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展了这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从生产力这个最活跃的因素中进一步揭示出科学技术这个更活跃的因素,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变革和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即是首要推动力。其科技思想中,蕴含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直接动力中的科技首要动力思想,是在矛盾运动观、革新发展动力观之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观是有关科学技术力量内涵、形式、特征等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有着特殊的历史语境和叙事特征,是与技术交流和社会交往紧密联系的。科学技术力量与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交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聚集和社会生产都有很大影响,其中经常交织着科技力量异化的负面影响。辩证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观,对于正确把握科技发展方向、激发科学技术正能量以及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邃眼光,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实践中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毛泽东科技观。其中,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国防力的深刻论述,对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跻身于世界先进科技之林起了巨大作用。今天,它仍然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已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今天,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国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党的发展理论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所构成的科学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发展目的论、发展中心论、发展整体论、发展协调论、发展持续论、发展动力论、和平发展论等等。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有两种阐释进路:其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最早提出了阶级斗争"金线论",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影响深远;其二,恩格斯在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书评中最早提出了社会存在即经济发展"红线论",直至晚年坚守不渝。"社会生产力"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前者作为"终极原因",后者作为"伟大动力",罗荣渠先生早有宝贵厘定,但是在生产力发展(即经济变革)与阶级斗争(即政治变革)二分框架下讨论历史的动因和动力问题,也有可能忽视了两者同样作为精神"动力的动力"而存在的一致性。"金线"是指称暴力或军队组织,它本身就是一种与"经济力量"难解难分的社会存在或物质力量:在"既用以保卫财产,又用以获取财产"时,就是"一种经济力量"。"红线"与"金线"实际上是唯物史观的主辅两条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图式是:与"社会生产力"作为历史的动因(根本动因、根本动力)不同,"人的生产力"(Produktivkrfte der Menschen)发展才是历史的动力(基本动因、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形成了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核心观点的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深刻学习把握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核心要义,并将其融入具体实践中,推进中国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动力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之一。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充分和直接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社会发展思想中包含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的力量;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等社会动力因素。邓小平理论的社会发展思想中主要以经济建设和发展为主线,并重视改革的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带动作用,人民的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协调的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的科学技术素质的理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涵。“三个代表”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紧紧抓住科学技术与人的科学技术素质的内在联系,全面论述了提高人的科学技术素质对发展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利益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深入探索了如何提高人的科学技术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时俱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全国人民进一步深入学习“三个代表”思想的今天,对“三个代表”思想关于人的科技…  相似文献   

10.
科技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揭示的科学观点。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新的科技革命以来生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加自觉地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学习中,大家联系区街经济工作的实际各抒己见,并着重谈到了三个观点。 (一)重要的问题在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邓小平同志一再重申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在坚持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要务论、小三步走论、跨越发展论、创新动力论、全面发展论等新观点,在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中国的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理论界迄今未取得共识。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与道德的退步相伴随的,即经济与伦理的“二律背反”。持此观点的人大多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论述作为佐证,把人类文明看成是一部血与泪的历史。与此针锋相对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和道德在大的趋势上是同步发展的、统一的,不存在“二律背反”。持此观点的人应用唯物史观的原理,从道德对经济的适应性,道德的阶级性等方面反驳“二律背反”论。尽管“同步发展”论者刻意维护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力理论,而且对生产力理论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研判和阐述。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要素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的前提和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问题,特别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中国制造""制造强国""硬实力""软实力"以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一系列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观念和战略思路,这些观点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结构、功能和动力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对于指导当前和未来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及经济政策体系的调整与创新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荣  宋琴  李成军 《理论月刊》2003,19(2):43-44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能力的发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进一步批驳了科学技术决定论;应辨证地对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历史观这一问题上,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完全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主体、规律等方面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受偶然性逻辑支配的,其动力是"话语"而不是生产力的发展,其主体是多元主体而不是工人阶级。实质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一月要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科技上的竞争,已经成为现代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根  相似文献   

18.
谭会乐  许兵 《传承》2012,(4):38-39,77
中国共产党人在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相继提出了"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和"和谐动力论"等思想,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这四个动力论是一个前后相继、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从实践上看,这是对当今世界和中国所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变革所作出的积极的判断和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不断深入演化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9.
依靠科技和教育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丰富内容,对于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进步与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而生产力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革命的最根本的动力。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新世纪人类文明之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它的基本内容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它的核心是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它的落脚点是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研究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其结论是 :物质成果丰裕、精神成果丰硕、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共享、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将是 2 1世纪人类文明演进的总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