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论     
西塞罗的《地方论》产生于公元前44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它是一个经典的法律文本,前承《十二表法》,后启盖尤斯《法学阶梯》和优士丁尼《市民法大全》,反映了共和时期的罗马法,而我们常用的优士丁尼罗马法属于帝政时期。由于《地方论》的这一独特价值,它多次受到后人的专门研究,例如荷兰学者F.G.v.Lynden的《图留斯在〈地方论〉中阐述的法理学解释》(Interpretatio Iurisprudentiae Tulliannae in Topicis Expositae,Lugd. Batav.1805)、法国学者Gaston Francois Marie de Caqueray的《对包含在西塞罗作品中的私法段落的说明》(这本601页的书花了90页论述《地方论》中的私法问题)、意大利学者Giuliano Crifò的《西塞罗〈地方论〉的法律解读》。其次,它是一个修辞学—法学文本,保留了对产生于大希腊(现今的意大利南方)的法庭演说艺术的说明。修辞学即公开演讲之学,首先运用于法庭上的辩护和控告,后扩展运用于政治活动。西塞罗是把希腊的修辞学罗马化的作家,他的早期作品如《论演说的分部》、《论演说家》、《论寻找》...  相似文献   

2.
"本土资源论"这一法学理论模式由苏力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在当时法学界引起一次"本土轰动",当然也不免引起一片商榷之声,但这都无法抹杀这一理论的"范式价值",甚至时至今日都具有一种前瞻性意义。值此司法改革开局之年,笔者试图重新解构"本土资源论",对"本土资源论"展开评议及论述,并试从本土资源与西方资源、法律多元与法律一元、法律生成与法律移植几个向度探究中国司法改革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谢晖 《北方法学》2016,(6):28-40
法律能否被信仰?这是国内法学界近二十年来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争点。尽管法律信仰的理论有演化为意识形态的倾向,但法律信仰论自身是一种严谨的理论论述。法律信仰的论述理据,不应仅仅是伯尔曼所强调的法律与宗教在某种意义上的契合性或相似性,而且还在于即便完全不受宗教影响的、世俗化的法律,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传统、"事物规定性"的规范表达以及舍此无他的利益获取机制的内在禀赋。法律在实质上是基于价值、事实以及与此相关的利益的博弈结果或博弈的规范表述,是一种制度修辞。人们对一种制度修辞抱持不尽的热忱和追求,恰如人们虔信、又热忱地追求同样是一种修辞预设的上帝一样。所以,从制度修辞视角看法律信仰,饶有兴味——法律、法治本身是信仰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陈金钊教授最近提出了一种与西方法律修辞学不同的"把法律作为修辞"理论,该理论因其独特的涵义界定、价值立场和修辞方法而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和批判。"把法律作为修辞"理论并非作者自由的学术创造,该理论几乎所有的构成元素都可以根据法治理论、法教义学、法律话语、分析修辞学、最新的法律修辞学理论等获得相应的理论证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把法律作为修辞"更是对西方法律修辞学的一种学术改造和重构。  相似文献   

5.
地方论     
西塞罗的《地方论》产生于公元前44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它是一个经典的法律文本,前承《十二表法》,后启盖尤斯《法学阶梯》和优士丁尼《市民法大全》,反映了共和时期的罗马法,而我们常用的优士丁尼罗马法属于帝政时期。由于《地方论》的这一独特价值,它多次受到后人的专门研究,例如荷兰学者F.G.v.Lynden的《图留斯在〈地方论〉中阐述的法理学解释》(Interpretatio Iurisprudentiae Tulliannae in Topicis Expositae,Lugd. Batav.1805)、法国学者Gaston Francois Marie de Caqueray的《对包含在西塞罗作品中的私法段落的说明》(这本601页的书花了90页论述《地方论》中的私法问题)、意大利学者Giuliano Crifò的《西塞罗〈地方论〉的法律解读》。其次,它是一个修辞学—法学文本,保留了对产生于大希腊(现今的意大利南方)的法庭演说艺术的说明。修辞学即公开演讲之学,首先运用于法庭上的辩护和控告,后扩展运用于政治活动。西塞罗是把希腊的修辞学罗马化的作家,他的早期作品如《论演说的分部》、《论演说家》、《论寻找》、《布鲁图》都致力于这一方面,《地方论》对这些早期作品做了一个萃取,以短赢得其价值。但铺陈过少也导致其难解。最后,它是一个经典的逻辑学文本。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隔断与希腊的文化联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湮没之时,西塞罗的《地方论》由于波埃修斯(480—524)写的《西塞罗〈地方论〉评注》保留下来,成为当时的欧洲人获取亚里士多德的《地方论》包括的逻辑学观念的工具,并得到从逻辑学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由于内容的多元,翻译这一短短的文本是极为困难的工作。对于既有的西文译本,大体上说是这样:文学者的译本法律方面漏洞百出,法学者的译本在修辞学和逻辑学方面又漏洞百出。我们的这个译?  相似文献   

