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把天理解成自然的天,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具有人格意识的天;一方面并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祭祀。事实上,孔子这种矛盾的天道思想并不奇怪,这一思想实际上统一在孔子的"神道设教"和"中庸"这两个思想下。"神道设教"思想使孔子立足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因而回避鬼神之有无问题。"中庸"思想使孔子对祭祀、鬼神、天命等都持一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因而导致对孔子天道观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2.
王琦 《求索》2012,(6):205-206,253
文章论述了荀子沿着孔子"礼学"思想中蕴涵着可推导出人性恶的内涵,建构了性恶论,并以之为基点,确立了"化性起伪"的人性修养理论。文章展现了孔子与荀子思想演进的人性论逻辑,并试图为荀子正名。  相似文献   

3.
聂慧丽 《人民论坛》2010,(4):164-165
梁漱溟的儒学思想形成于"五四"时期,在四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文化氛围中,他尽力"为孔子说个明白"。他揭示孔子"乐"的人生智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援儒学入民主和科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易强 《求索》2012,(11):136-138
儒家的人格思想是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优秀的儒家大师的不断努力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儒家所推崇的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古代中华民族心目中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和向往的人格典范。其中"圣人"人格是孔子设定的最高做人典范,但它只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孔子提倡的"君子"人格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另一种理想人格。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探讨儒家人格思想,对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薇薇 《传承》2014,(11):128-129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当仁不让于师"与亚里斯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否相同,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孔子的教育并不是专制的,孔子允许学生问难,并不是喜欢"不违"的学生。孔子面对学生问难时也是以理服人,学生因为尊重道理而尊敬老师。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孔子将"知"、"行"以及"知行合一"作为哲学概念界定并详实论述,开创了中国知行观的学统。孔子肯定了人的认知能力,考察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等;孔子非常重视"行",认为个体价值的实现依存于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孔子也非常重视"知行合一",强调把内在之知转化为外在之行。当前阶段应不断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合理性因素并运用到工作仍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肖必恒 《人民论坛》2010,(8):228-229
孔子之前的仁学思想比较零散,尚未构成系统的仁学思想体系。孔子在此基础上对"仁"的思想加以省察与反思,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实现了由殷周宗教神学向儒家伦理哲学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正>7月25日上午,省政协举行第46期"名人名家讲座",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主持并讲话。本次讲座是省政协先秦诸子百家系列讲座的第一讲。讲座中,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以"孔子:为生民立命"为题,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剖析。讲座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语言精炼、生动幽默,主题鲜明、引人入胜,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很有帮助。张连珍在主持讲话中指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华  相似文献   

9.
李娇 《传承》2013,(6):80-81
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具有内在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正名""义""仁""忠""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具有伟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同来 《传承》2010,(24):150-151
孔子、老子作为儒、道两大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和老子皆论述了"道"这一概念,并且孔、老之"道"最后是发展到了殊途同归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段秀娟 《传承》2009,(10):80-81
孔子对于不同弟子所问的同一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褒贬态度存在差别,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诸弟子之间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尽管存在着分歧,但他们对于儒学精髓"仁、义、礼、智、性"的理解与认识却是相通的、一以贯之的,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的发端和源泉,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正是反映了他们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和而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黄长安 《求索》2012,(1):124-126
孔子在一个"礼崩乐坏,文质分裂"时代中,想要重构礼乐的制度,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周公制礼乐降低了礼乐文化的传统巫术色彩,孔子对礼乐文化的重构,则是是从自己对社会,对人的理想追求出发,强调音乐的娱乐审美功用和社会政治功用。本文分析了孔子的音乐精神娱乐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的一些内容,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对音乐极为痴迷,但是,孔子强调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否认音乐并不是享乐的,而是有着个人教化作用和治理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国华 《人民论坛》2011,(8):214-215
孔子的人伦思想涉及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种人际关系,孔子的人伦思想就是对这五种人际关系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的阐释。孔子的人伦思想中始终有一种施报平衡的原则贯穿其中。这种施报平衡原则是我国自原始社会到春秋时代的人际关系与国际关系惯例。孔子主张从自己开始主动建立和谐的施报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谊  王炎琪 《求索》2012,(12):102-103,71
随着儒学思想的国际化,其教育思想越来越引起世界关注,孔子被列为世界十位最伟大教育家之一,孔子学院得以遍布全球,印证了孔子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价值。孔子"有教无类",是中国历史上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以成就"君子"为办学宗旨,以"文、行、忠、信"为教学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意义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于当今传统的精髓文化被当下大众文化冲击而逐步解构,信仰匮乏,传统失落等,是治愈之良方。全人教育思想的宗旨和理念与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对接吗?如何对接是教育者的课题,拙稿有基于此,在解读孔子的同时,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今教育理念的对接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马荣良  李静 《青年论坛》2005,7(1):140-141
综观<论语>一书,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就连对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也仅仅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并不肯断言颜回已经达到了仁标准.但是,对被他批评为"器小"--既不节俭,又不知礼的管仲,孔子却以仁相许.在是否许人以仁的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孔子"经"与"权"相结合,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权变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孔子对于不同弟子所问的同一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褒贬态度存在差别,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诸弟子之间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尽管存在着分歧,但他们对于儒学精髓"仁、义、礼、智、性" 的理解与认识却是相通的、一以贯之的,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的发端和源泉,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正是反映了他们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和而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仁"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财富伦理思想内涵.在义利并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的财富创造伦理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财富分配伦理现、"黜奢崇俭"并"合于礼"的财富消费伦理观.孔子对财富伦理的思考,蕴含了儒家财富伦理的诸多原则,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它高度概括了孔子基本的伦理道德体系,其中"礼"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巨大的道德意义。从个人修养角度来看,"礼"不仅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仁"这一最根本的道德标准,还从敬、让、忠、恕、孝、信等多个角度对君子的言行做了符合"中道"的具体规定。不仅如此,"礼"还通过发自内心的真情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通过祭祀的方式提起人们诚敬的道德情感,从而对古代宗法社会的安定有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21世纪,一百年前出现的"打倒孔家店"倾向,又开始回摆,在"复兴国学"的旗帜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其他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热起来。经历了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激烈动荡,中国的文化教育界又开始重新认识孔子的价值。作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及其思想再一次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重要内容,几乎有关中国的各类专业历史都会谈到孔子,出版的各类相关著述文章更是汗牛充栋。为了在浩瀚的书海中选择理智的路径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特对可见的"孔学"著述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并就教育同行。  相似文献   

20.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依据孔子的相关言行,本文分析了孔子关于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品德构成要素的相关论述,并对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进行了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