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2014,(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指导县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时,再次强调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他说:"要坚持清正严明,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讲话中,提出了一个很尖锐也很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党内的"潜规则"。在我们党内、政府内、机关内、单位内,确实存在着很多的"潜规则"。精通和利用这些"潜规则"的人,经常会得到赏识和重用。不懂或不遵守这些"潜规则"的人,往往到处碰壁,受压遇冷。什么叫"潜规则"?顾名思义,就是潜藏在社会角落的规则。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霄 《廉政瞭望》2014,(15):56-57
罗卫平被认为是上海第一个向公众袒露病情的重度抑郁症公务员。前法官的身份让他的患病史被媒体放大,里面提到最多的一个缘由,是他受不了宫场潜规则。  相似文献   

3.
张怀武 《共产党人》2007,(19):49-49
"潜规则"是近年来在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这个词的创意者吴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曾任《农民日报》、杂志《桥》的记者、编辑,现为《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对"潜规则"一词的含义,他解释说:"中  相似文献   

4.
"仇和现象"是对那种不做事不犯错误没有争议便可稳当往上熬的官场潜规则的局部颠覆,而且给出一个强烈信号:宁可在改革中探索,也不能停滞改革。仇和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在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仕途的时候,他被重用到云南省委常委、  相似文献   

5.
报载,重庆市规划局原副局长梁晓琦受贿达1589万元,被判处死缓。他落马后表示:"在房地产规划、开发领域中存在的‘潜规则’让我感到害怕。我很清楚按那种搞法早晚会出事。"连贪官都害怕的"潜规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潜规则"?这里边的水到底有多深?据了解,一些房地产投资商有着一整套相当讲究的行贿手法,他们已将行贿程式化了,甚至专业化"、科学化"了。如此高超的行贿手法,再加上形同虚设的监管,官员怎能不下水?  相似文献   

6.
官场里的规则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明规则和潜规则。明的是党纪国法,要求人人遵守却总有人试图去破坏它;暗的是约定俗成摆不上桌面的“陋规”,要求人人戒除它却往往如蛛丝般捋也捋不掉。做官如做人,只能守一套规则。先哲有言:“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要做一个好官,你就不可能八面玲珑,守住了明规则,必然要打破潜规则;遵守了潜规则,则势必要败坏明规则,二者不能兼顾。说穿了,潜规则就是一种腐败势力,古今皆然,这种潜规则有时甚至超过了明规则。如“不识时务”的县委书记夏一松,初来乍到,当地官员就按照当地官场的潜规则纷纷登门送礼,可夏一松只守明规则,竟将收到的60万礼金如数上缴,这就破坏了当地的潜规则,即使他是县里的“最高长官”仍然被潜规则挤得立不住脚,最后孤独地离开了;还有乡党委书记李昌平,本来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早已成为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营造大好局面、捞取政绩的惯用手法,可李昌平偏要捅破窗户纸“实话实说”,向国务院上书疾呼“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所谓“三农问题”,从而打破了一些基层干部遵守的潜规则,按明规则说语办事的李昌平最后也不得不远走他乡……看来,潜规则的力量在一些地方是很大的,反腐败不能不破潜规则。——编者  相似文献   

7.
十日谈     
《当代贵州》2011,(30):7
"潜规则"笑话让人笑不起来据报道,云南昆明地铁招标,中标的不是现场竞标的公司,而是开标结束后违规往文件箱塞材料的"迟到者"。明显违规,却偏偏中标;塞文件被录像逮个正着,可录像却蹊跷被覆盖……这场招标最终导致投诉者报警。但出现这样的"笑话",显然是程序执行、后期监管等环节出了大问题。招投标可以说是被普遍接受的阳光程序,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摆脱潜规则的阴影。"陪标"、"围标"、"泄标"依  相似文献   

8.
<正>郭文亮在6月20日的《人民论坛》上撰文指出:潜规则是官场腐败的催化剂,是官员腐败的护身符。官场潜规则花样繁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灵活变通"。现实生活中,某些官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非但不去严格遵守规则,反而绞尽脑汁、用心琢磨怎么任意解释规则、"灵活变通"规则,使其为己所用,又不会被发现违规。二是"打擦边  相似文献   

9.
《求是》2015,(5)
<正>党内潜规则已成为腐蚀党员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清正严明,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治理党内潜规则,有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彰显党规党法权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内潜规则是与党的规章制度对立,并被一些党员干部认可而实际奉行的非正式规则,  相似文献   

