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一)——偶像崇拜的年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将偶像划分为明星偶像与杰出人物偶像的基础上,提出年龄作用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欲望成反比关系,并于14-16岁达到峰值;年龄作用与青少年杰出人物偶像崇拜的欲望成正比关系,并随着批判性思维的日臻成熟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对 55名中学生访谈发现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的普遍心理。青少年处于第二偶像人格崇拜的阶段。崇拜对象的选择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政治家、父母亲人和文体明星为青少年主要的偶像。青少年崇拜的价值取向是奉献和卓越的才能。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闵丽 《青年研究》2003,(3):9-14
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当代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已经不满足于模仿和神化,而是体现出“后现代”的一些特征。偶像崇拜新规则的出现标志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现代教育需要尊重和发掘这种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偶像崇拜行为内地上一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基本上是一种“榜样崇拜”;香港上一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基本上是一种“师长崇拜”,八九十年代两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一种“三星崇拜”,而现今内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基本上都遵循着“三星崇拜 民星崇拜”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偶像崇拜在神灵性-世俗性、精英性-草根性、禁欲性-享乐性三个维度上存在着内在的对立关系。据此,中国大陆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可以被归纳为宗教性偶像崇拜、圣贤性偶像崇拜、民俗性偶像崇拜、娱乐性偶像崇拜、草根性偶像崇拜这五种基本类型。这五类偶像崇拜表现出某些特性维度上的重叠,同时又各具特点,其总和就构成了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类型划分的正六边形模式图。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演变历程。笔者首先提出,偶像崇拜在神灵性-世俗性、精英性-草根性、禁欲性-享乐性三个维度上存在着内在的对立关系,并以此将偶像崇拜分为神灵性偶像崇拜、民俗性偶像崇拜、圣贤性偶像崇拜、娱乐性偶像崇拜和草根性偶像崇拜五种类型。以这五种类型为基础,笔者提出,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经历了幼稚多元化阶段、相对单一化阶段、绝对单一化阶段、探索多元化阶段和成熟多元化五个阶段。其结果是偶像崇拜逐渐由幼稚多元化走向成熟多元化,由激进走向理性,由迷恋西方价值观走向确立独立的价值观。最后,本文也总结了研究当前中国社会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雪燕 《学理论》2012,(14):81-82
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从文化的角度探究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分析其正负功能,可为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提供对策:寻找亮点,分析其成功之路;开展批判,摒弃盲目崇拜;剖析人格,明确学习方向等等。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偶像崇拜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普通中学 42 8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1 )有偶像的中学生人数非常显著地高于无偶像的人数 ,“歌星影星”与“著名人士”是中学生偶像崇拜的主流。 (2 )有无偶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主效应 ,心理健康各维度在有无偶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 )主要偶像类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主效应 ,不同偶像类型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和中师生的偶像崇拜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调查发现 ,高中生崇拜的偶像中 ,影视明星最多 ,接下来依次是国家领导、文学家、科学家、教师 ;中师生崇拜的偶像中 ,文学家居首位 ,接下来依次是国家领导、影视明星、亲人、科学家。两个被试群体有一定的差异。在所有的被试中 ,崇拜鲁迅的最多 ,崇拜周恩来的次之。高中组在偶像广度上没有差异 ,而中师组偶像个数呈增长趋势。中国偶像多于外国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被试在偶像性别选择上因群体、年级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媒体对被试崇拜不同身份职业的偶像有不同的作用。老师对偶像的选择影响大于父母、好朋友。调查还发现 ,对不同的偶像崇拜的方面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了上海、武汉和天津三城市"90后"青少年的人性观。研究结果表明,"性本善"是当前青少年的主导人性观,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性善观";随着年级升高,人性观趋向于"性恶",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性善观"比例依次下降;青少年住区周边治安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与其人性观的发展显著相关;青少年的人性观与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人性观越倾向于"性善",青少年所呈现出的网络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状态就越正向。  相似文献   

