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用主义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刘建飞实用主义在美国的外交中,特别是在冷战后的对华政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对华政策主要特性的剖析,结合美国外交的历史传统,探讨美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而展望美国对华政策趋势。一、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主...  相似文献   

2.
一月·环球     
《侨园》2012,(11):6-7
"痛批中国"成美选战"招牌菜"今年美国大选最引入瞩目的是,"痛批中国"成为两党候选人的"招牌菜"。做过私营企业老板并自认最懂经济的罗姆尼屡次批评中国对美贸易不公,并指责奥巴马对华政策软弱时,"痛批中国"即成为今年两党候选人的外交主题,且相互较量谁批中国大声、谁骂中国起劲,以吸引对中国有成见的广大选民。每逢美国大选  相似文献   

3.
美国总统选举政治视角下中美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圳 《学理论》2012,(31):39-41
在近些年来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我们看到无论"中国问题"是成为其选举策略或是迫于舆论压力或是基于国家利益,其主张对其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走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冷战以来美国总统选举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及中美关系的变化,探讨美国总统选举与现实的中美关系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两党共识”是二战中及冷战初期美国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然而越战结束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党派斗争延烧至外交领域,原本备受推崇的“共识政治”屡遭破坏。尽管如此,“两党共识”依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外交理念保留了下来。多年来,美国研究者围绕其源起和演变、发生机理、分布特征、衰退机理等产生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存在本体论混乱、认识论固化、价值论偏狭等问题。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关键的国际关系之一,但两党对华共识这一重要议题却长期被学术界忽视。鉴于此,有必要通过还原政党本体价值、批判性审视现有“共识”以及树立对两党反华共识的问题意识这三个方面建构研究进路,以开阔政党外交学视野,扭转对两党共识的僵化认知为中国应对转型期中美关系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在欧盟出台对华长期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得以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彼此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更加扩大,交往的内容更加广泛。 近来欧洲国家继续扩大对华政策的调整幅度,这一方面是由于整个西方对中国及其亚洲进行了冷战后较为全面的战略审视,另一方面也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高温不下的经济发展继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客观上也为欧洲国家对  相似文献   

6.
华麻 《瞭望》1995,(33)
正当美国对华政策逆向摆动之际,美国的一位冷战骑士在7月31日的《时代》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奇文,公然为华盛顿政府献出一幅以“遏制”和“颠覆”中国为主旨的对华战略蓝图.显然,这幅蓝图的绘制者是要趁中美关系下滑之势,干脆把美国的对华政策推向悬崖绝壁的边缘.大概这篇奇文太露,太蠢,也太危险,在它的亚洲版上被某位有些聪明的人抽掉了.正因为这是过去20多年来罕见的,又被抽掉的奇文,有必要把这幅蓝图所勾画的美国对华战略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使人感到变化多端。尤其是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时隐时现,时明时暗,让许多研究者琢磨不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美国的对华政策有时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而不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似乎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概念。那么,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到底占居什么位置?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到底是什  相似文献   

8.
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 ,是冷战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论 ,它反映了冷战后美国政治精英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思考。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过分夸大了文明的作用 ,并鼓吹中国威胁论 ,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  相似文献   

9.
张国军 《学理论》2010,(13):48-49
二战结束至冷战爆发前,苏联对华政策是:维护雅尔塔体制,不支持中共进行武装斗争;在东北问题上采取两面手法;支持美国对国共调停。分析苏联的这些政策实施的原因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位美国同仁曾告诉笔者,在应对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上,欧洲远远没有美国调整和准备得充分。从中欧关系这一年所经历的磕磕绊绊来看,这话有一定道理。1995年,欧盟发表了历史上第一份对华政策文件,之后新的对华政策文件接连出台,到2006年10月最新的对华政策文件——《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出台为止,欧盟的对华政策文件已达六份之多。许多人都说,中欧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国总统大选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竞争后,小布什正等待宣誓就职。自中美关系正常以来,这次大选首次没有把对华政策作为两位总统候选人激烈辩论的热点问题,这说明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不会同前政府截然相反,尽管在某些策略上可能会有所变化。在战略考虑上,在应付中国崛起问题上,“接触加遏制”两手会继续并用,程度都会加强。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主要是接触政策,就是要加强同中国的交往,促使中国向着美国希望的方向发生变化,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的开放性等。中国在地区问题如朝鲜半岛等方面发挥的独特性作用及在亚洲金融…  相似文献   

