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文化"和"的内涵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依托.在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我们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的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参与构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推进"文化复兴"的大工程,抵制文化的隔绝和霸权,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  相似文献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实现其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号召全党:"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民族精神,并写入党的报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也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西方的"去中国化"使"汉字文化圈"萎缩,"再中国化"则是当代中国文化世界化的重要途径。文化强国的关键在"文化输出",文化的崛起在于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创造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体系,实现民族文化的世界化。面对半个多世纪的西方"去中国化"战略,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地提出"再中国化"战略,实现文化元素的再中国化、生活的再中国化与精神的再中国化,以"再中国化"推进民族文化的崛起,进而实现中国文化世界化。  相似文献   

4.
主导文化是一个民族确证和生存的"精神自我"和"意义自我",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主导文化建设对重建民族的文化自信、生成民族的文化认同、培育文化的民族意义具有主导性作用。全球化不仅使经济、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而且渗透、动荡甚至激烈冲突的倾向更蕴涵在不同民族文化之中。文化身份、文化认同和精神自我、意义自我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空前的挑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我国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又面临西方文化的渗透,因而,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导文化建设对强化民族意识、培育民族精神、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的实质是着眼于整个地区内,各个不同实体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诸领域内相互联系的日益紧密和相互交融的不断加强这样一种态势.苏美尔人诸城邦小国向大一统的闪米特语民族(阿卡德人的巴比伦)国家汇聚,文化优势民族在政治上臣服于文化劣势民族,但在文化方面却反其道而行之.以闪米特民族为主体的中东统一民族在多个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的帝国的传承中略具雏形.而中古以降统一阿拉伯民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阿拉伯时期占据主流地位且不断进行的地区文化一体化运动过程,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强大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或许应当归结于伊斯兰教义对多个民族精神信仰和现实需求的有机综合.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具有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概念从词源学和哲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后可认为:(1)"文化"概念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主要内涵是指文治和教化,它能使自然人脱离野蛮状态而变得文雅起来。(2)中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一分为二法(物质、精神)、一分为三法(物质、精神、制度),但各有局限性。(3)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换句话说,人类探究和追寻真善美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就是文化。这是一个开放的、建设性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已成为全球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城市品牌效应明显、综合实力强和发展后劲巨大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底蕴的不同,尤其是作为"镶嵌"在城市名片中的"城建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落后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如何开拓其文化创新空间,我们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城建中得到了巨大的启发,尤其是:以不同的文化元素为材料进行艺术性整合凸显城市文化氛围;以文化内在的灵气为张力增厚文化底蕴;以文化精髓为内核浇铸民族灵魂等经验值得鉴和深思。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党中央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紧密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文学艺术载体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共同构成了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基础,承载着民族历史的重任.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严重流失的局面,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和措施.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施行保护过程中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挽救那些处于濒危状态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先进文化要保持其先进性,就要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先进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国际歌>中唱道:"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今天,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虽没有战争年代的硝烟和炮火,但以更加复杂、艰巨的严峻形势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意志和勇气.在这危难时刻,更需要我们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当前这场防止非典的斗争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美好蓝图,明确指出要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在文化强国建设这一宏大的社会文明提升、国民铸魂工程中,要传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把革命精神注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构成元素和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文明造就了不同的法律文化,不同的民族精神孕育了不同的法制思想。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和法制思想以其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体现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但如何将传统人文精神中与现代法治相冲突的地方转换过来,加速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得文化自觉问题日益凸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困惑。为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辩证地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关系,创新民族文化,重树民族自尊,重铸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称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成为有着独特品格的群体的代名词,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明末清初形成的"回儒"是回族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阐释者、弘扬者.他们受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双重传统熏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的载体和代言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精神的结合.研究他们的思想和品格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融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17.
"开漳圣王"文化作为一种祖根文化,是海峡两岸联系的精神纽带.它深具特色,不仅体现为开漳治州文化,还体现为民间信仰文化和寻根文化,其开发在促进民族统一大业、推动闽台经贸合作、促进海峡西区经济建设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和"即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和谐统一精神,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融合在民族的血液里.从处理国际关系到民族关系,从协调东西部发展到祖国统一,邓小平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华民"和"的精神.它是"和"思想的凝结,是对民族精神的理论升华,是炎黄子孙团结友爱、和谐统一品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八荣八耻"提出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并且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对中国在新时期政治文化的建构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传统的道德文化和现代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问题,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党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民族经典文化是"中华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国学启蒙,诵读经典,迎接新的"轴心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