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旋律,是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中国梦是既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又融入了每个个体的元素,蕴藏在每个人心中,并激励人们孜孜以求的梦。这样的梦不仅宏大振奋,而且温馨实际,它既是中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每一个人梦想的积聚,甚至是通过每个人每天目标的实现所点燃的一种能量。一个梦想,两个梦想,千亿个梦想,中国梦,其实是亿万个体梦想的汇聚。中国梦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人民之梦,也是青年一代的青春梦。青春,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充满了想象和魅力。  相似文献   

2.
一、军转干部从部队到地方.环境变了,要完成这一转变.就要学会自我调整.奋力进取每年都有一批军队干部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由于环境变了,他们在思想上不可避免要产生一些波动.其中职务安排上的失落感最为明显。军转干部安置中,营以下干部不安排职务.团以上干部要降一至二级安排职务。一个42岁有着22年军龄的营职干部、在谈到自已转业感受时说,在部队兢兢业业、留了一年又一年.青春奉献了,事业也到头了,现在能找个发工资的地方就行了。这种对事业缺乏进取的思想,影响着转业干部在地方建功立业;有的虽有在地方干一番事业的强…  相似文献   

3.
时间的脚步已悄然临近21世纪。面对充满机遇而又遍布挑战的新的百年和新的千年,人们异样兴奋而又惴惴不安。世纪之交的中国将会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重跨越,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转变和整体性发展。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背景下,文化作为社会精神的存在方式和社会成  相似文献   

4.
王婷玉 《工会论坛》2011,(5):149-150
海明威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死亡。然而在这样一个单一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主题下,却创造出了经典的“硬汉”形象,读者在一个个悲剧结局的故事中感受到了积极的精神力量,这正是海明威作品的迷人之处。而海明威的人生亦是充满传奇色彩,本文将跟随海明威的生活脚步,以他的几部代表作小说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硬汉”形象的形成及本质,以探寻海明威作品的力量源泉及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上海朱家角投资公司的青年团员为了"保护古镇、改造老镇、建设新镇"这样一个伟大而神圣的任务,无怨无悔把自己的青春投注于"新江南水乡"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6.
“80后”的创作主题大多围绕着青春、校园和自身的成长。“80后”创作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同时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们用自己的文字,清晰地书写着带有青春气息的生活,体现着他们的成长历程或成长里程中的一个片段。从他们的文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独特的青春视角和明亮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依靠群众路线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对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其他政党"发明"了群众路线这一重要的政治概念和实践创举?这其中有没有必然性?群众路线在当前现实中是不是面临一些实施中的阻碍?进一步提高和优化的路径何在?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有利于群众路线这一"法宝"的威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一、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于1916年写成了富有哲理而又充满战斗激情,呼唤人们创造“青春中华”的檄文——《青春》,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一号上。这篇文章,连同它的姐妹篇《民彝与政治》,以及在此前后发表的《〈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孔子与宪法》、《真理》、《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真理之权威》、《辟伪调和》、《今》等一系列论著,汇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可称“青春”哲学。本文拟对李大钊早期哲学思想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青春电影已然成为竞相追捧的热门电影类型,同时也被视为捞金的电影题材.伴随着类型的成熟化,这种原本属于小众的类型电影,却成为目前主流电影平台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但我们也发现,伴随着电影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当代内地青春电影在美学上发生着衍变,具体表现为题材主流化、内容娱乐化、传播商业化.我们可以将青春电影中永恒不变的元素视为其母体,它们是青春电影的符号和灵魂,而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则是对于青春的表达方式.目前的青春电影正面临着故事资源荒漠化的危险,我们更需要去关照当下现实的青春故事,在变与不变中创作属于当代人的青春电影.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的政治、思想、心理素质与智力的开发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众多的成才者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强烈执着的事业心,坚定不移的自信心,持久旺盛的好奇心,是一个人在智力的自我开发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事业心,表现为热爱某一事业,钻研某一事业,开拓某一事业,发展某一事业,以事业为生命的寄托,以事业为无上的乐趣。一个人对事业如爱如恋,如痴如醉,他就会不屈不挠地进取,而进取的过程本身就是智力开发的过程。自信心,最主要的是要树立“彼能是,而我亦能是”、“人皆可以为舜尧”的观念。当然,一个人的智力能否得到高度的发展,除了主观努力之外,还要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  相似文献   

11.
在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大荆州,我们见到了这样一位精明干练的中年汉子,他就是中博安居(集团)董事长、总裁,一个中国农民的儿子,一位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创业之星。如今在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取得可喜成绩的时候,他又选择了与生态农业结缘、向农业产业化进军的二次创业之路。这是一条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金光大道。  相似文献   

12.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事业发展史,无一例外地反复证明着一个最基本的客观事实,就是要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建立一支德才兼备,高品质、高业务能力,高修养的优秀教师队伍。我国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工作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 就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而言,又必须努力培养一支优秀的年轻教师队伍。年轻教师肩负着祖国的希望,教育的未来。年轻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跨世纪的希望之光工程,它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影响着科  相似文献   

13.
艺术真实性是一个复杂而艰深的问题,被喻为文艺学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同时,艺术真实性问题又是个充满了魅力与挑战的问题,吸引无数思想者尝试着攀登这座艺术精神的高峰。至目前为止,关于艺术真实,在国内外的学界中依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基于这样的状况,文中将结合赛博空间的虚拟特征与使用者的真实存在这一逻辑,以人文艺术生存的时代特质为背景,对赛博空间的艺术真实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环境要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的心理发展在少年期(12-14岁)和青春前期(14-18岁)处于关键阶段, 在这一阶段打造的心理素质从个体来讲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从群体来讲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兴衰。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心理教育和世界观等,其中世界观具有统摄作用。要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要对各种客观要素进行分析,认清各要素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从事国土事业30多年,从基层到机关,从科长到所长,一路走来,用激情、汗水、奉献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用青春、责任、信念演绎着一个国土人的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5次荣获"荆州市国土系统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多次被评为"松滋市国土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十佳先进个人",被松滋市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松滋市国土资源局征地拆迁事务所所长周连才。  相似文献   

16.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毛泽东就是诸多对立面的统一体,他灵活运用个性上的不同侧面成功地解决了不同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他成为巨人中之巨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其使无数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外国人去探究他性格中的奥秘。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其性格中的矛盾性,从而寻找毛泽东取得成功的个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同时,政治文化又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影响和制约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当前,政治文化建设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国民素质,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发生剧烈的规模空前的社会流动。而也正是这种深刻的规模宏大的社会流动,多方面地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或阶级)、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  相似文献   

19.
时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发展速度快得惊人,经济规模在急剧变大,到处充满渴望、冲动与困惑,犹如一个青春发育期的少年--是的,初级阶段的中国,正在朝着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大步地迈进,前途无限光明,未来充满了希望.成长速度虽快,但目标尚有距离,正处于现代化的青春期,是也.……  相似文献   

20.
在五彩缤纷、万象云集的新时期文学中,张辛欣的小说创作是一片格外引人注目的风景.因为其小说艺术世界始终建立在一群充满了生命骚动、坚持对现实世俗环境的叛逆姿态、又不断检点省自我的青年知识女性上.张辛欣推出这样一群青年知识女性.打破了传统心态的平衡,扰乱了固有的评价尺度,给评论者带来困惑;为什么那个使人触目惊心的狂暴年代终于平静下来时,她们的心灵却涌动起不安宁的波涛?为什么她们在个性意识高扬后又尝受到失落和惶惑进而反思审省甚至逼拷着‘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