何保护和传承古老文化艺术就成为我们当今一个重要的课题.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现代艺术形式“百家争鸣”,土家族傩戏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必须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艺术文化的审美需求.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傩戏艺术文化特征的研究,希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的发展和繁荣作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2.
朱国良 《青年论坛》2014,(6):108-112
用法律手段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也是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首先是由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发达国家中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相对较弱.比较法视阈下,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尽可能既要与现行国内国际立法实现有效对接,又要坚持立法重构,以有效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传承、记录、整理和汇编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民间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河北邯郸学院为了更好的研究与传承磁州窑文化艺术,借助得天独厚的文化与地域优势,于2010年成立了磁州窑艺术研究所,归属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赵文化与区域经济”管理。研究所由高校教师和校外陶瓷艺术大师组成,  相似文献   

4.
付业君  蒋鹏 《前沿》2013,(2):163-164
在教学体系中引入大视觉艺术即“跨界”理念,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这里主要谈论的是在版画艺术教育中的“跨界”.在当代,版画艺术形式若再不从源头进行创新和改革,那么这一艺术门类将越发边缘化.我们应从高校艺术教育开始,让学生先人为主地进入版画艺术的“跨界”实践,这既是教育改革,也是版画艺术自身优势的充分展现.让学生感受到版画艺术新生命的绽放,同时也彰显了版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所凸显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牌楼起源于春秋的衡门,后逐渐演变成里坊门、乌头门、棂星门,最后形成牌坊和牌楼.大足清墓牌楼也是时代的产物,在大足分布较为广泛,形制复杂,结构多样,呈现了清代的民风民俗及政治文化等,体现出了大足雕刻艺术的传承. 一、牌坊和牌楼建筑的起源及演变 牌坊与牌楼的形制起源很早.在《诗经·陈风·衡门》中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6.
周岗  李松  董光宇 《世纪行》2009,(6):6-10
这是一个享誉伶界、世所罕见的艺术家族——京剧谭门,从150多年前的民间汉调艺人谭志道起.经一代宗师谭鑫培创下京剧中第一个门派“谭派”和“天下无派不学谭”的光辉历史.到后世英杰代代相传、绵延百年,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一门七代传承与发扬了京剧艺术。其家族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观。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谭家祖居地,正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九夫村谭左湾。  相似文献   

7.
6月18日,“笔墨抒怀、情聚两岸——第一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在北京台湾会馆开幕,共有12位两岸书画名家的50余幅作品参展.作为北京台湾会馆重张五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此次展览的主题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书画艺术,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京剧在台湾     
近一二年,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在各个领域迅速展开,高潮迭起,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陆许多一流的京剧团体及名角相继访台,在岛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京剧热”.大陆京剧艺术家的出色表演,不仅让台湾同胞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也为台湾的京剧界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那么,京剧在台湾为何能获得众多的知音?京剧在台湾的过去与现状怎样呢?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在台湾也叫“国剧”.台湾光复之后,随着民  相似文献   

9.
一部电影《梅兰芳》,重新激起人们对这位京剧名伶的兴趣,梨园行的家族传承有着自己的规矩,一直以来,素有“五世而斩”的说法,与传承了七代的谭派艺术相比,梅家不算风光。梅家后人中,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明承袭了“父业”,第三代中,梅家无一人唱戏,到了第四代,出了一个既喜欢唱戏又喜欢摇滚的梅玮。  相似文献   

