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的社区减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社区减灾(一)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灾害种类多。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然灾害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五大类。除了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国自然灾害发生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和区域分布规律。主要特点是:  相似文献   

3.
最新出版的《中国自然灾害》一书,反映了中国科学院建院四十年来,在自然灾害形成规律、预测与防治研究,以及灾害防治实践中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由十多个研究所的几十位专家共同完成。“中国自然灾害”论述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台风、海啸、冰雹、低温冻害、林火、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灾害、病虫害、鼠害、恶性杂草害、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等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3,(17):6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与重大制约因素。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肘空分布、灾情损失等进行总结研究,是科学谋划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组织力量编制出版了大型年度自然灾害综合图集——《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图集》,旨在提高对中国自然灾害系统时空格局特征的认识,揭示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影晌,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图集》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2011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全貌及规律,由序图、全国自然灾害综逋、灾害时空特征评价、重大自然灾害事件、附录等部分组成,融准确权威的数据、丰富直观的图表、深入综合的分析于一体,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实用。年度自然灾害系列图焦的出版,可以帮助灾害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更好地  相似文献   

5.
关于减灾国际合作的三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宗晋 《中国减灾》1993,3(4):33-34
在这次会议的材料中有一篇“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研究”,它是全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三年来工作的部分介绍,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三项具有国际合作意义的建议: 第一,建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数据库,进而扩展为自然灾害数据国际交流中心之一; 第二,开展“灾害等级划分和评佔、救援原则”的国际对比研究计划; 第三,立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灾害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6.
黄璜 《传承》2013,(9):121-123
晚清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发展并使其激化,并与其相互纠结在一起,影响着整个近代的中国。从晚清中国的自然灾害入手,分析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与晚清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璜 《传承》2013,(7):121-123
晚清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发展并使其激化,并与其相互纠结在一起,影响着整个近代的中国。从晚清中国的自然灾害入手,分析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与晚清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一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9.
胡鞍钢 《中国减灾》1991,1(3):23-27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基础薄弱,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频繁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就这一问题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朱晓丹 《中国减灾》2011,(19):36-37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据专家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以上在农村。台风、暴雨、雷电、滑  相似文献   

11.
朱晓丹 《中国减灾》2011,(10):36-37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据专家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以上在农村。台风、暴雨、雷电、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90%以上在农村,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倒塌房屋的绝大多数也在农村。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在中国,民众缺少灾害风险意识是造成自然灾害损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自然灾害风险图成为政府进行灾害管理,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日本政府已经绘制了一套完善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图,旨在让政府决策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大众了解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生命财产安全损失。  相似文献   

13.
2005中国自然灾害、救灾工作及社会捐助情况新闻发布会1月5日上午.民政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有关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救灾工作和社会捐助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李立国副部长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以及社会捐助活动开展的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1999,9(4):8-17
(1999年6月)1 前言  自1990年以来,国际社会在实施减灾十年活动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仍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如何减少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创造更加安全的世界,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最近十年,中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死亡数千人。中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不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在中国,民众缺少灾害风险意识是造成自然灾害损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自然灾害风险图成为政府进行灾害管理,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日本政府已经绘制了一套完善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图,旨在让政府决策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大众了解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生命财产安全损失。笔者在日本担任访问学者期间,  相似文献   

16.
大事要览     
重要会议 2005中国自然灾害、救灾工作及社会捐助情况新闻发布会 1月5日上午,民政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有关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救灾工作和社会捐助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李立国副部长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 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以及社会捐助活动开展的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7.
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最近15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  相似文献   

18.
何康 《中国减灾》1991,1(1):19-21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复杂,历来自然灾害频繁。旱涝、风雹、霜冻、病虫等无时不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收成,威胁着农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旧中国几千年间,一遇自然灾害发生,常常造成洪水泛滥,赤地千里,田园荒芜,灾民遍野,被公认为世界上遭灾种类最多、灾害史最长,受灾最深的少数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增加对旱灾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1999,9(3):1
自然灾害管理国际研讨会主席及各位代表:欣悉自然灾害管理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谨致热烈祝贺。中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管理和减灾工作,以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确立了减灾在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经济建设与减轻自然灾害一起抓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救助能力,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中国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