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担保物权非讼程序的设立,使担保物权在其本身争议不大的情形下,通过非讼程序解决问题,可以在正义、效率、安全等法律价值之间取得最佳平衡。适用非讼程序实现担保物权,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条件和程序:担保物权的实现条件,可通过非诉讼程序实现的担保物权的范围,申请主体,管辖法院,法院审查与处理。适用非讼程序实现担保物权,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协商是否通过非讼程序实现担保物权的前提,拍卖、变卖担保财产裁定的执行法院,当事人可否约定通过仲裁实现担保物权,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协议损害其他债权人的救济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的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在特别程序中增加了实现担保物权的案件一节。如何理解新条文与之前实体法条文的衔接与突破?如何适用这些条文规定的担保物权实现的条件、方式、程序?其制度设计的性质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目前的理论研究尚有不明确的地方,同时这也是当前审判实践亟须解决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厘清实现担保物权的模式分类,接着从比较法的角度考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制度的构建,然后具体分析我国法律对于该制度的构建的优劣。  相似文献   

3.
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是申请人启动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的目的所在。实现担保物权案件裁定执行中的特殊性,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执行规则。裁定的执行程序应由申请人在法定期间申请启动,执行管辖的确定应以被执行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为中心。执行中,针对不动产、动产的不同应采取相应的规范性措施,以达到实现担保物权案件执行工作的规范化;应为案外人、被执行人提供相应的权利救济方法与程序,以使权利受到侵害的关系人能够及时得到救济。  相似文献   

4.
小额诉讼机制基于灵活、廉价、平民化的制度趣旨将简易程序进一步简化,从而实现程序分类、司法大众化的目标。小额诉讼应当注重程序法理与非讼法理的交错适用以促进程序的迅速进行。同时,一审终审的救济机制自设置之初因有司法折扣化之嫌而饱受争议。为减轻其对当事人程序利益之不利影响,应同时补充相应的配套规定,以促进当事人程序利益与系争实体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民事非讼程序和诉讼程序是民事审判程序的两大基本形态,民事非讼程序针对民事非讼事件而设,具有独立的意义和功能。我国现行立法没有非讼程序这个概念,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是民诉法中的特别程序。非讼程序仍存在立法体例不得当、基本原则缺乏、裁判方式不统一等问题,因此需要调整非讼程序的立法体例、整合其存在状态、增设基本原则、统一裁判方式并完善非讼程序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破产程序中,当事人间时有对抗时有合作,争讼性与非争讼性交替出现,法院应分别适用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处理不同阶段的破产事务.涉及当事人重大利益且发生争议的事项,应以诉讼法理为主导设计相应的处理程序,以增强破产案件处理的正当性;所涉事项并无争议,或不涉及当事人实质性利益的,则应以非讼程序为主导,以达到经济、迅速地处理破产案件的目的.这种诉讼性与非讼性交替出现表现了破产程序的复合型程序性质.  相似文献   

7.
物上担保人实为债务人同债权人建立主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风险的承担人,我国担保法赋予了物上担保人在担保物权实现后向债务人的追偿权,但未明确范围;理论界将追偿权仅限于债权人就担保物实现的债权数额。除此之外,追偿权的范围还应包括担保物权实现(担保物变现)时物上担保人所承受的消极损失,这种消极损失的请求权基础是不当得利的返还。  相似文献   

8.
9.
物权请求权发轫于罗马法的诉权,以对物之诉和对人之诉存在于罗马法.尽管物权请求权承继罗马诉权的程序功能,且得诉权之行使方可实现,但是物权请求权非因之而附着于诉权,而是独立于诉权,发展为横跨实体权利与诉讼程序之间的桥梁,为物权的顺利实现提供服务和保障.但物权请求权不附属于物权,也非物权的效力所致,它是异于物权的.在物权存续期间,于一物的同一类型的物权请求权因同质的侵害行为会反复出现,但基于物权请求权的相对性和相对人的变化,此时的物权请求权与彼时的物权请求权并非同质,物权请求权是一种相对独立于物权的请求权.正是基于物权请求权的此等属性,物权请求权才可能成为诉讼时效的客体.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仲裁在我国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呈现诉讼化趋势,政府、资方、劳方三方人员利用集体智慧共同参与、共同裁决实则为行政机关独裁。以高效解决纠纷为目标的劳动仲裁程序实则冗长复杂,劳动争议案件久裁不决现象屡见不鲜。在劳动诉讼阶段,从立案受理到法院审理作出判决,一系列同仲裁并无太大差异的程序需要从头再来,从而导致诉讼资源的浪费,甚至使劳动仲裁成为了拖延责任的手段。因此,两大程序之间需要衔接。在思路上,以诉讼资源的高效配置为视角,可从证据的采纳、专职仲裁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仲裁机构的独立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来解决劳动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物权的本质属性,直接支配性应当作为物权的判断标准.在物权人内在支配意思外化的过程中,物权判断标准由物权本质向外在表征迁移,又由事实表征向技术表征迁移,登记因而成为判断物权、特别是判断不动产物权的重要依据.但登记只是外化物权人内在支配意思的技术表征手段,登记与否并不能改变物权的本质,也不能改变物权的归属判断.登记外在...  相似文献   

