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认识包括现代性内生于现代生产、现代性外化于工业化、理性是现代性的主要标志等,而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在方法论意义上、时代性上、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具有相通之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是当今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一把钥匙。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色:坚持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价值导向,建立"五位一体"的现代性发展格局,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认同之德",它立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之德究竟"得"于何或如何"得",取决于它对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的回应。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是从价值描述("国家之德")和价值规范("社会之德"、"公民之德")两个层面来回应现代性价值认同问题,以使公民之德、社会之德、国家之德各"得"其所,内在一致。而其重点则在描述中国价值观所要实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重引领。  相似文献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正能量的粘合剂、社会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人的全面发展的能量源。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表现。其中,富强是经济层面的价值目标、民主是政治层面的价值目标、文明是文化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谐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4.
作为法治秩序重要支撑的私法精神,根植于现代性的历史运动之中,也即现代性生成、反思和重建境遇下的国家一社会关系变化,导致了私法精神的当代发展和嬗变。中国是在现代性反思和重建背景下走向现代化的,因此,就应以反思现代性"信念来培育和重塑私法精神,推进中国法治秩序的早日建立。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双向“反哺”的。作为现代化进程的“精神积淀,”现代性一经生成,就会转而成为现代化的理性规约和内在张力。后现代社会思潮的实质在于解构和终结现代性,它虽然给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进路提出了某种警示,但却有可能诱发现代化价值合理性危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而言,要避免在现代性问题上陷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陷阱,就必须对西方后现代社会思潮实质及危害予以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凸显了不同的面相,发挥着不同的启蒙功能,而普遍的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继现代民族国家思想启蒙、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启蒙之后的第三次实践性的大规模启蒙活动。自"五四"以来就提出的国民性改造与现代性个体性价值启蒙的任务,直到新世纪的今天才真正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与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开始发挥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与民主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现代化结果的现代性,不仅将人类文明带至了一个新的巅峰,也产生了意义丧失、犯罪、冲突、战争等现代性弊病。市场机制、普适性价值、强力国家等虽然都被寄希望能够解决现代性问题,但是每种方案产生的问题往往大于其能解决的问题。民主政治因其与现代性的内在契合,以及对个体自由和社会秩序的保障,应该是现代性的最佳救治方案;现代性的顺利展开必须与民主政治的建构同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作为"从历史的维度进行纵深研究"的一种学术探索值得期待。中国政党政治是伴随着解决现代社会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该著以史为论,呈现了现代化变迁下中国政党制度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需要继续研讨的现代性话题,比如中国政党与朋党、会党的关系,苏俄、欧美政党对国民党的影响及其"一党制"的属性判断,中国政党制度与港澳台地区政党组织衔接,未来中国政党制度现代性建设的进路等。随着这些问题的回答与解决,中国政党制度的竞争力将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只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才能真正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本质性维度、出场必然性及其在人类史图景中关联性的历史地位。考察中国道路的创新,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启蒙现代性、经典现代性、后现代和新现代性的各种模式,必须深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写现代性的必然性,在复杂现代性语境中根据"中国新现代性"的独特坐标加以阐释;探讨中国道路的社会根源,不能简单平移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而要深度反思我国已经进入的差异性社会本身。中国道路是历史道路的继续,始终在与"半现代"陷阱作殊死博弈;中国道路决不是世界道路的"另类"歧途,而是人类史道路的创新继续,它丰富和创新了人类现代化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行政法"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之前普遍存在、以国家全权干预和计划组织为基本理念与特征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从"语境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在本质上反映了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法学理论的形成和演变。而从"发生与变异"的角度来看,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法学理论这三个要素日益向现代性的演化,构成了推动经济行政法向现代经济法"变异"的三个根本要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考察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中分析了现代性的价值,阐述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应然目标。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人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道德批判,而是利用科学发展的成就,客观分析社会生产力变革的进步意义,提出人的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批判现代性,以历史原则使道德理想、人本关怀与科学理性价值获得统一,确立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历史立场,探寻认识现代性及其人的发展问题的正确理路。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文化景观。在我国社会文化的转型中,大众文化以形构时尚观念、敞开文化公共空间,深刻地改写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格局和生存状态。在西方语境中,大众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在中国语境中,大众文化是形构现代性的现代化力量。大众文化作为全球化现象及文化资本力量,在中国语境中乃是解构与建构并举,甚至是倾斜于建构,表明“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并非趋向西方文化,而是在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的大众文化贴近中国独特的现代性诉求之路。  相似文献   

13.
从当下中国面临发展这个最大的现实出发,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发展生态和我们个体生活方式的相互关联性,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规范性考察,规范国家、社会、个体在发展进程中应当如何作为;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规范目标本身进行意义性审察,以使这些规范目标朝着真正"好的"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规范性价值与意义性价值辩证地融合。这一辩证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发展进程中"既要物质发展又要美好生活"的愿景,是中国人民在文化上"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处在转型关键期,中国社会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多发期,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战略转向。旧式现代性的内在弊病是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新型现代性的先进理念的落实则是根本的化解之策。和谐社会战略的提出,正是对这种现代性转型的敏锐洞察和及时呼应。因此现代性转型既是形势使然,也是破解中国社会转型困局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把握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定位与效能机理应从"制""势""术"的统一视角来展开。统一战线作为政治斗争与团结的策略侧重"术",作为政治优化整合的战略立足"势",而作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轴杠杆又体现为制度,其兼具民主建构政治发展意义和治国理政技术价值于一体。正是基于"制""势""术"的融合特质才使得统一战线成为生成中国治理优势的重要根源性机制:具有突出统战基因的复合性制度结构,能保障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到实处;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目标的大统战格局,引领国家治理的运行方向;以"人心这一最大政治"为中心的工作局面,能有效促进治理秩序与治理效率的统一。进一步激发和提升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优势效能应从"立制明制""聚势展势""扩术优术"三个层面一体推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力量的分化和多样化,特别是民间组织力量的兴起,对中国政治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并解构着原有的社会和价值结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必须重新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为此应以"法团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寻求重构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模式,并以此为背景从利益、价值、制度、组织的视角探索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政治国家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国家、社会、市场分离的格局正在形成.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对执政党现代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应积极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并借此推进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在全社会建构起新型的现代性。十六大以后,我国形成了现代性建构的新模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价值追求,民主法治作为制度保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策略来构建新型的现代性,以求解决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组织是以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组织理论为指导,涵盖了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种第三部门组织,具有中国社会属性的一种组织形态。中国特色社会组织是"第一要义、价值核心、根本目标、基本要求"四大内容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系,社会性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价值核心,实现社会和谐是根本目标,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是基本要求。厘清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的内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组织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共享思想是与马克思突破近代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哲学一同诞生的,它重新恢复了感性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主体性原则,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存在论基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全面理解马克思共享思想,有利于厘清资本的形而上学本质,理解马克思世界观,批判"现代性"社会问题,进而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