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刑罚"文明于"西方中世纪之神判法的观点,已被世人所普遍接受和认可。就此原因,从思想层面入手可将其归纳为二大因素:一则中国封建社会并非像西方一样以宗教神权而立国;二则中国封建社会奉行"儒法合治"的法律传统。但是,为何中国封建法律和刑罚被曲解百年之久且至今仍未完全消融呢?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有二,一为外因,即西方人强加于中国封建刑罚上之"印迹",掩盖了史实的真相;二为内因,即古今部份国人思史、正史失之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2.
李露 《河北法学》2012,(10):146-152
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礼法文化为核心,礼法文化的实质则体现为礼刑关系。在礼法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深受其影响,并随着礼法关系的演变而演变。在中国历史上,礼法文化的发展可表现为夏商周"礼法并用"、春秋战国至秦"弃礼重法"、汉至唐"礼法合流"和宋至清"理法结合"四个时期,在不同时期礼法关系的演变中产生了"明德慎罚"、"重刑尚法"、"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等刑罚思想,这些刑罚思想给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其中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均可为当今中国刑罚制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慎刑思想研究--兼与20世纪西方慎刑思想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卓慧 《法律科学》2006,24(2):144-163
中国古代法中慎刑思想是其主流思想。它发端于西周的“明德慎罚”思想,汉代又在儒学与阴阳学等影响下进而承继和发展为“德主刑辅”的立法观。延至盛唐进而发展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此后,宋、明、清均承继之,并在慎刑措施上各有建树。中国古代法的慎刑观受经济地理、宗法血缘以及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长期存在并持续三千多年之久。中外慎刑思想比较,共性在于刑法中仁爱观、教育观有其通性的一面。故而我国当今刑法改革中可吸收西方举措中人道主义的一定措施。在中国,这种吸收具有传统文化的思想积淀。  相似文献   

4.
孙靖 《法制与社会》2013,(33):17-18
众所周知,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儒法两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中,先秦的儒家和法家更是塑造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作为一种统治政策,它们既矛盾冲突,又并立融通,共同为中华法系的源远流长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比较了儒家与法家在刑法观上差别和相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儒法本质上是一家,都是典型的‘1人治”。在我国正努力完善法制。构建法治国家的今天,对先秦儒法两家刑法观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比较以及反思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刑罚观是其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刑罚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刑罚合理性之论证;对"德""刑"关系的新阐释;对重刑的推崇。朱熹的刑罚观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法制指导原则与法律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区矫正之"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性质观面临着持不同观点者多方面的的批评:主体悖法、场所不适、对象不符、机能不当。对于针对我国社区矫正之"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性质观的批评展开再批评,更能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性质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自觉地加以坚持。  相似文献   

7.
边沁的功利主义刑罚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沁的功利主义刑法思想在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功利主义刑罚观,对近现代刑罚思潮影响极大。本文从剖析边沁功利主义刑罚观的哲学基础入手,探讨边沁关于刑罚权的根据,刑罚的目的,刑罚的适用以及死刑存废等刑罚理论的思想,从而为我国刑法改革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政法学刊》2020,(1):50-56
机能主义刑法观作为以目的理性的刑罚论为基础的学说,在指导立法和立法评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研究视角。刑法的机能在于对辅助性法益的保护,刑事立法活动应当以此为限度;同时,机能主义刑法学还要求建立目标导向的刑法评价体系,通过对"主观上的目的设定性"和"客观上的功效呈现性"的考察,实现立法效益的评估;从体系性角度看,刑罚制度的改革还应当实现结构体系的协调和内在逻辑的自洽。以此为展开,中国的刑罚改革内容尚有进一步反思的余地和必要。  相似文献   

9.
王晶慧 《法制与社会》2013,(23):8-11,23
"以儒释法"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特殊现象,起源于汉代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善于唐代。其核心在于强调儒学在司法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作为判断罪与非罪、衡量刑罚轻重的依据。"以儒释法"的出现打破了汉代以前儒法对立的局面,并将法令赋以道德的内涵,缓解了秦代以来严刑苛法与百姓间的矛盾。本文围绕董仲舒的"春秋决狱",阐释"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朱立恒 《时代法学》2012,10(4):69-73
从古代社会到启蒙思想运动,再到古典犯罪学派、实证犯罪学派、犯罪社会学,人类社会关于刑罚目的与功能的刑罚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刑罚的认识却存在不小的偏差,往往将刑罚作为专政的一种工具,将刑罚视为政治问题,过于强调通过刑罚手段来严厉打击“敌人”或者严重犯罪分子,而不是将刑罚视为一种科学。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是我国在对传统刑罚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肯现代刑罚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