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日据时期在台日人作者芹田骑郎以台湾原住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由加利树林里》 ,虽自称是爱台湾的产物 ,其实流露出浓厚的殖民主义意绪。小说描写异域情调和乡愁 ,感觉台湾乃日本本土的延长 ;描写原住民的野蛮、无知、懒惰和肮脏 ,日本人的先进和文明 ,为的是证明日本殖民统治的合理性 ;有关殖民者带来现代文明 ,受惠的殖民地人民感恩戴德的描写 ,其实只是作者的个人想像。将其笔下的原住民形象和原住民作家笔下的自我民族形象相比较 ,孰真孰假 ,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2.
吴宜 《统一论坛》2002,(1):51-54
台湾在日据时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异族的统治;日本更以其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西化)经验,试图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全方位地将台湾人改造成“新日本人”。然而,台湾除了少数原住民以外,几乎全为大陆的移民,他们保持着祖先带来的汉文化传统。面对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关闭书院、打击私塾,并拟以“国语(日语)学校”全面取代传统  相似文献   

3.
李颖  王尊旺 《求索》2011,(12):241-244
清代台湾原住民政策主要包括设立理番同知、实施通事制度、推行教化政策、实行封山禁垦制度等。清代台湾的原住民政策,深刻地影响到原住民的生产领域和精神世界。同时,该政策对促进台湾的民族团结和加速台湾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统一台湾期间,随着台湾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清政府注意力的转移,其治台政策也有一个沿革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清代台湾原住民政策是从属于整个治台政策的,它是清政府治台政治、经济、教化政策在理番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台声》2009,(12):42-55
第六章 原住民与祖国大陆的关系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据考证,在远古时代,台湾地区和大陆本来是连接在一起的大陆板块,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陆地下沉成为海峡,台湾变成了海岛。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的石器、黑陶和殷代西翼式钢镞等大量文物证明,台湾与大陆同属一脉。因而台湾原住民与祖国大陆也就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前言在清代台湾地方史的研究中,人们最关心的课题,是汉族移民所带动的台湾土地的迅速开发,以及作为其基本条件的水利开发状况,同时也注重于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地方习俗和移民的社会组织。当时,汉族移民已经清楚地看到,有着广阔的未开垦土地的台湾各地,生活着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原住民。然而,在考察清代台湾开发问题时,有关原住民与汉族移民之间的关系、清朝的统治政策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清代前期的台湾原住民,较之中后期,在统治上同样是不容轻视的。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人口方面看,康熙、雍正时期的原住民,与汉族移民相比不在少数,而且,汉族移民仅仅生活在有限的地区,原住民则分布在岛内各地。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原住民的统治,只是把台湾当作与中国、日本进行贸易的中转基地,并把它作为远方贸易的商品供应地。与此相反,清朝在降服了以台湾为继续反清根据地的郑  相似文献   

6.
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住民被认定为所谓“日本国民”。随着《清国人入境台湾条例》的颁布实施,传统闽粤移民渡台历史进程遭致中挫。日据后迁徙台湾的闽粤民众被称做“华侨”,成为侨居者。此后,台湾社会历史进入以内生性发展为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以日本矢内原忠雄的殖民地教育论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实态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对殖民地进行文化侵略的实质,特别指出日本殖民教育政策与日本天皇制国体观念的内在联系,并列举大量事实材料说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同化主义教育方针与差别教育的对立.通过殖民地教育的历史证明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的内在关系,以警惕现实中文化霸权主义的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8.
台湾原住民过去被称作“番”,“番”字带着强烈的中原汉人的沙文意识。原住民生生世世在台湾的延续和传承,成就了台湾文化的多元。前不久,就台湾少数民族的保护和发展等话题,台湾原住民发展协会理事长华加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9.
