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红玲  张文楚 《行政与法》2002,23(5):45-47,67
腐败犯罪是公共权力异化和权力拜物教的产物,反腐败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在源头上下功夫。本文简要比较了古今中外四种反腐败的经验,提出预防腐败犯罪,应从体制上遏制权力被滥用,强调体制改革与创新是反腐根本之策,并探讨了具体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
涉黑犯罪与权力腐败关系之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倩 《犯罪研究》2003,(1):59-61
只要对目前中国涉黑组织犯罪的现状稍做分析就不难发现,权力的失职、滥用等腐败行为为涉黑组织产生和迅速膨胀、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涉黑组织的发展又加剧了权力的腐败。因此,探讨涉黑组织犯罪与权力腐败之间的关系,无论对于防范和打击涉黑组织犯罪还是对于预防和遏制权力腐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汪明亮 《现代法学》2011,33(2):185-193
从人际关系角度解释当前腐败犯罪窝案现象意义重大。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之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使得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本土化特征,这些特征在当前的政治生活中依然发生着作用,已经成为引发腐败犯罪窝案的重要社会因素。官场内生腐败论和腐败铁三角论是学界关于腐败犯罪窝案生成机制的解释理论。从人际关系角度分析腐败犯罪窝案现象,可以发现其有两方面特点:一是权力监督难以发挥作用;二是犯罪暗数高。相应地,应该采取两方面措施预防腐败犯罪窝案的发生:一是借助网络平台、鼓励民众反腐;二是增加刑罚的严厉性、提高腐败犯罪成本。  相似文献   

4.
朱静 《行政与法》2007,(8):111-113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提出,治理腐败犯罪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综合的社会预防机制。这一机制的提出,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国反腐败机制,特别是对反商业贿赂犯罪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浩 《行政与法》2021,(2):92-101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滥用,腐败预防立法体系能够有效控制权力.理性的腐败预防立法体系建构应当考虑腐败的衍生规律与治理效能,厘清腐败预防立法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障碍,明确公共权力在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中的角色定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确保公权力行使的廉洁性,有效预防腐败.  相似文献   

6.
腐败与洗钱是国际社会的两大公害。以往,洗钱多与贩毒、走私、黑社会相关联,但近年来,腐败犯罪与洗钱犯罪日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又极具危害的新型犯罪,我们称之为"腐败洗钱"。以"加强对腐败洗钱的防控作为我国反腐败制度建设的突破口"为切入点,确立一条"把腐败与洗钱结合起来研究,通过控制腐败洗钱来预防和打击腐败犯罪"作为一种新思路,将会对我国的反洗钱斗争和反腐败制度建设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有效地预防和惩治官员腐败犯罪,是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创设全新而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措施,加大查处和预防腐败犯罪案件的力度,增加腐败的成本,是防治腐败犯罪现象滋生蔓延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 一、腐败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当前正处于较大变革运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腐败犯罪现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权钱交易,行使职务与谋取私利相结合、权力行为与经济行为相结合,权力的物化、商品化已经达到相当程度 权钱交易、职务犯罪是腐败犯罪的最典型特征,也是政治和经济以某种扭曲的方式进行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郭立建 《行政与法》2008,33(4):94-97
腐败暴力犯罪是私欲恶性膨胀的领导干部,谋官害命的极端腐败犯罪行为。本文剖析了此类犯罪的主客观特点和犯罪根源,提出了要加强思想教育、权力制约、重点惩治、民主政治等方面建设,使其不想犯罪、不能犯罪、不敢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腐败的泛滥不在于缺少相关制度,而在于现有制度运行的失效,在于法治社会的缺失。对腐败的治理关键在于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本文从法治社会与防止腐败关系的角度,通过廉政法治文化建设、权力法治化、民主公开的立法、司法独立等几个方面促进廉政法治社会的形成,完善反腐败的法律机制,达到限制权力防止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强调打击腐败犯罪的同时,更强调对腐败犯罪实施综合预防战略。《公约》设立专章,对预防腐败措施作了系统的规定。目前,我国尚无预防腐败措施方面的中央级专门立法,但是,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市都进行了预防职务犯罪的地方立法。以《公约》为参照,借鉴国际经验,检视我国地方立法中职务犯罪预防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预防腐败的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因为样本的稀缺性和方法的局限性,腐败犯罪心理形成问题尚未得到深入研究.通过对贪污个案的研究发现,腐败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官员在首次腐败犯罪过程中,基于亲密关系、对法律的认知缺陷和缺乏正确的替代性经验三个必要因素完成的自我合理化.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应当更加重视挖掘个案中腐败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在大范围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腐败心理成因,并提出科学的预防腐败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腐败犯罪是对国家公职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进行贪污贿赂、权钱交易、徇私枉法、渎职舞弊、淫乐挥霍等犯罪的统称。针对严重的腐败犯罪,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斌、王会伟及其同仁近几年来一直注意收集在全国曾产生较大影响的案件共计一千多件,并仔细研究其动向、形成原因,从而提出如何防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田湘波 《检察风云》2014,(11):26-27
日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一次记者会上"自曝家丑"时称,两宗有关科研经费的腐败案件正在调查。这是治理腐败进入科研领域的重要信号。要治理科研腐败,就要懂得什么是科研腐败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预防和惩治科研腐败。根据腐败行为发生的领域或部门及其作用的领域来看,可以区分为政治领域腐败、经济领域腐败和社会领域腐败等。政治领域腐败主要是指公共权力部门的腐败,经济领域腐败主要是指企业的腐败,社会领域腐败主要是指非政府领域腐败,也叫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领域的腐败。社会领域腐败,如从社会权力机制而言,是权力滥用的表现;从社会伦理环境而言,是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恶果。  相似文献   

15.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要惩治预防腐败,就必须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对人大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确认识人大监督与惩治预防腐败的关系,切实发挥人大的依法监督作用,对于惩治和预防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地方人大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腐败、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腐败的成因,认为腐败并非是公共权力的腐败,而是公共权力主体的腐败。公共权力不可能自发导致腐败,腐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公共权力主体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从根源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就要从教育、法制、监督的配套机制中加强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治理。  相似文献   

17.
陈雷  Chen Lei 《犯罪研究》2005,(3):9-18,35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联合国历史上通过的第一项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专门的法律文件,它在强调打击腐败犯罪的同时,更强调对腐败犯罪实施综合预防战略.<公约>设立专章,对预防腐败的措施作了系统的规定.<公约>的相关规定将对构建和完善我国反腐败预防法律机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应对跨国腐败犯罪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腐败犯罪也出现了跨国化的发展趋势。腐败犯罪的跨国化不仅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为我国腐败犯罪的司法控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对我国而言,研究建立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要求,是通过国际合作打击腐败犯罪的根本举措,也是构建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尽管我国与许多国家签署了有关引渡、刑事司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打击腐败犯罪活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十分注重打击和预防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并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犯罪的蔓延。然而,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诸多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客观上存在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呈现易发多发的态势。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腐败犯罪日益呈现国际化的趋势。因此,打击和控制腐败犯罪仍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国际社会的反腐败合力。一、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腐败犯罪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进入现代社会,腐败问题依然是人类社会无法除掉的顽疾。国家也正在积极尝试预防腐败的机制力图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当时从当前预防腐败监督机制角度也来看,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对基层预防腐败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在基层政府组织中,普遍存在舆论监督机制不健全、政务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以及预防腐败职能机构独立性差等问题。针对基层预防腐败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建对策和措施,强调应该完善权利约束权力机制、完善腐败惩处机制以及权利监督机制等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了解基层预防腐败机制存在的问题,为相关决策者制定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起到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