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琉球是一个与中国关系极为密切的藩国。在明朝长达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时期,中国向琉球派遣使者共有二十余次,而琉球入明朝贡达三百余次,频繁的中琉交往引出了琉球的中介贸易问题。以琉球为中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与朝鲜、日本都进一步开展了海上贸易活动,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之间在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活动也通过琉球起中介作用。那么,琉球的中介贸易在明代中国海外贸易史上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究竟如何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闽南与琉球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闽南与琉球地缘相近,顺风顺水,很早就有了接触。到了明清之季,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两地交往更为密切。在开发琉球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闽人三十六姓”中就有善于驾舟航海的闽南人。随着中琉封贡关系的发展,两地通过互救飘风难民,护送贡使进京,发展商品贸易,派遣闽南册使,交流情报信息等途径,增进了了解。现今,我们仍处处可见闽南文化对琉球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中国明太祖册封琉球国王640周年、日本丰臣秀吉率兵入侵朝鲜半岛420周年、日本把琉球国改为琉球藩140周年、日本完成甲午战争准备120周年。上述重大事件和历史进程,都与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主要是以朝贡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东南亚各国把造使者附载方物来中国进行朝贡,而明政府则以赏赐的方式收买其“贡品”。这种所谓的“朝贡贸易”到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鼎盛,出现了海外16国、遣使1200多人同时入贡的盛大场面。郑和下西洋不仅加速了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而且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明太祖刚刚建立明朝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同东南亚各国搞好关系,他于洪武二年(1369)正月、二月连续两次派出使者到占城、爪哇等国,颁赐诸国王以玺书、大统历、织金绮缎、…  相似文献   

5.
再议琉球     
琉球位于中国台湾与日本九州之间,依东北、西南走向顺序由奄美诸岛、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组成,蜿蜒1千公里,总面积4600平方公里。琉球之名即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中国古语中,“琉”为“石之有光者”,“球”即为“美玉”。  相似文献   

6.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即宣布开放海禁,废除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原先制定的海禁处分条例,准许500石以下的船只出海贸易,由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与印票,船头烙号,令防海官员照印票点其人数,许其出入(1)。于是,海外贸易急遽地发展起来,“商船交于四省,遍于占城、运罗、真腊、满刺加、渤泥、荷兰、吕宋、日本、苏禄、琉球诸国”,真可谓“极一时之盛矣”(2)。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出洋贸易船数的增多,附搭出洋谋生的华侨人数亦不断增多,据雍正五年(1727)浙闽总督高其悼奏报:…  相似文献   

7.
由于以漳州月港为起点,马尼拉为中点,阿卡普尔科为终点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的大帆船贸易航路的开辟,福建在中国与拉丁美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桥梁作用。首先,大量的中国丝绸和瓷器通过福建输入拉美,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而且促进了拉美经济的发展;同时,拉丁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次,天主教传教士沿着大帆船贸易航路来到福建,扩大了双方的宗教文化交流。第三,福建移民移居拉丁美洲,将中国文化传入拉丁美洲。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时代对海防、海外交通异常重视,往往采取海禁政策,如明初至明中页和清初,海禁成为基本国策之一。如明洪武四年(公元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谕“仍禁濒海民不得出海”。对外贸易和科技等交流,受到种种限制。但在唐、宋、元时期,都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如在唐代,福建的泉州港成为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其他为广州、高州即广东高要、扬州)。  相似文献   

9.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据史载:远在秦朝,所谓岛夷,东夷,海夷,或夷州,东 等,指的就是现在的台湾。后汉书东夷传:“会稽海外有东 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州,澶州。传言秦始皇造方土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人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遂上於此州。”隋朝,台湾与澎湖,琉球,并称为琉球。公元六○五年,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虎贵陈陵到台湾,“入海求访异俗”。此为台湾史的起点。唐太宗十三年(公元六三九年),琉球(即台湾)曾入贡。元世宗至元三十年(公元一二九三年),曾遣军舰招抚琉球(台湾)。元朝末叶(公…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褥(Sulu),位于今菲律宾群岛的南部,为古代东南亚著名的商业岛国。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与中国正式建立通商关系。其后,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彼此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交往甚为密切,并一度在明朝初期达到高潮。鉴于史学界以往多侧重于研究明朝中国与苏禄的关系,尤其是政治上的友好关系,本文拟对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关系作一初步的考察。一、贸易的类型与特点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大体上可分为民间帆船贸易和官方朝贡贸易两种类型。自从明隆庆元年(1567年海禁开放后,福建沿海每年就有三至四艘商船直航苏禄贸易。降至清代,这种民间帆船贸易关系依然维持着,其规模亦不相上下。每年冬季,以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的拉美面临着以下4种战略选择。一、实现贸易多样化这一战略选择,是指或多或少地按照华盛顿共识,实施单方面的经济自由化计划,降低贸易壁垒,寻求更为广泛的贸易伙伴。在拉美,最有能力实施这一战略的国家是智利。到1991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智利最大的贸易伙伴。智利还与欧盟(尤其是德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在1994年12月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智利被正式邀请参加扩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谈判。通过与欧洲、日本和美国发展贸易关系,智利没有受到任何一个贸易伙伴的牵制。其他拉美国家很想实施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己的典籍有关钓鱼岛的记载很多,中国地域辽阔,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宗藩关系。由于中国封建王朝的"华夷之辨"的正统思想,对这方便的史料往往不予重视,致使有所遗失。但数百年中,琉球使团和中国明清两朝册封使团往来必经之路即为钓鱼岛。例如,中国明代嘉靖年以前,中国共派往琉球11任册封使,可惜具体史料不甚完整。但所幸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第12任册封使陈侃所著册封闻见《使琉球录》中仍保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据他所记:嘉靖十三年五月八日,册封使  相似文献   