鲁洪柯 《台声》2009,(2):34-36
2008年11月中下旬,应台湾原住民基金会邀请,全国台联“台湾原住民系列丛书编委会”一行在台湾各地进行了参访。除了在台北拜访有关机构外,参访团还分组深入到原住民各民族聚集的地区参访。作为访问团成员之一,笔者有幸第一次踏上美丽宝岛,耳闻目睹到的,自然主要是和台湾的原住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步入殖民地化进程,但各地社会变迁形态却有所不同。以宜兰的例子观察,日本殖民者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殖民地化改造似乎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刻,而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影响则要大得多。台湾全岛各个地方千差万别,在探讨殖民地社会转型时,不可将其视作铁板一块,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尤中 《思想战线》2002,28(1):71-78
明朝时期史籍对台湾的记载有不同的称谓 ,“琉球”指的是今台中以南地区 ;“鸡笼”指的是今台北之基隆市 ;台湾的称谓则出自闽音“台员” ,指的是今台北。这一时期 ,台湾与明中央王朝有着亲密的“封贡”关系。有明一代 ,台湾的历史是一部日本“倭寇”及荷兰、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入侵和大陆与台湾人民反抗侵略的历史。至清顺治十八年 (16 6 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建立政权 ,此后台湾得到更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代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族联姻 ,既与早期移民性别比失衡有关 ,又与少数民族婚俗及汉化程度有关。少数民族与汉人联姻不仅扩大移民生存空间 ,也加快了少数民族融合汉化的步伐 ,最终促进台湾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碑刻文献表明,日据时期台湾开始步入殖民地化的进程,殖民统治不可避免地给台湾社会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日本印记。然而透过分析可以发现,殖民者带来的变化是有限的,台湾庶民社会的深层依然激荡着中华文化的潜流,50年的殖民统治并未使台湾人与在台日本人于精神文化层面达到交融,他们依然是两个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14.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失衡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顽症,同样也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难题。本次研究以台湾地区南北产业经济发展为例,打破以往的“单层面研究”,创新性地引入公共事务管理整合(PAM)架构,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等多种方式,层层抽丝剥茧,展开对台湾南北软环境、硬环境、自然资源(条件面)的差异性研究,进一步探析条件面上的差异对台湾南北部的民众、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在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个体与群体的兼顾联结(本质面)上的影响,以及对台湾南北经济、社会、政治等宏观影响(现象面)。研究发现,台湾南北产业经济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并非表面的政府与政策失灵,而是受民情文化(条件面)、公民认知(本质面)、社会政治(现象面)等深层次、多因素的影响。在两岸交流进入加速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文章最后建设性地提出改善两岸关系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国共合作”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在有不少人希望能够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本文从国民党对“国共合作”的历史记忆、台湾现行的政治体制、国民党的政治转型、民进党以及台湾社会对国民党的看法、共产党的态度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统一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但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目标的国共合作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二二八事件是所谓台湾“悲情”的源头之一,当前流行的所谓日本殖民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论调的建构,也与光复初期有关。这一时期的台湾,民族矛盾、省籍矛盾、阶级矛盾、现代化程度的差异等多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只有把握其主要矛盾,才能对它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当前的一些流行论调加以正确的辨析和批判。日本投降后中日民族矛盾退居次要位置,所谓台湾先进、大陆落后的说法也并无事实根据。这一时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与整个中国一样,是广大民众与官僚统治集团的阶级矛盾。省籍矛盾固然存在,但它更多的是上述阶段矛盾的特殊表现形态。因此,台湾民众所谓“悲情”的指向,应是当时的官僚统治阶级,而非所谓“外省人”、中国大陆、共产党。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来,在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台湾逐渐孕育出与祖国大陆格格不入的政治文化,民众简单朴素的中国认同出现混乱并形成多元化走向,这一过程是渐进的,是在国际环境、两岸关系及岛内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妨害出入边境管理犯罪 ,危害国家正常的出入边境管理秩序 ,属于跨境犯罪。它不但对我国内地造成危害 ,而且也祸及港、澳、台地区 ,甚至给国际社会带来一定后果。此类犯罪产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应从宣传教育、严厉打击、海防控制、严格出入边境检查、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出入边境中介活动、加强内地与港澳台的区际合作等方面着手 ,有效地加以防范和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振兴中华、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必须把实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21世纪对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加紧做好武力解放台湾的一切军事斗争准备;必须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海峡两岸及国际间科技文化交流,积极争取各国人民的理解和道义支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祖国统一中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申报》站在台民和中华民族立场上,同情支持台民抗战,其言论着意于倡扬台民的“忠君保台”精神,为台民的自立及成立民主国辩护,声援台民的抗日保台斗争,并塑造、赞扬了刘永福保台护民的英雄形象,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战略战术建议,有力地反驳了《万国公报》等外报对台民抗战的污蔑和指责。特别是《申报》从台民英勇顽强的斗争中,看到了蕴藏在民众中的巨大潜力,预见此乃民族的希望。换约接受后,清廷上层对台湾问题集体失声,《申报》则成为大陆支持台湾抗日的舆论中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