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 当代日本最重要的比较法学家之一、上智大学法学教授大木雅夫于1992年3月访问北京,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举行了座谈。 大木先生是在结束了他在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的讲学后来到北京的。座谈会上,这位有着  相似文献   

2.
唐卓 《研究生法学》2005,20(1):117-120
《东西方的法观念比较》的作者——大木雅夫是日本著名的比较法学者,上智大学法学部教授。他正是置身于东西方两种文化之上,以自己犀利的眼光,进行批判地比较分析,并对一些已为法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置疑。该书无论从文字的组织表达还是从思想理论方面都可说是一部佳作,它的篇幅不长(约15万字),但行文如流水般轻柔而又透彻,给人以美的感受;论述更是淋漓尽致,思绪清新,  相似文献   

3.
日本法律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法律文化的含义目前,在日本对法律文化(亦称"法文化")虽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完备的概念,在法学教科书和法学辞典中也找不到这个词以及关于该词的解释、说明,但法学界对此已作出许多有益的探索,发表了一些专著和大量的论文。从这些著作和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学者对法律文化的含义大致有四种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文化表示的内容虽然主要是法律制度、设施等,但基本精神植根于人们的观念、意识中。东、西方法律制度之所以不同,是由于法律所得以产生、发挥社会功能的文化背景不同。而这种文化背景的一个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基本的因素,就是人们的法律意识或法律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学过哲学的人应该都知道。本文试从斗争着的文化这一角度对法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新的阐释。从文化中去透视法律,从法律中去理解文明。  相似文献   

5.
何勤华 《中外法学》1992,(4):76-80,75
<正> 一在日本,对法律文化的内涵有多种理解,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将法律文化的核心归之于法律意识。这种以法律意识为核心的法律文化研究,勃兴于60年代。1967年出版了川岛武宜的《日本人的法律意识》(岩波书店),1968年和1970年,出版了小林直树的《日本人的宪法意识》(东京大学出版社)和上野裕久的《国民的宪法意识》(劲草书房),1971年,发表了千叶正士的《法律意识的比较研究》(载《法律时报》)。进入80年代后,又先后推出了村上淳一的"读[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岩波书店1983年)、大木  相似文献   

6.
<正>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近代化时期由于迅速地、全面地引进了欧洲的法律制度,因此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看,明治以前的日本古代法和明治以后的近代法之间完全没有连续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形式上完全变成一个立足于欧洲近代市民法的法制国家。但是另一方面,接受近代欧洲法的同时,思想观念上又留下了一些日本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法律观念,而且这些传统观念扎根于人们心灵深处,往往和外来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产生矛盾,有时甚至发生激烈冲突,一直延续到现在。于是,我觉得要想了解有关现代日本法律的情况,就必须先要了解这些传统法律观念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7.
士是指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存在的、以"弘道救世"为己任的、其社会群体(或阶层)在各自社会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士制度主要包括士主体规范、士行为规范、士之特权与使命规范等。骑士是指形成并存在于中世纪欧洲的以追求与维护个人及社会荣誉为己任的、对其相关社会起重要作用的骑兵阶层中的人。骑士制度也可以从骑士主体规范、骑士行为规范及骑士权利义务规范三个方面来概括。士与骑士制度具有同样重要的法律文化地位,但二者从经济、法理、思想基础,到具体内容与各自之特点都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塑造了中西传统法律文化之不同内容、特征与命运。  相似文献   

8.
<正> 一、正名:法律文化与比较法律文化任何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无不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凭借。法律文化亦不例外。所谓法律文化,简言之,就是指支配法律实践活动(立法、司法和思维活动)的价值基础和这个价值基础社会化的过程或方式。前者即法律实践活动的总体精神,它来源于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带有极强的民族性和稳定性;后者即法律实践活动的宏观样式,  相似文献   

9.
<正> 在1973年的一次演讲中,已故比较法学家奥-凯恩-弗伦德表达过这样的意见,那就是,新的口号并不必然意味着新的运动。新的口号出现之前,它所表达的事物或许早已存在,一旦口号变得时髦和流行,它便难免被曲解或被滥用。这个见解是饶有趣味的。我们不妨把法律文化研究作为这方面的一个例证。在西方,法律文化这个术语的出现不早于1960年代。到了70年代出现了一些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这个术语渐趋流行。然而,对于这一概  相似文献   

10.
高鸿钧 《中外法学》2012,(3):445-461
英美法作为西方法律文明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意蕴、发展路径、表现形式、价值取向以及运作机制。同大陆法传统比较,英美法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法律、权利与自由之间存有内在关联,并维持互动;司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程序正义优于实体正义;在法律价值上,更重视个人、实用和经验。近代以来,英美法的一些概念、制度和原则被移植到中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深入、系统地研究英美法,从历史之维理解它的生命,从理念之维解读它的精神,从制度之维发掘它的机制,从理论之维分析它的义理,对于当代中国合理地借鉴英美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来说,儒家法律思想无疑是其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论基础,而且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性状和风貌。就西方传统法律文化来说,古希腊罗马史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发源地,而其中的古希腊罗马自然法学家又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将他们两方的法律思想比较一下.对于我们认识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法律文化是对法律实践的客观反映.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条件及物质生产方式不同,体现的法律实践就有所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法律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中,中国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不断发生冲突与交融,本文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从法的本位、法的学术传统、法的精神三个方面对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阐述,促进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法律移植与比较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的法律移植与比较法研究李凌燕一日本法律移植的沿革日本的法律移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明治时期的法律移植、昭和时期的法律移植以及90年代后到现在阶段的法律移植。为什么要进行法律移植以及怎样移植,移植过来的法律又怎样与日本社会结合为一体,这一直是日本...  相似文献   

14.
中西近代法律文化中法本位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近代法律文化中法本位之比较研究项彬梅因曾说:“我们在社会的幼年时代中,发现有这样一个永远显著的特点。人们不是被视为一个人而是始终被视为一个特定的团体成员。……他们的个性为其‘家族”所吞没了。……一个‘家族’在事实上是一个法人,而他就是它的代表,或...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虽然在法治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它仍存在着一个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传统的法律文化仍在延缓或阻碍法治国家的进程。努力构建法治社会,尤其需要我们树立起对于法律的崇高信仰。  相似文献   

16.
跨入80年代,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扩展至每一个角落,技术贸易作为当今国际经济交往重要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包括专利在内的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中的专利权、商标权与版权均具有地域性特点.它们只能依一定的国家法律才能产生,又只有在其依法产生的那个地域内才有效。这就决定了专利权在国际保护中,只适用“权利登记国  相似文献   

17.
美国法文化对日本法律实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1.序 据我所知,目前的中国,正象“从人治到法治”这一口号所体现的那样,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参考外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已经进行了,而且今后也将进行大量的立法工作。日本自1868年的明治维新起,向外国打开了门户,为了追赶西欧强国,急速引进了外国,特别是欧洲大陆的法律和司法制度。但是,1945年二次大战战败以后,在美苏对峙的冷战布局中,日本置身于以美国为盟主的自由主义阵营中,受到了美国法文化的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之下日本人是怎样对待美国法文化的流入的?在这50年里,日本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希望这些内容对中国在今后创设新的法律制度能多少有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杨名 《法制与社会》2010,(16):97-98
随着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口乐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优秀代表——日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该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法律体系进行分析,探究其特点,总结出对于我国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等级制在日本有其独有的历史和本土特色,推动了日本法律近代化。等级制的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天皇、政府和民众在日本法律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如果缺少等级制所延续和构建的社会环境,日本法律近代化的完成会因生存土壤的缺失而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