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调整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以美国亚太同盟体系为切入点,通过纵向的历史演变和横向的特点比较,找出其亚太战略的“基石”——亚太同盟体系的发展脉络,进而探讨其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2.
美菲同盟是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进最为同步的一个同盟,美国视其为该战略的"核心"。美菲同盟的强化,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菲律宾对南海领土图谋之间存在契合。美菲同盟在美国再平衡战略背景下迅速机制化。美菲同盟在美国再平衡战略中扮演着进入东南亚地区多边机制的介入功能,承载着重空间轻基地、少投入多产出的威慑功能,体现着由关注非传统安全向关注传统安全的调整功能。  相似文献   

3.
自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在深化与亚太盟国关系方面显现新思路,包括采用更具灵活性的方式拓展与盟国的合作渠道、整合盟国与伙伴国的战略资源等。美国亚太同盟呈现出向"软同盟"拓展、向"影子同盟"衍生和向"分权"趋势发展等特点。美国强化同盟关系的新做法,加大了地区国家间战略消耗,但能否达到其预期目标还受东盟平衡政策等因素制约。面对新形势,中国需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以"两手对两手",妥善应对美国亚太同盟关系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4.
美国重返亚太政策出台并不断深化,对澳大利亚的对外政策产生重要的影响.澳大利亚选择强化美澳同盟,深化美澳同盟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对美国“重返”亚太做出积极回应.与此同时,中国崛起、美国实力的下降以及澳大利亚自主性的增强等因素对澳大利亚的美澳同盟政策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引发了人们对美澳同盟前景的关注.从澳大利亚的政策选择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强化美澳同盟的态势不会减弱,这将对其对华政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0年以来,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在诸多领域加强了对菲律宾的援助,两国同盟关系不断强化并呈升温态势。美菲同盟强化间接推动了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抗,使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复杂化,促使中国重新思考地区政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展开以及同盟自身的演化,日美同盟出现松绑日本、调整基地、扩边扩容等具体的变化,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中承担着基石功能、中介功能、平衡功能以及牵引功能。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牵引下,日美同盟由双重遏制中日向单一遏制中国转化;同盟视野存在突进东海及南海的趋势,严重威胁中国的海洋战略;美国亚太同盟战略出现由重北轻南向南北并重转化,南北对接趋势显现,中国东域战略空间进一步紧张。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同盟体系在冷战后虽备受质疑,但迄今仍大而不倒。本文从同盟的增力作用与制约作用入手,着重分析了其在维护美国实力和影响力方面发挥的作用。美国同盟体系不断调整职能以适应形势变化,其任务多样化与制衡地区化的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伴随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进,美日、美韩同盟呈现出三个新的变化,即同盟展开"三扩",即扩边、扩容、扩功。扩边,指的是在强化双边同盟的同时,谋求推进三边互动。扩容,指的是在强化同盟传统军事内涵的同时,为同盟注入新的、非传统安全内容。扩功,指的是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展开,美日、美韩同盟在功能上进行拓展。美日、美韩同盟诞生于冷战最初的岁月,至今已经运行六十余载,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美日同盟、美韩同盟都是我们思考东北亚安全战略时不折不扣的硬结构。因此,我们需要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对美日、美  相似文献   

9.
美国和菲律宾是传统的盟国,早在1951年两国就缔结了共同防御条约,关菲同盟成为冷战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冷战结束后,双方的同盟关系逐渐弱化。21世纪初的几年间,为了应对全球的恐怖主义的威胁,双方的同盟关系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同盟的功能发挥与同盟成本、同盟困境存在紧密联系。同盟成本包括同盟硬成本与同盟软成本,前者指同盟的组织成本及同盟行动成本,后者指同盟的声誉与可信性。同盟困境包括传统同盟困境与新同盟困境,前者指的是传统的牵连与抛弃困境,后者指的是同盟针对对象与同盟经济伙伴的同一性困境,以及在同一同盟体系内各个同盟之间存在猜疑与纷争的同盟间困境。同盟成本与同盟困境相互作用,对同盟运行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内容提要]在美韩同盟调整中,美国试图将同盟关系纳入新的全球军事部署和地区安全结构之中,这与韩国谋求优先解决朝鲜核问题、保持同盟关系并加强平衡外交的战略考虑明显不同。目前双方在新的谈判机制下就驻韩美军相关的重要军事问题达成一系列协议,但在重新定位同盟目标与功能这一核心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韩国国内存在着自主外交与韩美同盟的战略选择之争。卢武铉政府的同盟政策可能是继续强调国防自主、加强美韩同盟并追求多边安全合作,其特点是使韩国保持战略选择上的灵活性,未来再根据地区秩序和半岛形势确立安保战略。美韩摩擦将继续,可能的妥协点是接受“全面的同盟”作为过渡形态,即实现同盟功能地区化,将合作扩大到非传统领域并淡化其军事功能。  相似文献   

