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科 《理论探讨》2006,(4):35-36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结构的和谐。在现代社会,和谐的社会结构,也就是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要求将贫富分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中间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从而呈现出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这是当今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的存  相似文献   

2.
杰出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傅立叶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和谐尤其是生产方式中“大规模生产”与“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的基础上,论证未来社会如何建立“协作结构”,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情欲引力论”是傅立叶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论基础,其中饱涵唯物主义思想萌芽。集生产组织形式与社会组织形式于一身的“法朗吉”,是傅立叶和谐社会的理想方案。实现劳动与享受的和谐,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要提出“三率指标”评价体系1、劳动关系和谐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的稳定决定了社会结构的稳定。劳动关系不和谐,则社会不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和谐的体现与保证。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节点。从社会分层角度看,“三农”问题关系着社会弱势群体的安息、社会中间阶层的安稳、社会高收入群体的安心、社会整体的安定。从社会制度角度看,“三农”问题影响着社会经济和谐、社会政治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并进而影响社会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和谐,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由于社会主义致力于人的解放、幸福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这样的社会不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必然充满和谐。早在1842年,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里,就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直接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曾经称赞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更加彻底地主  相似文献   

6.
郑文宝 《学理论》2008,(9):16-17
和谐,浸透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内涵,是祖先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与哲学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成为了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以“全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只有“全面和谐”才会有“全面小康”,如果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民族不和谐,乃至国际关系、生态环境、宇宙空间的某种不和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都会有不安全感,其“小康”就是不全面的。而“全面和谐”又必须以“全面道德”为基础,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国际道德、生态道德、太空道德的任何缺损,都会形成某种不和谐。因此,小康和谐社会要“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也要“全面建设”。人类文明发展到遨游太空的今天,道德建设体系远远超出了“洁身自好”的范围,必须树立一种将“人道主义”与“天道主义”结合起来的“全道德”观念,从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谐”、“自然和谐”、“太空和谐”的广度去全面确立,从“洁身自好”、“推己及人”扩展到“推及世界”、“推及自然界”、“推及太空”,以“全道德”体系,促进“全和谐”的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应该立足于“树立‘全道德’观念,构建‘全和谐’社会”,涵盖公民的“个人道德建设”、社会的“群体道德建设”、世界的“国际道德建设”、人与自然的“生态道德建设”,以及开发太空的“太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论儒家"普遍和谐"观念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道德法则与生态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为核心的儒家“普遍和谐”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继承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的和谐,其基本标准是看能否形成一种促进社区和谐的运行机制。社区和谐运行机制一旦形成,就能够自动地搜寻、发现影响社区和谐的因素,并发挥调节、矫治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区各部分力量,使社区结构获得平衡,使社区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和谐理想与不宽容现实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理想。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即从乐律的和谐发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自然理性,并把它推进为“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社会理性,由此提出“德行宽容”的主张。然而在古代“尊压卑,固其义”的专制制度下,和谐理想与宽容精神不但未得到落实,反而走向它的反面。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只有汲取古代失败的教训,加强制度机制的建设与社会生态的培育,和谐理想才能转化为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1.
和谐校院与“火红熔炉”、“共同价值”是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火红熔炉”是党校行政学院存在于社会的理由,是党校行政学院社会角色、社会职能的最基本定位;“共同价值”是实现“火红熔炉”的校院社会角色与职能所必须具有的共同价值理念和价值文化;“和谐校院”是在“共同价值”引领下实现“火红熔炉”这个社会角色和职能的持续科学的发展实践。同时,我们也同在党校熔炉中生存、工作和发展,按照共同的价值追求,精诚合作,共创和谐校院。一、构建和谐校院是党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首先,我们要形成对构建和谐校院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求和不求同     
社会和谐、党内和谐、班子和谐,应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心愿和追求。但在追求“和”的过程中,不可过分求“同”,而应当努力做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3.
赵科天 《理论探讨》2007,1(2):100-103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命题,为研究当前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当前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是党的建设,实质是干群利益关系的和谐。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警惕出现干部群体与民争利的局面。干部群体与民争利,既有非法途径,又有合法途径,但主要是后者,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更易激化矛盾,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使干部群体利益在“合法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合理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在解决矛盾中求得统一和谐的过程。当前,我们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在这个关键时期,高度重视协调各类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相对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利益格局出现重大调整,人民内部矛盾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从发展趋势看,呈现出活跃性和动态性。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  相似文献   

15.
用改革和发展打造“和谐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思想,不仅需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更要关注它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意义。“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失衡、混乱、危机、冲突和对抗等相区别,是指社会的内部结构均衡稳定、社会运行安全有序、社会管理(自我调节)有效顺畅、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整体状态。就是说,和谐不和谐,并不在于有无内外部差别、矛盾和冲突,而在于自身能否持续有效地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和对抗。所谓社会和谐,指的主要是这样的社会结构、机制、运行方式及其效果。可见,“和谐社会”并不  相似文献   

16.
对象性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是自然、人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它不仅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要求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这样,通过对象性劳动的中介,两个“和谐”在价值旨趣上就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殊途同归了:都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公共管理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为:增生社会和谐因子的“孵化器”,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生命体增生和谐基因;推进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加速器”,将和谐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到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调节阀”,调控社会发展的节点和关键部位;注入社会活力之源的“给水池”,活化公共管理的供给功能,使其输出功能符合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农民观念结构的分化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型期农民观念结构正在快速分化。农民“传统”观念、平等观念、利益观念、恋土观念的分化和部分农民工的权利意识的增强,批判着不合理的结构和规范,生长着新的文化和价值取向,这一切势必造成转型期社会结构非和谐性,并在相当程度上滋生社会不稳定。因此,分析农民观念结构的分化,以便于我们控制、引导它朝着社会良性运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作为“轴心”的劳动关系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社会体系的状态。劳动关系紧张,则整个社会体系就会出现问题;劳动关系和谐,则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有了前提与基础。和谐劳动关系已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和谐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之谓“和谐”,从社会伦理的意义上讲是指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这种多方面的内在和谐,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性因素上讲,离不开独立自主的人格、平等原则、契约精神等一系列专属于现代社会公民的自觉、自律精神和公民意识;而现代“公民社会”的发育、生成和实践,就客观地孕生并包含了这诸多因素。因此,只有培育公民社会,才能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