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犯罪学的生态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生态学理论和实践在犯罪学领域的运用。18世纪后期以来,犯罪学理论研究、实证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为犯罪生态学的产生奠定了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基础。社会犯罪现象的共同性和全球危害性,以及人类对社会安宁和持续发展的渴望为犯罪生态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因而,犯罪生态学应从犯罪生态圈和犯罪形态的新视角出发,着眼于构建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运行机制,提高社会生态系统的犯罪免疫力,以抑制和消除犯罪现象。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次提出定量犯罪学理论的概念 ,分析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初步建立了定量犯罪学的基本框架 ,给出了它的定量表达方法。研究表明 ,定量犯罪学较系统地描述了社会犯罪问题 ,通过犯罪数量指标的分析给出了犯罪趋势和控制手段 ,为对社会犯罪问题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 ,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整合了标签理论、紧张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的重整性羞耻理论是恢复性司法运动的理论基石,为企业刑事犯罪问题提供了犯罪学的研究视角。传统的刑事司法体系惯于给越轨的民营企业贴上犯罪罪人标签、施加烙印性羞耻,与预防企业犯罪的初衷背道而驰。检察机关利用刑法激励手段、对涉案企业进行合规整改是倡导消除标签效应,以重整性羞耻将犯罪企业重新整合进社会的过程。重整性羞耻理论不仅阐述了企业刑事合规的犯罪学解释路径,还能为刑事合规制度的建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犯罪概念是犯罪学研究中的关键概念,社会学、刑法学等学科虽然就什么是犯罪都有 各自的表述,但囿于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不能满足犯罪学的研究需要。犯罪学需要有自己的犯罪概念。 而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应当以犯罪的社会学概念和刑法学概念为基础,既要兼顾行为的性质和社会文 化内容,也要兼顾本学科功能和任务的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5.
犯罪学研究是刑法学思想变革的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犯罪学研究改变了人们对犯罪的无知,修正了对犯罪的偏见与歧视,推动了刑法思想及规范的变革,也推动了刑法学理论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刑事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应立足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各类犯罪的特点、原因和规律,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提出减少犯罪、维护稳定的有效对策,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多篇著作及讲话中提出了有关犯罪问题的重要观点。他高度重视政治犯罪,提出了富有阶级斗争特色的犯罪原因论,与所处的历史时代相适应,顺应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犯罪观,并对打击经济犯罪、严重违法乱纪及刑事犯罪阐述了看法。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犯罪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学理论及刑事思想史,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虽然仅有一二百年,但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犯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贝卡里亚的犯罪学思想在整个犯罪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作为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和思想对当时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犯罪学的研究也当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犯罪学研究是从青少年犯罪研究开始起步的。自1982年6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成立以来,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术研讨会,推动了青少年犯罪研究。与此同时,在青少年犯罪研究推动之下,涌现了一大批犯罪学研究的学者,在他们共同努力之下,我国对犯罪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青少年犯罪问题,而是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深化阶段。尽管新中国犯罪学研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党的指引之下,对我国的司法改革和法制建设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犯罪学学科建设,却是处于一种不景气状态之下,或者说是一种萎缩状况。犯罪学在我国的发展,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学科成长的必然,可谓任重道远。只要我们把犯罪学研究当做一种伟大事业去干,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必将更加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0.
关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在学说史上大体上有四类不同的观点,唯有最狭义说符合犯罪学研究的现实并有利于犯罪学研究的深化.从横向看,犯罪现象具有法定犯罪、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等三种不同的形式.从纵向看,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等两个不同的层次所构成.对个体犯罪的原因分析采用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方法,对群体犯罪的原因分析采用社会学的方法.个体犯罪的预防对策应当以干预缺陷人格的形成和减少犯罪机会为目标,群体犯罪的预防对策以促进公平、正义和缓和社会矛盾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恐怖主义及其它严重有组织犯罪在世界范围内日益蔓延,作为针对此类犯罪现象的积极调整,各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同步呈现出扩张的趋势。着眼刑事实体法层面,不难发现不同形式的预备行为及参与行为之犯罪化处遇同样有着相当的膨胀,此处结合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第一专题之讨论试图对该命题作进一步的展开。  相似文献   

