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托儿”,是指在贿赂案件中那些穿梭于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为其牵线搭桥、介绍贿赂的人。腐败这颗“毒瘤”,在社会多种因素的交互感染下得以滋生、扩散,而“托儿们”的所作所为在其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托儿”众生相在形形色色的贿赂案件中,“托儿”的身份各具不同,有地痞流氓、商界大佬,也有娇色美女,他们大多心计多端、阴险狡诈。抓“小辫子”的“老太”论起“托儿”在社会上造成的恶劣影晌,臭名昭著的瑞安“地下组织部长”陈仕松十分具有代表性。因有过“跳大仙”经历而被称为“老太”的陈仕松,虽说目不识丁,充其…  相似文献   

2.
夏昕 《新湘评论》2004,(5):36-38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腐败掮客”这个词是不存在的.然而在现实中,“腐败掮客”已从一个新词语蔓延成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无论我们将这群活跃在腐败中的“中间人”称做“腐败掮客”,还是叫做“腐败托儿”,抑或“官场媒婆”、“腐败二传手”什么的,他们存在的事实是不争的,而其危害更  相似文献   

3.
布丁 《当代党员》2013,(1):70-70
有一种人,奔走在受贿者与行贿者之间,为两者见不得人的勾当牵线搭桥。他们有一个形象的称呼:“权力托儿。”近年来,因为“权力托儿”而东窗事发的官员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这些“权力托儿”成为官员腐败的催化剂,社会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3,(2):53-53
对于许多人来说,“权力托儿”并不陌生。从各种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想升官的会遇到“帽子托”,跑项目要资金有“审批托”,招商引资有“引资托”,升学有“招生托”,打官司有“诉讼托”……一言以蔽之,凡是有权力可以寻租的地方,就有这些“托儿”的身影。“权力托儿”的存在,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比如,“熟人社会”长期存在的“不重规矩重人脉”的风气,“人治色彩”给掮客们留下的可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5.
安然 《廉政瞭望》2004,(8):24-26
当“罗子光被抓”的消息在娄底官场悄然传开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敢相信这是真的;而当这个消息慢慢传播于娄底坊间的时候,也很少有人认为罗子光真的有腐败问题。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民间,不少人认为,罗不过是一个“官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6.
茆永茂 《党风建设》2002,(12):18-19
腐败“托儿”是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权力寻租行为的“中间人”,他们穿梭于腐败交易的双方之间,为其牵线搭桥,帮其完成肮脏交易。虽然腐败的根子在贪官污吏自身,少数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是其自身贪婪所致,但是,腐败“托儿”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中确实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造我们的“官场”宋武写下这个题目后,心里又有些顾忌。可能有人要问,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官场”?能不能叫“官场”?查了查辞源之类的工具书,“官”是由来已久的。但叫法不一。古代时,人们习惯于把各种掌权的人,当然是由皇室或政府任命的人,统称为“官...  相似文献   

8.
申子 《党课》2010,(24):72-73
官场、官道历来是世人谈论的热门话题,在一个“官本位”和“权力拜物教”盛行的社会里,各种官场上的歪经歪道,更是泛滥于《权术》《官场》等无数典籍里,充斥于觥筹交错的酒桌上,淹没于窃窃私语的神秘中。于是乎,为官之道越说越神乎,官场之水越涉越玄乎,为官之经越念越邪乎!  相似文献   

9.
话说托儿     
话说托儿南石托儿,成了北京一些闹市的一种“景观”。不喜逛市场的我,也曾经与托儿发生过一次小小的遭遇战。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我陪从边疆来京的妹妹妹夫去香山游玩。在香山前面的一条街上,突然一个妇女拦住去路,耳边响起诚恳的声音:大哥,请你帮个忙,我要给老伴买...  相似文献   