12.
姜鹏 《东北亚论坛》2019,28(5):27-47
本项研究认为,战略迷思与同盟类型构成了砝码国家自抬身价的主客观原因。在洲级大国时代,虽然区域盟友对于改变超级大国之间权力对比的边际效用明显式微,但沿用过时的地缘政治话语及思维仍可能导致同盟主导国在世界权力三大核心区"技术核心区""生产核心区"和"资源核心区"分别陷入"心脏地带推论""多米诺推论"与"黄金之国推论"的战略迷思。同时,通过对两极格局下同盟类型与同盟管控的研究发现,在"威胁一致型"与"权威支配型"同盟中,主导大国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对盟友的约束力。而在"安全互补型"同盟中,则多发主导大国逐步放弃建立同盟之初的"全球战略目标"而被弱小盟友的"区域战略目标"绑架和削弱,以至于在不知不觉而又半推半就中甘愿沦为其实现"区域战略目标"的工具。通过细化同盟类型并构建微观理论分析框架,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在崛起进程中通过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进行同盟分化,还能够帮助其避免战略冒进而导致对手同盟关系从行动力较弱的"安全互补型"同盟转化为事与愿违的、行动力较强的"威胁一致型"同盟。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较早在现代战争中推行认知战战略的国家,并已将认知战战略嵌入其全球同盟体系。2013年以来,美国联合盟友不断打造认知战的技术基础。2020年,北约出台认知战项目,美国同盟体系的认知战战略进入高速推进阶段。美国调动盟友落实认知战作战理论、成立认知战指导机构;深化技术开发合作,加强对关键技术资源、国际技术规则的主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针对网络战、情报战等的作战能力。从中东剧变至乌克兰危机,美国同盟体系不断贯彻和发展实战策略,联动炮制诱导信息,合力垄断传播媒介,强化情报的搜集和操纵。其认知战战略已经并将继续在战略威慑、地缘安全、国际规则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但不免受制于集体行动、实力不匹配、互信不足、反噬效应等因素。可以预计,未来一个时期,机制建设、技术遏制、能力升级、同盟管理将会成为美国同盟体系认知战战略的实施重点。  相似文献   

14.
赵葆珉 《国际观察》2005,18(6):40-46
美日同盟一直是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但这一同盟建立在美国的军事控制上,以牺牲日本的自立为前提。冷战后美日同盟重新定义,有不断强化的趋势。然而在这种表象之下,潜藏着美日不可调和的战略冲突。日本寻求独立外交与防卫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中国的崛起以及中日经济的融合为寻求自立的日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日本的未来在于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寻求和解。  相似文献   

15.
同盟体系是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支柱之一,而长期以来美韩同盟一直是这一同盟体系中重要而稳固的一环。然而,随着国际大环境和地区局势的变化,美韩同盟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甚至有人认为美韩同盟事实上已经解体。解体说虽然夸张了,但是无论如何,美韩同盟——这个自1953年以来已经走过了50多春秋的“血盟”——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韩同盟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6.
美韩同盟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双边同盟,被韩国视为外交安全基轴。特朗普时期,在“美国优先”冲击下,美韩同盟一度出现“漂移”。拜登上台后,重新以共同价值观凝聚盟友、遏华谋霸,在“印太战略”框架下重塑美韩同盟。这一系列调整,蕴含着美韩同盟从地区同盟向全球同盟转型和围遏中国的潜在意涵,将对朝鲜半岛局势、东北亚区域秩序和中韩关系造成冲击。从长远看,美韩围绕对朝鲜政策、战略自主存在分歧,日韩关系前景难测,这将对美韩同盟的深化形成制约。  相似文献   

17.
“9·1 1”事件以后 ,美国更加积极地军事干预国际事务。面对新的国际形势 ,传统的外交、军事手段难以适应其战略要求。在联合国以及北约框架内美国实现其外交政策的空间正在缩小。因此 ,美国政府开始采用一个崭新的策略—非正式同盟。从克林顿政府到小布什政府 ,非正式同盟作为有效的外交工具被用来推进美国的全球战略。本文试图对此加以分析 ,说明这一新的对外策略的特点 ,并结合几次军事干涉的实践来研究其对美国外交战略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同盟关系,呈现出进一步演化和整合的趋势。当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战略时,世界的目光由此聚焦亚太地区。作为美国在亚太关系支柱之一的韩美同盟由于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因此备受瞩目,如何看待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韩美同盟成为关注的热点。已有文献大都是从韩美同盟的发展及其作用等方面加以阐释,而从非对称性角度阐述韩美同盟的文章还不是很多。本文拟从同盟的非对称性角度出  相似文献   

19.
同盟视野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同盟视野是指缔结同盟的国家通过同盟所要追求的以安全、军事为主的关切范围,它主要通过同盟条约中的同盟覆盖区域的形式体现.关切主要是一种基于利益之上的主观判断,覆盖区域主要是基于利益之上对地理空间范围的主观判断,因此,同盟视野既具有客观的地理性,又具有主观的判断性.同盟视野不同于同盟目标和同盟针对对象.同盟视野概念的提出有利于理解同盟这一概念,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和丰富同盟理论.同盟视野是同盟得以存在的实质性内涵和逻辑支撑之一.同盟视野重合程度高,则同盟持续的时间长,运行更有效;反之,则同盟持续的时间短,运行效率低.同盟视野的类型分为地区性与全球性、静态性与动态性,同盟类型的不同及其转化对同盟存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评美国主流学派之美日同盟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20世纪90年代强化后美日同盟的未来发展,美国学者提出了“维持同盟现状”、“适应日本的崛起”、“渐进主义”、“成熟的伙伴”等观点,其中对美国新政府影响最大的是“阿米蒂奇-奈报告”,这一报告呼吁美国政府基于美英特殊关系的模式提升美日双边安全关系,并确定有6个领域需要作重大调整才能创造一种成熟的伙伴关系和持久的美日同盟。这些主流思想学派存在着一个共同观点和目标,即都支持美国政府维持或加强美日同盟关系。他们都认为美日同盟对于亚太地区的长期和平与稳定,特别是两国的安全利益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必须予以维持或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