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进中,与央红红二军、长六征军开团始会后师,湘先西是,开沿辟五新岭的山革麓命根据地。蒋介石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几万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在江西的固陂、湖南与广东交界的城口、湖南的宜章、湖南与广西交界的湘江,连续布下了四道封锁线,不仅要阻止红军西进,而且企图把红军消灭在湖南境内跨过五岭抢湘江!!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城口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宜章渡口中央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广大指战员越来越对“左”倾领导者的指挥不满,越来越渴望毛主席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图8为毛泽东看望…  相似文献   

2.
正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主要纪念设施有湘江战役大型烈士群雕、突破湘江纪念碑、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湘江战役烈士英名廊、清石园等。1934年11月,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进抵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30万兵力,在湘江布下第四道封锁线,欲将中央红军全歼。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瞬间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主要发生在广西。从军史言,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从党史说,它以残酷的事实表明错误路线的领导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减员两万多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基本上比较顺利,尽管没有打大仗、硬仗,但长途急行军、气候渐冷、水土不适等,也使红军减员不少。第一次突围减员3700余人,第二次突围减员9700余人,第三次突围减员8600余人,共减员2.2万余人。这就是…  相似文献   

5.
在1934年11~12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期间,蒋介石组织了包括中央军、湘军与桂军在内的多股兵力参与到对红军的追剿中,企图将红军剿灭于湘江之东。虽然面临着三股力量的围追堵截,红军最终还是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渡过湘江后,国民党各派势力之间互相攻讦指责对方阻击不力。社会舆论起初将追剿计划失败的责任归结于何键的湘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随着红军西进贵州以后,又将责任延伸到桂系。中央红军最终能够通过广西,依靠的是广大红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纠正"左"倾错误路线的努力。所谓桂系"让路"说暴露出了国民党内部各派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从而给英勇作战的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并最终通过广西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军一连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19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革军委纵队相继进入道县,抢渡潇水,直指湘江。蒋介石紧催刘建绪、薛岳部在湘江加紧布防,急令周浑元、李云杰部加紧追击,还从南昌调派8架飞机到郴州机场,咬着红军行军队  相似文献   

7.
李婷婷 《江淮》2011,(6):18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后,红军在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湘江防线时遭到惨痛损失,人员锐减至3万多人。红军广大指战员都在思索:今后的路怎么走,仗怎么打?是向湘西前进,钻进敌人预先布好的罗网,还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相似文献   

8.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担任全军殿后的我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率领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任务。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将士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6,(9):87-87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调集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150公里的湘江两岸放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红军处境万分险恶。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26日,红一、三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二、四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30公里长的湘江两岸。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就这样白白丧失了。  相似文献   

10.
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一路顺利突破敌人第一、二道封锁线。11月5日以后,中央红军乘胜由湘南向纵深挺进。当红军向郴州、宜章西进时,蒋介石紧急颁布"堵剿"电令,命湘军、粤军在北起衡阳,经郴州、宜章至广东乐昌的交通线上构筑起第三道封锁线,然而旋即被红军瓦解。11月25日,中革军委发布作战命令,兵分两路抢渡湘江,以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  相似文献   

11.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这一转折的发生,与遵义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路上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密不可分。
  遵义会议的重要准备:从通道会议到猴场会议
  一、决定实行战术转兵的通道会议
  1934年10月22日至11月15日,中央红军连破蒋介石的三道封锁线;来自红二、六军团的密电,使博古、李德认定中央红军西征的终点就是湘西。17日,蒋介石发出《剿匪计划大纲》:以在湘江以东“围歼”红军为指导方针,并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调集40万兵力在桂东北构建第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12.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①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无论过去和现在,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政治工作与遵义会议的召开。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挫折。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蒙受了惨重伤亡,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人万六千余人锐减为三万余人。李德、博古不顾蒋介石调集重兵围歼红军的严峻形势,坚持中央红军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使中央红军濒临全军覆灭的境地。在中国共…  相似文献   

13.
湘江战役被认为是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最关键的一战.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期间陷入蒋介石在桂北兴安、全州、灌阳设置的包围圈.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红军指战员发挥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强有力的作用,激励红军战斗精神、宣传动员群众、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力量,从而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提供了思想政治保障,使思...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后,“左”倾教条主义者畏敌如虎,在仓促率领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消极避战,一味逃跑。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险遭覆灭,由原来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任全军殿后的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部队抢渡湘江的任务。但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5.
血战湘江     
杨成武 《共产党人》2006,(20):49-51
我们把道州交给一师,继续向西挺进。11月中旬接到命令,要我们日夜兼程突破湘桂路,占领界首拦阻广西军阀夏威的一个军。师长向我们交代任务时指出:第四道封锁线,是敌人经过精心部署的最后一道封锁线。它利用波涛滚滚的湘江水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沿江一侧修筑了一百多个碉堡。在这道天然屏障面前,蒋介石调集了近四十万大军,拼凑了5路所谓“追剿军”。白崇禧于11月16日就趾高气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存在这样一个谜: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陈济棠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让道”,并悄悄送给“敌人”大量军火?  相似文献   

17.
在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央红军从离开中央苏区到渡过湘江,通常称之为失利阶段,但在这一阶段中,中央红军获得了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四道军事封锁线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妄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漓水以东  相似文献   

18.
正一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随后,中央红军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三道封锁线,但在通过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却被迫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惨烈的湘江之战。1934年10月15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由"剿"共行营南昌登上自己的座机,先后飞往西安和成都,对西北、西南地区进行视察。待蒋介石得到中央红军全部撤离中央根据地的确切情报时,中央红军已通过粤界进入湖南了。蒋介石匆匆回到了南昌大本营,两份重要的情报随即摆在他面前:一是向瑞金前进的国军获得了中  相似文献   

19.
<正>一、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择其最重要者,有三点:第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八万六七千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约有6.5万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红  相似文献   

20.
聂荣臻,四川江津县人,在红军长征的路上,他任红一军团政委,还和刘伯承并肩担当过红军的开路先锋。他坚韧不拔,顾全大局,立场坚定,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激战湘江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率领8万多红军从瑞金出发,踏上了漫漫征程。聂荣臻和林彪率领一军团作为先头部队,在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直抵湘江岸边。蒋介石在湘江两岸红军必经之路上,摆下了25个师(10万人),以逸待劳。为保证中央机关各部顺利渡江,战斗中,聂荣臻和一军团的指挥部也差一点被敌人吃掉,战斗之惨烈,为红军战史上之冠。聂荣臻后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