12.
关注人的社会主体地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学术理论研究和司法制度改革关注的重点。在我国目前的侦查程序中,侦查主体依然“职权主义”倾向严重,侦查权力变相扩张,侦查程序监控缺乏实质性法律保障,人权保障与权力扩张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人本精神为核心,推进侦查程序的法制化建设,通过侦查程序之矫正,实现在侦查程序中当事人权利与侦查权力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3.
公正和效率是两项难以兼顾的司法价值追求。认罪案件简化审程序在分流案件,节约司法资源上有其重要的作用,认罪案件简化审程序如何在提高诉讼效率的同时,实现公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认罪案件简化审程序中采用的证明标准和证据要求进行新的构思、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体现认罪案件简化审程序的公正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突破了原有控辩双方的对抗性司法模式,是我国诉讼法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和创新,也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体现.《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主导地位,检察机关谨慎严格地行使权力是保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稳步实施的关键之处.但是该制度运行下检察机关权力的行使还存在着一些不太符合诉讼精神的问题,如量刑建议范围过大、控辩协商机制不完善、值班律师参与权得不到保障等.这些问题会损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影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推进、降低司法机关的公信力,迫切需要检察机关深入探索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5.
陈水扁被羁押案件充分反映了台湾地区羁押的法院审查程序。一般包括检察官声请羁押、法官讯问审查、羁押裁定与羁押理由开示等环节。结合大陆羁押审查程序的现状与问题,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应当改善刑事羁押审查救济程序,转变刑事羁押的观念,构建羁押场所独立巡视制度,从而使羁押程序的正当性得以体现,使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构筑的我国担保物权制度是充分吸收英美法经验的产物,因此,对作为英美法担保制度起源之一的罗马法非所有权移转型物的担保制度进行了解成为必要.近代苏格兰罗马法学者亨特的《包含盖尤新和优士丁尼法学阶梯的以法典为顺序的罗马法之系统和历史性解释》,被誉为英语世界最卓越的标准教科书.对其中相关部分的解读,是上述深入了解英美担保制度之学理构架的捷径.  相似文献   

17.
程序在宪政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我国宪法学领域,程序问题一直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我国现行宪法中程序性条款的规定在全部条款中所占比重很小,程序性规范严重缺失导致我国宪法的实施失去了充分的内在保障。借鉴西方宪政程序的建构模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宪政程序,应当成为我国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由于《物权法》实施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物权法》与《海商法》调整对象的一致性,导致其在船舶物权制度领域存在着些许法律冲突,这些冲突在船舶抵押权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在相关法律适用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内冲突规则,尤为重要的是在立法领域,应通过修改《海商法》和《船舶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船舶抵押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民事与行政交叉争议引发的关联案件的审理与裁判过程处置不当,则会破坏法律的统一性,妨害司法公正与效率。为避免损害法律的权威,维护社会的稳定,现有法律框架下民事与行政交叉案件的审理程序,应以寻求公正与效率的平衡点为视角,通过正当规范的诉讼程序,适用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不同程序分别进行。同时,还应修改现行法律,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担保制度在行政处罚过程中适用的可能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提出创制行政处罚担保制度.文章首先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描述行政处罚担保制度在公安行政处罚过程中的客观需求,认为行政处罚担保制度具有工具价值.其次,概括和分析了行政处罚担保的法理基础,并从行政处罚担保的概念入手,对行政处罚担保的启动及担保方式进行了初步设计与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