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贾富平 《先锋队》2013,(28):38-39
他没有豪言壮语,却把根扎在农村。他说:"此生到老属于党,甘为良医济百姓。我生在农村,我了解农民生活,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医生。我的追求和梦想就是为老百姓服务一辈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汾西县精神病院院长刘来福。1962年,刘来福初中毕业后,看到农民看病非常困难,为了一个小病,也常常要跑几十里,有时还因为看病不及时,小病拖成大病,延误了最佳看病时机,就决心当一名白衣天使,为农民解除病痛。  相似文献   

2.
正"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我省始终将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临近春节,泸县龙华村七组村民余世辉的农家乐坐满了客人。2012年他开办了农家乐,2013年我省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他抓住机遇将自家土地流转出来入股专合社,空余时间全家还在专合社打工,这样一来每年就有了4笔收入。2015年他算  相似文献   

3.
正在改革开放、中美建交新时代背景下,陈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观点。面对"文革"结束后急需改善的国内经济形势,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稳定农村工作,陈云不仅提出"粮食进口多一些不要紧"的观点,还大胆表示"可以直接向美国买粮食"。"进口粮食的时间,不只是三五年,时间还可能长些。"就此,他还强调:农民稳住了,事情就好办了。这是大计,是经济措施中最大的一条。既要看到外国的情况,又要看到本国的实际。针对"文革"结束后党内外  相似文献   

4.
在滇西北丽江地区永胜县,有个名叫刘映华的青年农民通过开发苦良姜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农民致富之路,先后荣获"全国十杰青年星火带头人"、"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云南省十佳优秀私营企业家"、"云南省学雷锋十佳标兵"……还当选为云南省政协委员、永胜县政协副主席……今年36岁的刘映华,是期纳镇满官办事处柳家村人。他开过车,搞过药材运输,在与云南植物药厂、昆明植物研究所打交道中,他发现一种叫苦良姜的药材,可以合成各类药物200多种,十分珍贵,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市场需求量很大。于是,他干起了收购苦良姜的买卖。渐渐地,他发现永胜及周围地区的苦良姜基本上都是以原料廉价出售。  相似文献   

5.
正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喜欢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终生保持着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他不但文学素养极高,而且在讲话时还善于"古事新解",收到良好的效果。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主持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期间,在讲授中国农民问题时曾谈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当其未出茅庐时,一点用也没有,及一出山握有兵权,则神出鬼没了。"用此来说  相似文献   

6.
正"农民见到哈哈笑,地主见了哇哇叫!"这首大革命时期传遍岭南大地的民谣,赞颂的是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被称为广东"四大农头"之一的阮啸仙。走访贫苦农,踏遍南粤地,被称为"耕田人的自家人"阮啸仙,中共早期党员,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和领导者,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阮啸仙是较早认识农民运动重要性的先驱者之一。早在1922年3月,他还在广  相似文献   

7.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刘少奇大哥的孙子)回乡度暑假.离京前,他去中南海看望叔爷爷刘少奇.刘少奇交给他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既是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是敢于讲真话的老农民.  相似文献   

8.
正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应用于农业实践以亿亩计。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神奇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却说"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相似文献   

9.
正一年多来,毛丰美,一个响亮的名字在辽宁乃至全国广泛传颂。毛丰美虽然已经走了,可是他的影响、他的昭示、他的激励却日益扩大并放射着光芒。无论是一个伟人、哲人,还是一名工人、农民,当他把一份赤诚、一份挚爱献给了人民,他的精神就会永恒。一个人的精神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追求毛丰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官",却有着远大的追求,他要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乡亲们"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相似文献   

10.
过去农民手中有很多小本本,那是催粮收款的凭证,农民不喜欢。如今,在永靖农村,广大农民手中又有几个小本本,他们却非常爱惜,这就是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吉祥三宝"的林权证、医疗证和"一折通"。林权证:还权于农民让利于农民在徐顶乡三联村,作为永靖县集  相似文献   

11.
武威市凉州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进入新世纪以来,凉州大地处处洋溢着科技兴农的热潮,凉州区金羊镇农技站助理农艺师马仁山,就是这样一位科普惠农的弄潮儿。参加工作20年来,他一心扑在农村科普和优质农膜推广上,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2009年,他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在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进程中,武威市把日光温室建设作为实现农业有效节水、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在全市大力推广。金羊镇是个城郊镇,人多地少,人均还不到一亩耕地,老百姓要增加收入,最有效的途径是搭建日光温室增加产量。可刚开始推广的时候,由于群众对高科技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种植技术不了解,加上搭建成本高,  相似文献   