12.
有少数人,在否定共产党的领导,鼓吹资产阶级多党制时曾提出:"经济的多元化要求政治上也多元化,为什么不能搞两党制?"这种说法,是不顾中国的国情,在形式上机械地套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的原理,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以太平洋战争为转折点。在此之前,美国对日本进攻中国的事实一直持冷漠态度,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直接卷入战争,出于自身的利益,美国调整了其对华政策。“扶蒋反共”是史学界对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较为一致的概括。事实上这种概括并不能完全反映1941年至1945年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全貌,美蒋之间既依赖又矛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也是影响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主要因素。本文拟从上述方面来考察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对美蒋关…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假设遭到质疑随着中国在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展现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外交和军事实力,美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的共识正在逐渐瓦解,这也引发了有关未来美国对华政策向何处去的争论。其实早在奥巴马政府2011年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彰显其对亚太地区的  相似文献   

15.
刘江 《瞭望》2001,(30)
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  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大幅  度调整,使得中美关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动,尤其是4月初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给两国关系一度造成较大的困难。最近,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表示,美中两国前一段的“不愉快”已成为过去。7月5日,江泽民主席应约与布什总统通了电话,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当前布什政府仍在继续调整对华政策,这是冷战结束后  相似文献   

16.
袁鹏 《瞭望》2000,(52)
从美国大选期间两党政纲、两位总统竞选人的辩论,以及美国内近期围绕外交政策展开的各种争论看,美国新政府的全球战略走向已端倪初现,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特征,那就是:对克林顿外交路线的继承与超越。 在战略取向上,仍将奉行参与、领导原则,但参与的程度、领导的方式会做适当调整。所谓参与,即放弃孤立主义,选择国际主义,积极介入国际事务;所谓领导,即要谋求在重大问题上当头、作主。这一取向是冷战后两党、各派多次辩论后达成的共识,新政府不会改变。此次大选两位总统候选人外交政策辩论所显示的,基本不是国际主义与孤立…  相似文献   

17.
俄美在地缘政治领域的斗争及其世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为了"防范与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地缘政治遏制政策,美国的这一政策导致了冷战后俄美在地缘政治领域的矛盾不断加深,并引发了双方在该领域的激烈斗争.俄美在地缘政治领域的斗争不仅直接关系到舣方自身的军事-政治利益,而且对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安全与稳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5,(38)
《瞭望新闻周刊》:“9·11”四年来,美国在中东似乎有很多目标,比如说理想的目标——民主改造,建立民主社会。利益目标——石油。还有地缘政治目标。从这几年来看,它的这些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李绍先:传统来讲,美国在中东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地缘政治目标,一个是石油。过去是要在地缘政治上遏制苏联,中东是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场。美苏过去经常在中东问题上对抗,冷战结柬以后,情况发生了  相似文献   

19.
两党制在美国政治制度中居于重要位置,更是美国政治运作的主要载体。在肯定美国两党制度优点的前提下,运用政治学观点和方法,以2013年美国政府的"关门事件"为切入点,从两党制度基本特征入手,分析探讨美国两党制度的本质、基本特点及固有缺陷,以期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三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对美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这是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中国赴美访问的最高层级的官员,也是美大选后双方高层的首次直接接触。由于钱其琛将会晤布什总统及美众多高层官员,就彼此共同关心的双边地区及国际问题深入广泛交换意见,并涉及两岸关系问题,因而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共和党布什在竞选期间曾提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竞争对手”,一度使人似乎感到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将发生重大改变,中美关系会出现严重倒退。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共和党所信奉的保守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