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翻开报刊杂志,常常可以看到这类报导:某某君拒吃请多少次,拒贿赂多少元,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多少元。因此,有的便作为“典型材料”逐级上报;有的受到表彰奖励;有的则受到提拔重用;有的则“廉政”之名传扬遐迩……我们暂且不对这类“先进事迹”综核名实,单就拒贿而言乃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任何一级的国家公务员无论以何种方式收受贿赂,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这个意义上讲,拒贿乃是每个国家公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内之责,有何奖励、表彰可言?时下有些人所谓的“廉”是存有私心的,他们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廉”…  相似文献   

2.
来到上海电影译制厂,我们得知法国彩色故事片《女侦探》的配音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接待我们的年轻人叫杨成纯,既是导演,也是出色的配音演员。听他说话声音好熟,原来他就是日本电影《追捕》中矢树警长的“代言人”。杨成纯在介绍影片《女侦探》的故事梗概之后,就领着我们进了录音棚。录音棚像是一个小电影院,有舞台,有银幕,只是没有一排排的观众座位。四壁装饰着灰白色的铅网,里面衬有吸声很强  相似文献   

3.
(一)1917年4月,祁文山出生在天津.15岁父母双亡,祁文山投奔在河南焦作当铁路工人的三哥,被三哥送到焦作扶轮学校读书.祁文山喜欢写日记,日记里流露出对国民党的痛恨,因此得到李导民和杨洗压两位教师的垂爱,他们都是地下党员.在杨洗压老师的介绍下,祁文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相似文献   

4.
朱大操 《侨园》2009,(2):43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令人深思:只有潮水退去,才知谁没穿裤衩.品味着这句话,不能不让人想到"皇帝的新衣".……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一则新闻报道令我吃惊不少,骨鲠之语。不吐不快。报道大的意是: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469处差错(包括明显的“硬伤”和尚有争议的问题);主管部门认为这些差错在规定的比例之内;其原因是编审体制问题(据2000年10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笔者吃惊之一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差错竟有如此之多,不是三处五处或十处八处,也不是几十处,而是几百处。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这并不是学生可以看后扔掉的“小人书”,也不是可看可不看的“街头小报”,而是非看不可、非记住不可并要接受考核的中学课本。呜呼!这究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科书呢,还是误人子弟、谬种流传的“教唆书”呢?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吃惊之二是:主管部门认为这些差错在规定的比例之内,言下之意是不必大惊小怪。笔者不以为然,这种草率的态度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更令人感到忧患的是,在当今社会上,类似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比如,你批评他产品合格率只有百分之七十多,他会说“别人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领导干部,平时经常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基层了解情况,这本来是一件难能可贵、深受人们赞赏的事情,可一些在该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员,却对自己的上级表现出了不满的情绪,说什么“我们这些最基本的群众都没有联系好,倒一个劲地往下跑,这不是真正联系群众,而是在做表面文章”。原来,这位领导干部平时对“眼皮底下”的群众不怎么关心,结果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相似文献   

7.
发展经济,目的是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其中也包括美的需要。然而,遗憾的是发展经济忽略美的现象时有发生。小造纸、小化工发展起来,,江河湖泊却成了染缸;城市高层建筑增加了,与周围的和谐美感却被破坏了;快餐业多了,“白色污染”也日益加剧;旅游景点风光如画,而景区的垃圾、蚊蝇却令人生畏。人们不禁要问,一边加速发展,一边破坏美感,这是我们的初衷吗?缘何一些地方发展经济总在大煞风景呢?一是认识模糊,以为群众刚过“温饱线”,尚无条件谈美,二是急功近利,一切为了眼前捞几个钱,重经济效益却置生态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8.
我虽然没有做过专职政工干部,但曾经做过一个小单位的头头,也可能是那时分工不十分明确,反正觉得思想政治工作是自己的本职之一。有时是坐而论道,就一个什么问题讲一番道理;有时是个别交谈,专解某个同志思想上的什  相似文献   

9.
别忘了这个正『字』,身要正.工作作风不实,原则空气不浓,吃拿卡要盛行,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而且在一些地方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客观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自身形象不正以至上行下效形成风气有的领导干部见酒把不住口见色挪不动步见钱收不住手见权心里发痒酒色财权样样贪这样的领导干部自身不正又如何能正『人』呢所以领导干部要树好形象就必须身『正』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正『身』也是一种科学的领导方法正字笔画简单内涵丰富正『的』一笔笔横和竖垒起的是选民的信任和希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正…  相似文献   

10.
赵秀娟 《侨园》2022,(8):48-49
<正>当今,在中国的地质界,张远飞被人称为“无名英雄”。他几十年如一日,在中国地质领域兢兢业业,硕果累累。为了某项地质调查,他甚至徒步数万公里,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东疆西域。初出茅庐获奖颇丰198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遥感地质专业的张远飞,20岁刚出头,风华正茂,被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研究院直接调走(现为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相似文献   

1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