10.
要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5,(2):10
<正>《求是》2014年第21期向潜规则叫板《求是》2014年第21期"红旗论坛"栏目《向潜规则叫板》一文指出,让潜规则失去土壤、通道、市场,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关注的系统工程来抓紧抓好。强化教育是前提,树立正确导向,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潜规则的危害和实质,从思想深处清除其影响,多  相似文献   

11.
正要以超常规方式选拔三种人才,即"逆淘汰"出局者和被潜规则"冷藏"者,体制外的成功人士、优秀分子,尚未被"潜规则"污染的人才。清乾隆登基后,见官员大都涉腐,遂接受"开科取仕,引进清流"的建议,官场生态有所改善。今天,我们选人也需要突破现行体制机制限制,以超常规的方式引进"清流"。  相似文献   

12.
单宝 《唯实》2007,(7):24-27
潜规则是一种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公开明示却又在"圈内"约定俗成、为人们或自觉或被迫"遵循"的规则。它是破坏社会正常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的毒瘤。潜规则的社会温床是人情关系社会,它是显规则缺位或失效的产物,其本质是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治理潜规则,既要加强道德自律,更要完善体制和机制,依法治理潜规则。当前,尤其要反对商业贿赂,打破行业交易中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要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必须治理以下八种不良现象。"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买官卖官是最大的腐败,"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暂缓使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已成为一些地方干部升迁的潜规则。"拼搏不如拼爹"的特权现象。"我爸是李  相似文献   

14.
时下,人们在闲谈中传播得相当广泛的、有代表性的是官场"潜规则"。当官和升官的一个最大秘密是"年龄是个宝,能力作参考,关系最重要"。这个"关系"主要是指什么呢?大多数人关于"潜规则"的说法是集中在上下级关系上,特别是与自己的直接上级领导的关系上。由此,  相似文献   

15.
"点"是"潜规则"的具体表现"点"即在经济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的提成、回扣、好处。据分析,不少官员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淹没的,一些行贿者往往事先向一些官员许诺,事成后给多少"点";而一些官员利令智昏,也往往以权力做砝码,换取所谓的"点",甚至讨价还价,伸手索要。调查表明":潜规则"已成为经济往来中贿赂  相似文献   

16.
毅斌  北方 《廉政瞭望》2007,(11):46-47
一个当年的医药局副局长,在位时没有制止业界不正之风。退居二线后,在亲历了高价药之苦,体会到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辛酸之下,他决定用实际行动弥补自己以前的过失。他倾尽所有,怒揭医药"潜规则",甚至搭上了女儿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泗洪县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朝文是大家公认的既勤政又廉洁的干部。然而在去年底的勤廉公示中他却落马了,不仅被提醒谈话,还被调整了工作。此事在宿迁引发热议,有为他鸣不平的——在当今的政治生态中,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想堂堂正正做人,不随波逐流,真是难于上青天;也有人认为,像他这样只知道按显规则办事而不太考虑官场潜规则的“另类”,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党内潜规则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连芳 《学习论坛》2007,23(9):28-29
党内潜规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研究党内潜规则问题,有助于澄清党员混乱的思想和言行,确立显规则的权威性。从概述党内潜规则的概念入手,进而分析党内潜规则的主要表现、特点、实质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有助于制定清除党内潜规则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地方党代表选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选举会议"代表的选举.第二是党代表的提名和正式选举.但在一些地方,"选举会议"代表的选举基本上是按照"潜规则"进行,党代表的提名和正式选举虽然主要是按"显规则"进行,但"潜规则"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尽管这些"潜规则"的存在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但"潜规则"的存在表明:一些地方党组织与现代执政党的要求还有距离.在推进党内民主的进程上,与广大党员的要求尚不一致,在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方面还需努力."潜规则"存在和运行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既损害了党章和党内选举条例的权威性,挫伤了广大党员积极性和信任感,又延误了推进党内民主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20.
破解官场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场潜规则是政治运行的痼疾,官员堕落的催化剂,官场腐败的保护网.其表现为官场的"网络症",纪检部门的"软弱症",制度建设上的"紊乱症".破解官场潜规则要"破网",形成正常的干部关系;要亮权,做到"阳光行政","透明用权";要治软,排除干扰,惩治腐败;要完善健全规章制度,弥补显规则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