12.
《先锋》2016,(7):60-60
罗仲永,蒲江县甘溪镇新民村一名普通农民,从2010年起种植雷竹和茶叶,靠勤劳的双手甩掉了"贫困"帽子。作为共产党员,他致富不忘家乡人,无私地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乡亲,还向有资金困难的村民伸出援手,带动全村十多户农民大力发展雷竹种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人口现象,那就是既非农民、也非市民的"三无"农民.所谓"三无"农民是指:这些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于土地被工业开发区或被城市建房所征用,已变成没有土地的农民,没有土地便没有了工作,没有工作,还没有社会保障,这就成了一种既无土地、又无工作、还无社会保障的社会人口.  相似文献   

14.
正在邯郸市农村金融战线,活跃着一名干将尖兵,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岗位忙碌着,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已的青春。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坚持"人往高处走、心往农民想、钱往农民投"的原则,在经营上创新,在服务上提升,充分发挥信贷支农作用,紧紧围绕县域面粉、花生、香油三大特色产业和养殖业,将支农举措不断引深,实现了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地方政府满意,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多赢"局面。他就是市政协委员、河北省联社邯郸办事处党委委  相似文献   

15.
坐在笔者面前的是一位典型的新型农民: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虽然一身农民穿戴,但每与人交谈,目中总是闪烁着智慧之光. 他叫向荣书,中江县兴隆镇五里坝村3组农民、共产党员,去年"五一"前夕,他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相似文献   

16.
彭绍辉:英勇善战的独臂虎将彭绍辉在47位荣获3枚一级勋章的开国上将中,是唯一与毛泽东同属湘潭县的老乡。他的家瓦子坪距离毛泽东家的韶山冲只有8公里。彭绍辉最初的革命萌动是在1926年夏参加家乡的农民运动,当时他是农民自卫军的一名战士。而他真正具有革命信念是从1927年夏追随毛泽东之旅开始。当时,正值长沙发生"马日事变"之后,农民运动处于低潮之际。茫然中,彭绍辉想到了自己崇拜的家乡英雄、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毛泽东。  相似文献   

17.
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李先念,曾是一位革命"博士"。大革命期间,他以木匠(当地俗称"博士")学徒的身份参加革命,人称"小李木匠";土地革命时期,他一手拿斧头,一手握枪杆,组织农民自卫军参加黄麻起义;"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工厂,重操旧业,连木工师傅都说:"刨得这么好,功底真扎实。"出任工会主席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高桥乡李家大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  相似文献   

18.
徐宝来  何申亮 《湘潮》2005,(11):54-54
何远久1926年参加革命,在长期的革命生涯和工作经历中,始终有一双草鞋在陪伴着他。1897年4月,何远久出生在汝城县热水镇黄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0来岁时,就跟随父亲学会了编草鞋。他穿上草鞋去放牛、砍柴、种地、赶野猪,还同汝城热水地下党员叶绍宣等人一起开展农民运动。1  相似文献   

19.
拥护之余     
冯建辉的<走出个人崇拜>中讲述了一个周恩来如何对待批评的故事.一次,周恩来到农村调查,有个社员尖锐地批评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两年,连你也会没有吃的."陪同人员认为这个人是落后分子,周恩来却说:"这个社员说的是真理,一个农民把我们看做他自己的人才会说这样的话.这是一针见血的话."这个故事来自1961年5月31日周恩来的发言记录,因此可以判定,这位农民批评的是大跃进瞎指挥可能还加上反"右倾机会主义".在同一个地方,作者还引了周恩来的另一句话:"连自己的人民群众都信不过,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20.
致富参谋     
《实践》2007,(6):32-33
"借羊还羔"发"羊"财一种新的养羊模式——"借羊还羔"正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陆营镇大西村悄然兴起。养羊小区把山羊无偿送给农户饲养,一只母羊产羔后还俩小羊便归为已有,农民不掏腰包照样发"羊"财。村支书贾长彬最先搞起这种租借方式。不久前,他跟人合资建了一个存栏300只的波尔山羊养殖场,成立了养羊小区和牧草开发公司。如何把养羊做大做强?他们决定走大规模种草养羊的路子。但一些群众资金不足,波尔山羊价格又高,就想出了这种不让群众花钱也能养羊的法子:先由养殖小区无偿借给养殖户1只母种羊饲养,待产羔后,收回2只小羊,母种羊就归养殖户所有。这期间,养殖小区还负责传授养殖技术,免费进行技术指导、防疫、配种等服务。目前,大西村已有30多户贫困农民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养起了"免费羊",使全村波尔山羊达到800多只,农民由此人均可增收400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