11.
从偶像崇拜透视青年文化消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开亮 《青年研究》2001,(11):16-19
青春偶像作为青年文化的代言形象及年青一代的崇拜对象 ,自身有着很多值得探讨的特征。文章从形象包装、明星轶闻、偶像崇拜以及青春舞台四个维度对偶像形象进行了描摹 ,并试图通过青春偶像来透视青年文化的形式、内容、消费心理以及功能等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207封“赵薇迷”信件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从赵薇影迷的书信入手 ,分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内容和特点。分析特别注重了偶像崇拜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4)
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持有一定的刻板印象。通常会认为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方面女生要好于男生,在教学管理上更倾向于信赖女生,而在教学期待上对男生抱有较大的期望,并对男生持有较高的教学评价。因此,学校教育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因性施教与双性化教育相结合,营造性别平等的校园文化,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本调查使用开放式问卷 ,分别调查了青少年对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心理状态及教师对有关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本文提出青少年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之间存在着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六边形差异,并设计问卷验证。826名香港和南京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完成了此问卷。调查结果验证了这个六边形模型。本文还提出,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核心在于社会学习和依恋,它又分为以人物为核心和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  相似文献   

16.
香港、广州、长沙大学生偶像与榜样选择之比较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假设在青少年看待其特别钦佩的人物当中 ,偶像度与榜样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为验证这一假设 ,笔者调查了 45 6名香港、广州和长沙的大学生对自己钦佩人物的看法。结果表明 ,偶像度和榜样度的确互不相关 ,且香港大学生更敬佩演艺界名人 ,而内地大学生更敬佩政治家。本文还提出 ,可将青少年钦佩人物分为纯偶像、榜样型偶像、偶像型榜样和纯榜样四类人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感知到的社会支持量表"、"亲子交流量表"及自编问卷,本研究抽取中国南方一所大学的68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了有关大学生专业及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相关信息。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对象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师、父母及同伴;男生比女生更多求助于专业心理健康人士;亲子交流与感知到的家庭支持对大学生的专业求助(求助于咨询师)及非专业求助(求助于父母与同伴)都有显著影响;高水平的家庭支持会预测更多求助于父母的行为;当家庭支持不足时,学生会更多转向求助于同伴。研究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求助于非专业人士(家庭和同伴);家庭在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人口的自杀与未致命自杀:性别差异与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翼 《青年研究》2001,(11):35-41
一、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自杀率在 2 0 0 0年《生活时报》上曾经发表了一篇“自杀低龄化”的署名文章 ,其中例举了如下几个青少年自杀的案例 :1 996年 6月 ,河北省鸡泽县一小学五年级男生因考试不及格被罚款服农药自杀 ;1 998年 3月 ,辽宁省铁法市一初三女生因“老师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论”卧轨自杀 ;1 999年 6月 ,湖北省鄂州市一初二女生因外语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批评跳楼自杀 ;1 999年 8月 ,吉林省一女生因家庭贫困产生自卑心理卧轨自杀 ;2 0 0 0年 2月 ,云南昆明一初二男生因上学期成绩未进入班级前三名服农药自杀 ;2 0 0 0年 3月 ,广东省顺…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31)
道德榜样体现出社会的价值导向,道德榜样教育会影响大众的价值取向。而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正确认知榜样的力量,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道德榜样日趋淡出青少年的视野,明星偶像崇拜成为风潮,究其根源在于树立榜样的缺失,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树立榜样脱离现实,内容脱离生活;另一方面,宣传媒介娱乐化,虚拟化,宣泄化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来营造良好的榜样环境,来塑造青少年的榜样。  相似文献   

20.
京港青少年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运用普通精神健康问卷 (GHQ)及自尊量表 (SES) ,分别调查了北京 ( 1 92 2人 )和香港 ( 1 1 49人 )初一和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自尊水平 ,并对两地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尊水平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比较 ,并从北京与香港两项调查中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各抽取 6名 ,共 2 4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好于香港青少年 ,两地男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均好于女生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均好于初中生。深入访谈发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同伴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