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国家与社区关系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战略关系和基本视角。国家与社区关系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结构变迁的产物。中国社会国家与社区关系分为三大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由“常态化”转变为“虚幻化”。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与社区关系由“虚幻化”转向“社会建构”,并形成一系列核心议题。社区与公共政策、社区与国家关系已成为中国社会结构与政策议程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政权下乡”、“政党下乡”、“行政下乡”等过程,完成了国家的“权力下乡”的任务;当前的乡村社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促进乡村社会的自我发育,推进“权利下乡”是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推进“权利下乡”需要合理界定国家与乡村社会的权力边界、树立合理公正的执政理念、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和制度。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研究是西方政治学研究者的重点话题之一,并逐渐形成一种话语,向纵深方向拓展。检视西方社会研究,可以总结发现它的发展有三大流变过程:从“与野蛮社会的分离”到“与政治社会的同义”,从“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到“多种属性的赋予”,从与“经济社会的分离”到“文化与公共交往领域及第三领域的拓展”。在三大流变中,其核心议题一直在围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形成了合二为一、二元分立和胶合互动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大民政”的本质在于,它集中体现了“民生为重、造福于民”的理念.“大民政”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大力推进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民政的艰辛探索,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管理从原有体制转向新型体制的不懈努力,力图做到“标本兼治”、“刚柔相济”、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是社会成员从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夯实世界城市建设基础的北京经验的生动体现;是促进建构国家—社会新型关系,实现国家—社会有效联动、良好合作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5.
1 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对西方许多国家来说几乎是一场“地震”。在短时间内,国际石油市场上原油身价倍增,从每桶几美元节节上涨,直到逼近每桶40美元大关。一时间,石油短缺竟使许多石油进口国经济、社会一片混乱……  相似文献   

6.
贾萍 《共产党人》2005,(10):42-43
人均GDP过1000美元意味什么?据国际社会发展普遍规律表明,人均CDP达到1000美元是个关键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突破1000美元,既可能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迎来“黄金发展期”,经济社会进入更高发展轨道;也可能因利益冲撞、矛盾尖锐而遭遇到“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陷入停滞乃至全面倒退。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  相似文献   

7.
刘家晖 《世纪桥》2009,(17):30-31
本文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及演变进行简略考察,指出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内涵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而现代国家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其不断地扩大自身的职能范围,向“市民社会”渗透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国家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的状况,需要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调整。“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是我国改革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模式,并就两者的互动关系及机制进行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家晖 《世纪桥》2009,(18):30-31
本文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及演变进行简略考察,指出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内涵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而现代国家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其不断地扩大自身的职能范围,向“市民社会”渗透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国家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的状况。需要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调整。“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是我国改革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模式,并就两者的互动关系及机制进行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乡村治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永久 《探索》2013,(1):161-165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革命的推动,国家与社会开始分离,即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自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一体化包括国家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日益异化为控制社会的力量;从最终意义上说,国家终将回归社会,实现与社会的统一.“国家-社会”分析范式为研究我国新时期乡村治理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分析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上,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各领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处在深刻的历史变迁之中。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已具有显著不同于以往阶段的新特点,在改革与发展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深层次和高难度的。就最具特征的方面来说,随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而来的社会变迁,从三个方面对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随着市场关系的日益深化,市场经济的大趋势正在全面展开,它的内在逻辑一定会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我们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现代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一国家是在社会的基础上产生,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共同体。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史上,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更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统一——分离再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封建社会时期,国家与社会之间是一种高度统一的、一体化社  相似文献   

12.
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到德国古典历史哲学,“市民社会”发生了从“建构”到“批判”的历史性转折.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继承与批判,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把黑格尔倒置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用现实和历史的视角,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了市民社会,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予以了完善的科学概念并形成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敏感话题。从社会主义作为个人主义的反题出现 ,马克思作为自黑格尔以来个人主义批判的集大成者而言 ,马克思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界限是明确的。但是 ,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未获充分发展的东方国家中建立 ,这些国家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出现过诸多的偏差 ,人们有时划不清马克思的个人主义批判与排拒个人主体性的古代思想的界线 ,致使社会主义国家在诸如“自由”、“民主”、“人权”这样的主要战场上“打了败仗”。(参看海尔布隆纳 :《马克思主义 :赞成与反…  相似文献   

14.
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性及其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公民道德”已作为社会道德的一个基本范畴被确定下来。虽然,过去在一些文献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多次提到过“公民道德”一词,但在正式文件中突出“公民”的社会角色,明确公民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公民道德”的主体性及其现实依据 “公民”是一个反映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与国家相关,公民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公民道德”则是围绕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相关道德规范。我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均GDP越上了1000 美元的台阶后,媒体上频频出现了一种说法——“从国际经济发展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有官员这样说, 有专家这样说,甚至有大学者也这样说。久而久之,这就似乎真成了国际经济的一个“铁律”;而且有人还引申开来,把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煤矿事故率居高不下等现象,都归之于“我们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 3000美元这一时期”……真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是1000美元而不是800美元?世界银行在 1998/1999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形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中央集权 ,国家权力全面渗透进社会生活 ,形成党、国家和社会“三位一体”政治权力关系。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开始分化。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政治权力从中央到地方呈下行态势 ,政治权力从政治领域流向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17.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处理好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的关系”和“统筹国内社会和谐与对外开放”为工作着力点,开创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开始步入了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发展时期。而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这一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这就是说,当前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机遇和社会矛盾并存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破解难题,创新体制机制,从根本制度上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经历了“政社合一”-“行政依附”-“逐步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激发了潜藏于中国人民中的巨大发展动力,国民经济连续34年实现了高速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战略。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人均GDP达到5400美元.距离世界银行提出的高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1.2万美元的分界线尚差6600美元,正处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阶段。国外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发挥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引进先进技术,从低收入水平达到人均四五千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容易做到,但从5000美元上升到1.2万美元就比较难。因为在这个阶段,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