10.
卢云 《江苏政协》2023,(8):54-57
<正>他是一位著名书法家、山水画家,也是一名省政协委员。他传承文脉挥洒丹青妙笔,积极建言献策为民发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独特风采。少年尽显艺术天赋走进钟山脚下闹中取静的院落,笔者俨然看到了陶渊明笔下《归园田居》的现实版,“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处处充满田园美好和艺术清新,一看便知主人是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魏青 《今日民族》2010,(4):20-21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能歌善舞,民间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出土的战国时期古墓葬彩陶瓷盆上,有古羌人的原始舞蹈纹饰,展现了古代羌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传承的以原生态舞蹈“萨朗”为核心的“瓦尔俄足”(歌仙节),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12.
于靖园 《小康》2023,(12):76-77
<正>黄婉秋一生为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勤不怠,始终将自己的艺术人生与银幕形象紧紧相连。“永远的刘三姐人虽故去,歌声却永远留存。黄老师一路走好,到天外纵情放歌吧!”“一个时代,走好!黄老师!刘三姐!”“人民艺术家黄奶奶一路走好,您让刘三姐艺术精神在八桂大地上生根、长叶、开花,长成一棵蓊郁常青的艺术之树,一片郁郁苍苍的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3.
舞台之上,他是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北京人》中的曾文清……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自成一体的导演艺术。舞台之下,他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导演,是以无私之心投身社会公益的共产党员。他传承艺术艺德,发掘和培养一大批文艺界领军人才,为中国话剧艺术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市场等等复杂因素,都促使传承人在保守传统与适应创新之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选择.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经验以及对保护的“完整性”与“活态性”的认识,“体系外的文化与体制外的文化持有者”对于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区分传承母体共享的“非遗”与脱离传承母体的“非遗”,应该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其“本真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传统艺术的文化生态在当代社会的快速进程中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将传统艺术归于学校传承总体上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发展,但实践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同于传统艺术的自然传承,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中,更需要研究艺术品种的文化特点,确定遗产保护的形式,继而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最后还要兼顾文化市场的培育,以实现艺术遗产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的健康传承。  相似文献   

16.
何云波 《求索》2014,(9):105-109
中国古代“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小的差异.它们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谱系,体现着两种知识形态:“感悟型知识形态”和“理念知识形态”.在这两种知识谱系下的“艺术”,也就拥有了各自的身份和不同的发展轨迹.而20世纪中国艺术研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就是一个不断西化的过程.移植西方艺术理论,以“科学”的方法取代传统的感悟、体验,使文艺理论科学化.这种转型,不光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更是知识范型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知识传承和文化保存的重要组织,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和“集散地”,必然担负保存、传承和创新高深文化和专门知识的使命.在社会主义不断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探究高校文化传承的途径,对于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叶莉 《求索》2011,(12):54-56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生活、文化、习俗的统称,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风俗习惯,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大农业的特点,表现为多元性和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本文以我国西南“盐工号子”为考据.阐述了民俗文化艺术的艺术特色与生命意识,论证了社会生产力及社会分工的发展是民俗文化艺术产生、发展及变异的深层根源于社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华芳 《今日上海》2008,(6):24-24
上海梅陇文化馆一直以建设社区文化发展为己任,建馆十数年来硕果累累。暖春五月,为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与艺术欣赏水平,同时满足他们对参加传统文化艺术的渴求,在全国人民喜迎北京奥运会的“倒计时”之际,文化馆结合凌云街道群文特色品牌活动,传承沪语、沪剧艺术,邀请了沪剧名家王盘声及沪上多位著名沪剧演员来到社区,在梅文影剧院拉开了“梨园芬芳迎奥运”沪剧艺术讲座暨公益演出活动的帷幕,为众多凌云社区的沪剧爱好者送上了一台有关沪剧艺术的辅导讲座和专业演出。  相似文献   

20.
“虚静”是一种张力状态,“虚静”的功能效应与张力存在有极大关系.从静态来看,作为创作主体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虚静”在“不动之动”的紧张制衡中勃发出无限张力,充满了巨大的势能,是一切艺术表现的基础;从动态来看,以虚静到极点的心灵去映照大千世界的“飞跃的生命”,其间的张力可以中断现实的时空,打开心理的时空,从而达到无限和无穷,冥合至高无上的宇宙精神,实现艺术功能上的“核骤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