13.
华人移民菲律宾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唐代。在菲律宾礼智省马亚辛(Maysin),曾发现福建南安人郑国希的墓碑,立于唐高宗龙朔酉年(公元661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1087年)设立了泉州市舶司,更多的福建海商到菲律宾经商。宋人赵汝适《诸番志》记载,福建海商以泉州为根据地,从泉州港出发到麻选.三屿、蒲哩鲁、白蒲延、苏禄等地区或国家贸易。①元代,泉州继续同菲律宾麻选.三岛等地区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元人汪大湘在《岛夷志略》“三屿”条、“麻逸”条对中菲贸易均的记载:“其地去漳为近,故置舶多往”。“华人既多诣吕…  相似文献   

14.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具有发展海外交通得无独厚的条件,很早与海外各国就有了往来。福州、泉州、漳州(月港)都曾发展成为名扬中外的贸易大港,成为各国人士向往之地,西方游历家纷至沓来,写下许多胜炙人口,迄今仍为中外学者视为珍贵文献的旅行记,并广为流传,从而使福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西方游历家对福建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欧洲对中国认识。中国与欧洲分别处于亚欧洲大陆的东西两端,相距遥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双方只有偶然的接触,主要通过传闻彼此才有一…  相似文献   

15.
明太祖立国之初,为了防御倭寇侵扰,为了羁縻海外国家,实行了一种海禁与朝责贸易相结合的对外政策。一方面,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规定“片板不许入海”;另方面,鼓励海外诸国入明朝贡,随带方物进行贸易。因此,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基本是限制在朝贡贸易这唯一合法的渠道上。  相似文献   

16.
在明末清初中国帆船的海外贸易活动中,荷兰东印度公司既是一个主要的贸易往来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贸易竞争对手。他们彼此之间贸易关系的建立及其发展变化,与当时东方海上贸易格局的变迁以及双方各自在东方海上势力的消长息息相关,是构成这一时期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荷兰人于1596年首航驶抵爪哇开始了其从事东方海上贸易的行程,到1602年,先后有65艘荷兰船只分成15支舰队驶往东方①。然而,当时由荷兰商人们各自组成的十个从事东方贸易的小公司,与先期来到东方的葡萄牙、西班牙及美国人相比显得势单力薄,…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中阿经贸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前景卢国正一、中阿经贸关系的变化进人90年代以来,中国和阿根廷的经济贸易关系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双边贸易持续高速增长。1990~1994年间,中、阿贸易除1992年比上一年下降1.2...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复关”与最惠国待遇关贸总协定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调整大多数国家经济贸易关系中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政府间协定。中国曾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缔约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中断了与关贸总协定的联系.1986年7月,中国向关贸总协定提出了恢复缔约国身份...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同越南的贸易中国是第一个与越南建立贸易往来的国家,也是1954年印度支那停战前唯一与越南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18日,中国同越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贸易随之开始,直到1978年由于黎笋集团推行反华排华政策而中断直接贸易止,两国贸易关系持续了整整28年。28年来,中越两国间的贸易关系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两国间的国家贸易,这是中越贸易的基本形式。二是双方地方国营贸易公司之间根据各自政府关于准进和准  相似文献   

20.
中新双边贸易在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约10%。1998年的总贸易额达149亿新元。中国目前是新加坡第6大贸易伙伴,新加坡则是中国第7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第4大工业资来源,排在香港、台湾(台区)和美国之后。新加坡在中国的累计实际投资额达210亿新元。吸引最多新加坡投资的5大中国省市依次是江苏、福建、上海、广东和山东。中新贸易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