12.
从侦查实践角度看犯罪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学对犯罪本质、犯罪原因等的本体论追求 ,是犯罪客体化的产物。这种追求是社会犯罪文化观的一种知识层面的表述 ,并不是犯罪学科学化的基础。从刑罚实践的历史进程看 ,犯罪作为刑罚实践的一个环节 ,构成了刑罚实践的手段 ,而不是脱离刑罚实践并与刑罚实践相对峙的外在的自在事实。因此 ,犯罪体现了刑罚实践的结构性特征 ,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犯罪是严重破坏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犯罪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犯罪分子之所以实施犯罪,根源在于各种利益的驱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犯罪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犯罪分子在进行犯罪活动之前,必然会对将要进行的犯罪活动从成本到收益进行全面的衡量,以确定是否选择实施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4.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以重要基础设施为袭击目标,或以网络作为恐怖主义实施的犯罪工具,肆意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破坏和威胁。因此,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日渐猖獗的势态,针对网络恐怖主义呈现出的网络化、多元化、智能化和隐蔽化的新特点,要加大防控打击力度,加强反恐情报共享,强化国际间的合作,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反恐技战水平,努力构筑反恐防护网,以此遏制网络恐怖主义的快速蔓延,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及《刑法修正案 (三 )》规定了有关的恐怖活动犯罪 ,但对恐怖犯罪的刑法调控过于简略 ;在追诉恐怖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上也无相应对策。建议立法机关采取实体和程序合而为一的混合式结构 ,制定反恐怖犯罪的特别刑事法律 ;在实体上增设相关罪名 ,明确规定恐怖活动犯罪的范围 ,完善刑罚种类 ,规定特殊从重、减轻或免刑事由 ;在程序上完善管辖制度 ,赋予新的证据调查手段 ,采取特殊的刑事强制措施 ,强化对证人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走向人本位的过程。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当顺应现代刑事诉讼法发展的趋势,在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价值重构时应当首先重视对人权的保护,以人为本位。  相似文献   

17.
社会危害性作为一个内涵不清、外延不明的政治性的概念 ,继续作为犯罪的本质而存在于刑法学之中是不合适的。通过对哲学上“本质”这一范畴的考察 ,可以得出结论 ,刑事违法性才是犯罪的本质。判定刑事违法性的过程 ,从犯罪构成角度讲 ,也是对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认定过程。将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本质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浅析犯罪现场重建与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犯罪心理画像则可视为对犯罪行为人主观精神状态及其个体特征的描述和再现。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各具优劣,目前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侦查过程中必须有机整合,才能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从而为侦查活动服务。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即为犯罪重建。  相似文献   

19.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一书是将刑事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刑事司法程序中来的重要理论成果。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是一种“有效率的正义”,强调刑事司法活动要重视对个人的教育与改善,关注犯罪治理的社会效果,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正义。这是一种主张“通过程序治理犯罪”的新思想,它为我国现阶段的刑事司法改革研究打造了理论平台,促进了我省刑事和解等公诉改革举措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形态的研究,目前仍处于理论上莫衷一是、实践中五花八门的状态。形态关乎量刑,形态标准关系着刑法正义价值的实现。学术对话需要共同的语境和学术方法。在毒品犯罪形态的分析上,这种共同的语境和方法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是汉语言的标准;第二是刑法总则与分则的规定;第三是应用法学或注释法学必须采用的形式逻辑分析。刑法没有将牟利作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犯罪目的,那么,判断这些犯罪的得逞与否,就不应以是否达到牟利目的为标准。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提出了判断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既遂、未遂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