10.
官场潜规则是政治运行的顽痼疾:是官员堕落的催化剂;是官场腐败的保护网。官场潜规则的存在和盛行已经严重侵蚀了党的执政能力,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必须根除官场潜规则。作者在分析官场潜规则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根除官场潜规则的对策。“破网”、“亮权”、“治软”、“建制”的建议对根除官场潜规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齐世明 《前线》2014,(7):115-115
目睹官场诸多腐败现象,具家国情怀如侪辈者,肝火焉能不旺?连日溽热,胸中更热。忽一日,笔者翻阅清末名著《官场现形记》。正在沉思之际,只闻一阵风声,竟然是《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先生翩然而至!遂有下列相隔107年的“超时空对话”——齐:官场的腐败,是不是跟权力没有“笼子”制约,抑或有“笼子”但钥匙在自己手上有关?李:可作如是观,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腐败是官德最大的负面。不施之真正民主、法治的“阳光”,这腐败的官德终不可除也。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张大妈近日接受东四环几个待销楼盘售楼中心“邀约”,组织一批老年人“现场签约(购房合同)”,售楼中心每天管吃喝,还每天给每个人支付50元报酬。在楼市交易冷清的当下,组织“房托儿”制造“小阳春”假象,成了一些开发商促销的重要手段。前一阵媒体纷纷报道的“温州炒房团”、“煤老板购房团”一开始热热闹闹,后来西洋镜被拆穿,原来还是“托儿”。  相似文献   

13.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有实权的官员,千万不要以为权力带给你的都是鸿运,官场上还有许多很棘手的问题和你根本想不到的温柔陷阱在等着你。比如说,我向你行贿求你办事,你觉得怎样做才对?你会在教育我一番之后,高声说:“别来这一套,拿回去!”好,下面就是拒贿带来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刘国兴 《唯实》2008,(8):192-192
中国官员的“唯上”意识,由来已久,既是封建官场陋习,也是现今官场通病。为官者只知看上级脸色行事,惟上级马首是瞻,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和出格。当然,客观公正地说,我们不能过分责难他们,是制度使然。因为他们头上的“乌纱”捏在上级手里,上级可以“赐予”,也可以“收回”。若上级素质低下,玩弄权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相似文献   

15.
要重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改造我们的官场”点滴谈吴书斌,梁小玲《党风与廉政》开了一个“改造我们的官场”的选题,觉得很有新意。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吧,正好借这个机会,谈谈我们个人的一点想法,与大家共勉。要改造我们的“官场”,首先要弄清我们的“官场”到底...  相似文献   

16.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4,(17):13-13
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我密集地见了十多名官员,外省为主。这些官员均是“80后”,年纪最小者也有3l岁了,他们均是在大学毕业后就通过公考进入官场,算得上是当初标准的“三门干部”。经过十年左右的官场生涯,他们基本上有几个其同点:  相似文献   

17.
江海 《廉政瞭望》2003,(6):21-22
行贿受贿之间是一种私下交易,既然是交易,就有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之分。有了间接交易,一种活跃在腐败领域里新的职业——“贿托”便应运而生。诸如家属亲朋、秘书司机、情妇二奶、同学战友等都可在行贿受贿间充当“托儿”的角色,他们奔走于行贿受贿间,想方设法为行贿者牵扯线搭桥,促使一桩桩罪恶的交易得以完成,这便是“贿托”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高艳柱 《党课》2007,(9):70-72
“官际关系”是指官场上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包括上下级官员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官员之间的关系。官场上的“官际关系”健康与否,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影响很大。一旦“官际关系”出了问题就会为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提供适合的土壤。因此,在大力推进反腐倡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官际关系”,对不健康的官场关系必须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9.
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察机制──也谈“改造我们的官场”铁虎"官场",用贵刊编辑秦雪的话来说"就是政界"。它是一个政治范畴,是一个可以对社会产生非常强的群体效应的"阶层"。"官场"产生什么样的群体效应,与"官场"的细胞──"官员"的个体素质有直接关系。清官...  相似文献   

20.
曾晖 《廉政瞭望》2014,(19):36-37
地方政府惮于“丑闻”的负面效应而捂盖子,只能让“丑闻”更丑,让民间对官场的猜测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