6.
赫善心是德国在青岛建立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俗称德华大学)法政科的法律讲师,除了他的中文名字和他所撰写的《中国新刑律论》,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对他所知甚少。他在清末修律的过程中对保守派持支持的立场,被有的学者批判为是违背了良心。近年新发现的赫善心的档案资料和他的著述证实了中国学者对这位法律史上失踪者的批判有失偏颇。事实上,他与作为改革派顾问的日本学者冈田朝太郎同为德国刑法巨擘李斯特的弟子,而他本人还是20世纪初期德国法学界在研究法律技术方面的重要学者。在当时德国立法法学兴起的大背景下,他对于中国清末修律方向和原则发表的看似保守的观点,完全源自于他的学术自信。他的思想实质上与19世纪后期德国自然主义法学的立场有关,并且建立在对德意志数百年来引入外国法历史经验的总结基础上,因此是有理有据,严肃真诚的。  相似文献   

7.
目次一、银行扣款还贷行为引发争议的案例、主要争点及法理思考二、我国关于扣款还贷行为的现行法律规定三、国外相关立法及理论评析四、我国关于银行扣款还贷行为的理论及评析五、银行扣款还贷行为的具体规范六、我国银行抵销权的构建一、银行扣款还贷行为引发争议的案例、主要争点及法理思考案例一:1985年,原告向明清之夫沈志武因从事木材加工,向被告安江信用社下属茅渡分社借  相似文献   

8.
李栋 《比较法研究》2011,(6):132-146
<正>一、布拉克顿所引发的英格兰"中世纪宪政主义难题"布拉克顿(Bracton)作为13世纪中叶英格兰著名的法律人,对英格兰法律与宪政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名言"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于上帝和法律",〔1〕成为17世纪英国对抗专制王权的有力注脚。然而,美国学者麦基文却在布拉克顿著作中发现了两段相互矛盾的论述,并称其为英格兰"中世纪宪政主义的难题"。〔2〕  相似文献   

9.
申岩 《法制与社会》2010,(29):256-257
动物是否应该享有法律上的权利,成为法律主体,已经成为国内法学界颇具争议的话题。部分学者持着"动物法律主体论"的态度,主张为动物的法律地位进行一次大清洗式的变革。他们力图打破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把动物囊括到人类的法律主体范畴,让动物在法律上从传统的物的客体飞跃到权利主体。这不可不说是一种超越性的构想,但是,却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瓶颈。本文着重从这一问题的产生,困境,以及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可参考的定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提出了质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语境下,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提供了一个对中国法学的批判和开放的观点,并力图揭示其未来的某种可能。基于对中国法学在过去26年里发展的研判,邓正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学者试图理解与解释中国法学或中国法律建设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将不得不作出自我检省的智识活动,并审视基本"范式"——"现代化范式"。由此可知,邓正来建构的是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规范理论,其直接针对的是"法律知识的范式"问题。其中他关于"中国法学"的双重认知结构也并非是自明的:首先,他建构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固有模式和它们普遍共享的"规范性信念",这关乎如何将"中国法学"问题化;其次,他的论证中包含了由某些主导价值引领的建构性方面,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显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人格权法是一门具有高度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法律学科。人格权作为法律上的概念,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67年法国学者首先提出人格权的概念。1877年德国学者提出了人格权理论,继而又提出了一般人格权的概念。至20世纪初,瑞士学者开始对德国学者的理论展开讨论,并强化人格权立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彬 《北方法学》2013,7(1):123-130
修辞学的当代复兴使法律修辞学从说服的技艺发展为实现裁判合理性的方法论,法律修辞学以关系本体论的法概念论作为理论前提,以论题学为思维方式,在知识属性上体现了分析学与诠释学在法律论证理论上的融合。法律修辞学是作为规范性的法律方法论,适应司法民主化的发展趋势,并使司法中的价值判断活动规范化,但法律修辞学在法律论证中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必须警惕修辞在司法过程中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为,所谓专家研讨论证案例,主要适用于案件事实基本确定,而在法律适用问题上存在争议的案件。由于本次研讨遴选的案件,乃是一起以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等言词证据为支撑的陈年积案,在实体上、程序上以及证据采信上存在较多争点,而令专家们研讨时一度陷入对案件事实的种  相似文献   

