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闻宁 《党的文献》2017,(1):F0002-F0002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这是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2.
1949年9月22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布:"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这既是对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展望,也是对此前文化发展情况的总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理念,既是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回应和文化发展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文化虚无主义的彻底否定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凝练升华。  相似文献   

3.
李宛聪 《湘潮》2013,(8):4-8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在这个开启新纪元的历史性时刻,毛泽东不仅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国防建设做了一番精彩的畅想,还对未来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大胆的预言。他宣告:“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先进文化论纲(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晋 《党的文献》2002,(2):42-53
三、执政后的文化过渡问题   1、为什么说有一个社会主义文化过渡时期先进文化的创造 ,总是和政治经济的变迁交汇一起 ,整体推进 ,互为印证。 1 949年 9月 2 1日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同时 ,还对这个开辟新纪元的历史性转变 ,作了一个文化方面的描述和畅想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 ,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由于革命的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真的已经成为现实的时候 ,…  相似文献   

5.
《党建》1994,(4)
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机遇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曾说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今天,随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潮的兴起,必定需要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高潮相配合。经济建设有个抓住机遇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也...  相似文献   

6.
赶上并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伟大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获得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客观条件,毛泽东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代表,开始把这一历史的呼唤转变为现实的行动,演绎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伟大追求。时代的呼唤与伟人的回应50年代初期,世界和中国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为使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就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主观愿望:“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老作家王蒙在前不久开幕的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说,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前曾经指出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也会迎来一个文化的高潮。"但由于各种客观历史原因,这个高潮并没有在那时出现。而现在,文化的高潮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8.
老作家王蒙在前不久开幕的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说,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前曾经指出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也会迎来一个文化的高潮。“但由于各种客观历史原因,这个高潮并没有在那时出现。而现在,文化的高潮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确立,必然要求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制度与之相适应。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譹1949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一封信中说:大难甫平,民生憔悴,须有数年时间,方能恢复人民经济,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及提高人民政治觉悟水平,这些任务均有待于文教工作的协助。譺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加强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共同纲领》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一系列会议,制定新…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提出文化建设高潮论。随后,文化建设高潮的说法被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征引,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文化建设的主流话语。文化建设高潮论的特点首先是充分认识到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高潮并未到来,但文化建设高潮论的的提出,提振了广大人民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强信心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文化建设高潮论,始终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实践中,是理解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王晓英 《世纪桥》2013,(8):59-60,78
斯大林模式快速有效地将苏联建设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斯大林模式纳入新中国建设蓝本的伟大战略构想中,并逐步开启了新中国学习斯大林模式的大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一五计划”实施后,毛泽东推动掀起了全面学习斯大林模式的高潮。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提前实现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斯大林模式的雏形在中国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2.
王晓英 《世纪桥》2013,(10):59-60,78
斯大林模式快速有效地将苏联建设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斯大林模式纳入新中国建设蓝本的伟大战略构想中,并逐步开启了新中国学习斯大林模式的大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一五计划”实施后,毛泽东推动掀起了全面学习斯大林模式的高潮。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提前实现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斯大林模式的雏形在中国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三代中共领导人的文化观 ,是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认真研究这一问题 ,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 ,对于我们坚持正确的文化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问题是三代领导人始终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他们所讲的文化 ,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对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一直将文化作为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给予了高度重视。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 ,曾就“文化运动”作为农民在农民协会…  相似文献   

14.
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激战犹酣。就在这一年的12月,转战在陕北的毛泽东,在陕北杨家沟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做了《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著名报告。报告像雄鸡破晓、春雷撼地,及时向正在艰苦斗争中的中国人民宣告了中国革命高潮已经到来,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特大喜讯,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到来。革命形势空前大好、革命高潮已经到来早在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文中,以巨人的眼光满怀信心地指出了中国革命高潮必然要到来的客观规律。他形象地指出:“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  相似文献   

15.
马社香整理的《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出版了。这部书以口述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一批老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大批人”,他们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为人民服务为个人行为定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一批人,既是毛泽东思想培育造就出来的,也是蒋介石帮助淘汰锻炼出来的。我们党、我们民族以有这样一批人而改天换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近代帝国主义的压迫蒙骗中站立起来了。这一批人也深刻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热爱和平成为新中国的民族精神。我们既要为彪炳史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骄傲,也要为以毛泽东为首的这样一批具备高风亮节的中国共产党人而由衷地自豪。《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颇有力度地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的“新生事件”,40年代的新疆事件,50年代妇女战线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60年代初“粮食短缺”的症结,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教训的一个个重要侧面,有力地证明了任何一个民族及其文化都有资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已经证明:民族虚无的思潮、劣等民族的怪论是帝国主义殖民宣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赶上了1919年至1920年在中国出现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在湖南赴法留学工作中出力最多的毛泽东却最终留在了国内,他为什么没有赴法勤工俭学呢?这首先与毛泽东"为了实现目的,天涯海角都要去人"的想法有关。青年毛泽东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志有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特别是在这期间毛泽东在北京接触了李大钊  相似文献   

17.
统筹兼顾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方法、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将其自觉地提升到一般方法论的层面,就是统筹兼顾方法论。统筹兼顾方法论既揭示了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特性,既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又成功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代表作,体现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而这两篇文献所着重阐述的一个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郭瑞 《世纪桥》2010,(15):8-9
毛泽东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实践者之一。少年毛泽东在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双重熏陶下自觉地吸收了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于人格中。青年毛泽东在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精华的同时形成了毛泽东的民主观。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渊源,它对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峰 《企业党建》2012,(5):30-32
中国城市化高潮已经来临。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30%就会出现城市化的高潮,每年城市化率将达到1%至2%。这就意味着今后中国每年有1000万至2000万的农村人口移居到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开展大规模的建设。中国建设高潮已经历了十几年,今后中国还有30至40年的城市化高潮。将有总数5亿的农民移居到城市。  相似文献   

20.
正《党史博览》在2014年第2期的《"文革"中的毛泽东和邓小平》一文第一节的小标题中说"1967年5月毛泽东首次提出‘刘邓可以分开’,这在‘文革’高潮中是不可思议的主张"。这个小标题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刘邓可以分开"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为什么不可思议?作者在这里加了一个条件——"‘文革’高潮中"。为什么在"文革"高潮中提出"刘邓可以分开"就是不可思议的呢?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让人难以理解。我们撇开这个问题,直奔主题——毛泽东是不是1967年5月才首次提出"刘邓可以分开"?笔者认为不是,绝对不是——不要光看有没有"刘邓可以分开"这几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