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始终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民主政治是中罔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同时,民主政治是公正稳妥地解决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防止和消减不和谐因素的最佳途径。只有不断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实现中同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构建和谐杜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杜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宪政是民主政治"是一个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在理论上有缺陷的、对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实践也有负面影响的传统宪政定义."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缺陷有:它偏离了宪政的主要价值目标;它不能解释民主"异化"为"多数暴政"的问题;它不能解释"有民主,无宪政"的历史事实;它把民主作为宪政概念的唯一构成要素是理论上的独断."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对当代中国宪政建设实践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它阻碍了我国宪政分权制度的确立;它阻碍了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它妨碍了宪政观念在我国社会的传播.因此,中国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国家就必须修正或放弃"宪政是民主政治"论.  相似文献   

5.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依法设立的,由城市居民、农村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社会组织.它所具有的自治性、群众性、民主性、法制性、自律性和基层性的特征,使它与国家政权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区别开来,并在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中,彰显着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社会基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推动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等重大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6.
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政治保障,和谐社会对民主政治又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只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阐述了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就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宪政和政府法治是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宪政对法治、人权、自由、平等的内在追求要求政府应当实现政府法治。所以在宪政视野下的政府法治就有其特殊的内涵,只有明确并处理好政府的行政权与个人的公民权等一系列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加快各种相关制度的建设,我国的法治政府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民主、法治、权利和平等的思想与观念逐渐增强,现有的农村治理结构和民主政治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村民对于农村政治事务空前的热情和希望的需要,农村基层的治理模式和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是最能实现人类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政治制度.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应当朝着宪政的目标,探索和挖掘其鲜明的的宪政内涵与宪政特性.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对农村基层的政治资源和治理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代表着农村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宪政建设模式是政府推进型的,而不是源于自身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宪政意识发展的自然结果.这导致了中国宪政文化的缺失.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及义务本位法律观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偏离的.要建设宪政国家,必须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宪政文化的政治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依法执政是宪政文明的要求,也是人民共和国共和理想的应有之义。人民共和国内涵着依法执政的宪政要求,并要求通过依法执政实施社会主义宪政。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优异成果和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政。中国法治建设必须走向宪政建设。讲依法执政却不搞宪政不但不合理也不现实。没有宪政的法治是败坏的法治,没有宪政的社会主义离开封建专制只有一步之遥。依法执政,实施和推进宪政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宪政建设不仅要有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可行的实施措施,更应以公民对宪政的理解和需求为基础,如此,宪政建设方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宪法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因此,在中国当今宪政语境下,了解并加强对公民宪政需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宪法的角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给中国宪政建设带来的影响做出分析: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属性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宪政理论变迁的回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改变;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宪法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权运行机制包括:人权发展机制、人权保障机制、人权激励机制、人权协调机制、人权救济机制以及人权监督机制。完善的制度可确保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立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既是基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保护优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执政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其中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整体变革对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建立社会化公共管理新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制度保障。建立社会化公共管理新模式,要明确其必要性、可能性,规范其框架内容,树立新思维,开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的战略目标。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从理论上提高青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的认识,帮助青年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培养其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认真重视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赋予小康社会以新的内涵,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为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协调一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在内、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另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还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既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问题,又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它要求公安机关在实践中必须革新执法理念,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必须公正执法,合理运用行政和刑罚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既依法打击犯罪,又确保不侵犯人权。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认同是当代中国的宪政问题之一。民族间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历史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凝聚力及公权的强制力,它更应基础性地依赖于民族间发展出一种拥有最大公分母的精神层面共识以及资源理性配置的制度性条件与框架。宪政认同便是对这种依赖的回应。宪政认同是在承认民族认同间差异的基础上,进而为这种差异构建一种法政层面的共性与交集,为民族认同这种历史、文化与感性的认同奠定一种更深层次的制度性认同框架、规范与发展方向。在当今中国语境下,民族认同应以宪政认同为转向目标,公权对少数民族发展权进行法律保障能使其承担起重要的民族完政认同构建功能,而民族宪政认同的发展对民族分离态势的消解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