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丹莉 《党的文献》2017,(1):104-111
为了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在"一五"计划完成前后,针对计划经济体制具体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对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新中国领导人对如何更好地发挥计划经济的作用进行了深刻思考。他们高度关注并从实践层面探索如何实现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实现计划与市场、集权与分权的辩证统一。这些反思和认识所体现出来的"‘弹性’的计划经济"的思想,对当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发展实际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后来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演化,乃至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漫长过程:从改革之初反思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提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到十二大提出"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三大提出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精辟阐述,到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之后又经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等几次重要会议的积累,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实现突破,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认真总结这一认识历程,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计划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为中央一级调控、中省两级负责的机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地县计划工作如何认识,如何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是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1、加强地县计划工作是我国改革进程的需要。十多年的改革证明,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绝不意味着取消国家计划,而是要用以指导性和战略性为特征的计划逐步取代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国家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并无多大争论。但是,在如何理解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涵义,以及阐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却一直存在着重大的意见分歧。学术界有些同志只讲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的一面,而忽视或者否认两者之间对立的另一面。近年来,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论”,(或称“相容论”或“趋同论”)甚为盛行。我们认为这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而且给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提供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因此,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正确理解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问题,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钱娟 《世纪桥》2010,(11):20-21
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典型代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窘,最终归于失败。究其失败原因,主要在于美国当时的国内政治环境、所处的国际形势以及威尔逊本人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其中,公众舆论起到了一个很显著的作用。如何处理公众舆论并使之能为国家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好好反思。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几十年经济发展和理论上长期探索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必然带有计划性.对国民经济全面的多层次的计划调节则是计划经济的重要表现,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性和稳定性。而商品经济的存在又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必然脱离不开市场,这关系到经济运行的灵活性(或弹性)和竞争进取性,即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大问题。可见,计划性与市场性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个各具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的不同方面。计划与市场是不可分的。计划与市场从社会主义经济产生以来就已经共同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而且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地规范着社会主义经济朝着一定的目标前进,但是,由于我们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认识不足,加之在几十  相似文献   

7.
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工作能否搞好,关键在于领导,而领导者的决策是否正确、思维有无创意、工作能否创新,则是这一关键的关键。领导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也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中一切从计划中来到计划中去的"大一统"领导方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准确、灵活、自主决策的需要。富有创造性是新时期领导者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和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吃透"上情",摸准"下情",并善于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后,计划与市场的结合问题仍需研究。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实质、结合的模式及具体的结合方式等,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理论界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为此,本文特就这些问题作一点探讨。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实质 现在,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必要性的认识不再存在歧义。但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9.
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历史反思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地带挺进 直面与全面突破深层次体制性障碍 走向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在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 ,邓小平完成了把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分离出来 ,把市场从市场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双重任务 ,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市场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上 ,邓小平完成了把计划经济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中分离出来 ,把计划从计划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双重任务 ,为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利用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 ,邓小平提出新体制要吸收计划和市场两者的优点 ,社会主义要利用计划和市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思想 ,从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实现市场与计划的内在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环境是指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已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观念等各个方面。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制约和促进的作用:环境好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环境差必将阻碍经济的发展。我区经”济同兄弟地市特别是同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优化程度不够。为了在我区顺利实施“九五”战略计划,今后必须下大气儿很抓优化环境的工作。(一)坚持不懈地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教育,进一步优化思想舆论环境。改革开放17年来,我们虽然在解放思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却还没…  相似文献   

12.
潘璠 《前线》2010,(4):31-32
<正>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笔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  相似文献   

13.
<正>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切实发挥人才对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支撑作用,建平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千人计划",为培养使用优秀人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明确目标,确保"千人计划"稳步推进。"千人计划"坚持"以用为本、立足岗位、强化培养、统筹协调"的原则,从2015年开始,计划利用5年时间,面向全县农业技术、工业经济、教育卫生、城镇建设、现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一方面是照搬苏联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出的选择。正如前文所述,应该说,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采取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工业化初步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也很明显,譬如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本应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在社会经济各个层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在新时代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总体了解在前13个五年规划(计划)期安徽经济发展状况,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来的安徽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十四五"规划及未来更长时间内安徽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思路,并针对中国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有所作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发展的,是一个不断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但是,党和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反复探索、不断深入、逐步明确的过程。这个实践和认识的深化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计划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大体可以称之…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00,(11)
全国各族人民满怀即将胜利完成“九五”计划的喜悦,迎来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即将过去的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审时度势,沉着…  相似文献   

18.
营造市场化环境 实现“绿色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许多目标、任务要求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十五”计划是一个“绿色”计划。同时,“十五”计划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计划,突出了体制创新的重要作用。《纲要》指出,“十五”期间,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因此,创建环境保护市场化体系、营造市场化环境,是实现“十五”环保目标的前提条件。 …  相似文献   

19.
1960年12月,日本池田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达到"大幅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实现完全就业,缩小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域之间等收入上存在的差距,使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得以均衡发展"的目的."计划"的成功实施大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其中有以下举措.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1964年国民经济年度计划的酝酿与制定为例,详细考察了计划经济时期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制定的背景、过程、步骤、方法以及制定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划经济运行中带有某种共性的特点与矛盾。这些特点与矛盾是计划经济体制内生的。由于中国国情的复杂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困扰,随着经济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负面影响逐步扩大,并最终为指导性计划所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