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民意识作为政治文化范畴内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总称。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长制统治的政治和社会体系下,传统政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臣民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的推行以及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我国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制等观念日益增强。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应继续在主观上提高公民素质,客观上创造公平环境,使公民在思想认知和客观实践上相互促进,从而在公民意识层面实现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提供内生性信仰和价值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两种传统及其基本价值,指出人是政治文明的主体和核心。发展政治文明,需要培育具有权利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社会,是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前提。首先,公民社会的成长,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次,公民社会是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再次,现代公民社会要求建立协商政治。  相似文献   

3.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吸收先进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政治文化成果。当前,培育广大国民的健康公民文化观念,增进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现代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组织基础薄弱的制约,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面临诸多政治、经济、文化困境,因此应从积极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疏通多元公民参与渠道、培育公民社会、强化公民主体意识入手,着力优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效度。  相似文献   

5.
传统国家和现代国家的区别,不仅是国家权威的合法性渊源由君权神授和家族世袭转向主权在民,更重要的是此过程中普通民众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国家权威向现代的国家权威转变过程中,欧洲成功塑造的以主权在民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文化。由被动接受统治的臣民到主动要求权利的公民,这种政治文化的形成是国家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民主政治和公民文化不仅源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孕生于现代化社会的诸种条件和氛围,还由民主制度和政治知识锻造和再生产出来.而根据笔者2006年与2008年在南京市若干城乡社区所进行的两次具有延续性的实证调查,可以发现由于政治参与意识、对新兴媒体的利用、信息荻取量和政治学习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导致部分公民的政治知识贫乏以及政治认知度较低.教育无疑是现代政治知识成长最为基本的途径,因而由传统的道德教育转向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塑造具有民主、法治、理性、平等与自由等意识的现代公民是现代政治知识与民主型公民文化发育与成长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谢红菊 《工会论坛》2011,17(3):142-144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当前我国公民意识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公德意识差,主体意识缺失等。现阶段公民意识缺失既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也与我国公民意识教育不力有关。提高我国社会的公民意识,需要大力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政治民主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筑公民意识培育的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新的价值体系进行及时的理想的建构和阐释,并融合为全体社会成员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培育和生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科学机制,丰厚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得以稳固存在的文化价值观念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是我国传统工人阶级意识的衍生与发展。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工人阶级意识,包括反对剥削压迫的斗争精神、集体…  相似文献   

9.
人大制度是保障公民选举权利的基本形式和制度载体。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作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最具代表性的考察对象。政治文化是反映政治参与的根本,政治现代化进程是体现政治参与的关键,政治制度化是提高政治参与的保障。应着力从培育公民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个方面提升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公民政治文化也称公民文化,从本质上讲,公民文化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的基本特征。本文分析了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现状,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取向与建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面部署,包含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建设的要求。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建设民主的、法治的、公民的政治文化。但尚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参与意识、非参与意识、有限参与意识并存,人治观念根深蒂固,以及政治文化的分化加剧,都表明先进政治文化的建设处在复杂的境遇。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着眼于政治现代化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创新政治体制,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加强文化整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兴国之魂。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现代政治文化,公民文化是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础.公民文化以民主的价值理性和形式理性为基本理念,又包容了民主的社会心理基础,对民主政治影响深刻.中国应培育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校公民文化培育现状喜忧参半,即大学生较高的政治敏感度与缺乏的政治效能感并存、较强的公民意识与偏低的民主参与度相伴、充分的公民身份教育与不足的参与式公民教育同在、明晰的现代大学制度与混乱的内部治理结构交织。而造成这种困扰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生政治输入与输出失衡、高校公民教育急需改进等。基于此,立足于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做好高校公民文化培育,需要确立理性的培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科学规划出公民文化的最佳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内在动力.教育是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宪法学教学的题中之义,相对于其他学科,宪法学教学在公民意识的培育上有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宪政建设模式是政府推进型的,而不是源于自身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宪政意识发展的自然结果.这导致了中国宪政文化的缺失.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及义务本位法律观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偏离的.要建设宪政国家,必须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宪政文化的政治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维护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总体比较缺乏。需要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公民文化、改善公民教育等方面全面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网络社会中的重要活跃主体之一,培育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则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理论逻辑上看,新时代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从实践逻辑上看,立足于法治信仰与道德自觉的网络公民参与是新时代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实践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8.
政党制度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的支持.我国公民意识中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公共意识的薄弱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起制约作用.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应当担负起培育公民意识的责任,更好地发挥其政治民主化、政治社会化和组织与动员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是在农村实行的一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元结构转型过程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中,农民公民意识缺乏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表现为农民缺乏主体意识、权利和责任意识模糊、道德和法治意识淡薄、契约和合作精神薄弱以及民主政治参与意识扭曲。探究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障碍,主要在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村民主基层民主制度不完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第三空间发展缓慢、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限制以及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制约。本文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出发,围绕其核心的理念对农民公民意识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为提高农民公民意识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金岱教授在其《文化现代化:作为普世性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一文中,对公民社会之于自由个体的意义做了十分精辟的阐述。要实现麦克尔·爱德华兹所谓的公民社会的"第三种模式",个体除了应具有金教授在文中指出的个体权利意识、独立性、主体性、理性、自律等,还应当具有公共精神。传统文化的积弊使得国人素来缺乏公共精神。公共精神的培育,应当在尊重个体独立个性的基础上,在政治体制上逐步培育个体的公民意识,在教育方面逐步培养个体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