14.
在二十世纪西方学术思潮重视语言研究的背景下,佩雷尔曼开创了新修辞学法律思想,尝试从语言的角度解释法律。同时,他引入价值判断的观念,并结合多元论,赋予了法律逻辑新的含义,在西方哲学中具有相当的影响。此外,佩雷尔曼新修辞学法律思想中强调的法律价值论可以为我国法制建设中如何体现法官的主观能动性给予理论基石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陈贤贵 《河北法学》2012,30(9):74-82
现代型诉讼涉及各种超越个别利害关系和法定权益范畴的新型利益,具有当事人互换性缺失、系争利益呈现扩散化、争点呈现社会化、诉求内容多样性等特质,对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产生重大的冲击.为此,除了在实体法上有所调整外,程序权保障论、诉讼政策论、纠纷管理权论、争点为限论等当事人适格理论的新发展,或可为救济被侵害的利益,保障广大受害者平等接近、使用司法的机会,也为我国相关论重构提供借镜.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陆法系法律方法的嬗变轨迹及其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陆法系的法律方法,已经历了从法律涵摄、法律解释,到法官续造,直到法律论证的嬗变轨迹.在这种嬗变的背后,首先是一个从"逻辑至上"论与"法典万能"论,向"法律缺陷"论、"法律漏洞"论再到"平等对话与沟通"理论的思想转变过程;其次也是法官角色从"法律复印机",向"法律的嘴巴",再向"法律工程师",直到"传统的颠覆者"与"法律的拯救者"的转换过程.这一切对于中国的法治事业及法律方法研究不无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提出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本文中笔者从斯密两大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内在关系出发,结合两大著作的创作过程、斯密的思想内涵和著作中分别揭示的经济人与道德人真实内在涵义论证了真正存在的不是"斯密问题",而是后来的学者在把斯密的思想作为整体来研究时出现了问题,最后笔者在结论斯密问题是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歧途。  相似文献   

18.
"智慧"在希腊文化中一贯有实践性智慧与理论性智慧之分。所谓实践性,即指世俗生活所需的技艺,更多属于感觉和经验的能力范畴。所谓理论性即指普遍性的、关于万物背后的本原与原因的、统一的知识,更多属于理性、理智直观的能力范畴。通过历代哲学家的不断建构,在晚期希腊哲学那里寻求两种智慧的汇通成为了智慧论的时代主题。在两希文化交汇之后,问题就具体转变成:人如何能够获得最高的智慧、以及智慧者是否存在等。智慧被认为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奥古斯丁继承和发展了希腊智慧论的传统,将智慧等同于认识真理,提出了理性与信仰两种认识能力在追求真理与智慧过程的重要性。为此,他将智慧论的关切从外物转向了人的内在自身,从纯粹求知转向了寻求个人生命的幸福,从怀疑论转向了寻求权威引导,体现晚期希腊哲学智慧论转型的时代诉求,也折射了西方智慧论发展与演变的独特精神。这一哲学历程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西文化对"智慧"求索的差异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司法政治是司法与政治交互作用的产物。随着司法权的扩张,联邦最高法院突破"政治问题不审查"之传统,主动或被动地介入政治争议;随着政党对峙的尖锐,政治力量乐于将棘手的政治争议交由司法裁断;藉此,司法政治演变为常态政治,司法判例成为经久不衰的政治争点。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罗伊案半个多世纪的争议,不仅客观地暴露了美国司法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也充分地展示出司法政治在美国的作用方式和涵摄空间。  相似文献   

20.
贵刊2000年第二期载胡志强同志的《论医疗行为的法律界定》(以下简称《论》),阅后,对《论》的部分内容有不同看法,现以粗浅之见与胡志强同志商榷。一《论》的第一个论点是"医疗行为是医事法律行为",以医患之间为特殊的医事法律关系,非民事法律关系作为主要论据。本人以为,其一,"医事法律行为"、"医事法律关系"都是法律理论中没有,为作者提出的概念,能否成立,赋予什么内涵,尚有待讨论,在论点、论据本身涵义不明,缺乏认知基础的情况下,结论自然不能令人信服;其二,所谓医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