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社会形态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在建立初期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突出,这种客观现实带来的是历发展进程中各种异时态的公正问题渗透在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中,且相互影响。社会主义制度承载的公正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张力、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殊国情的结合、政府与市场的耦合,从本源到现实再到实践逻辑上层层递进,是中国当前复杂公正问题图谱中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是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因其实践生成模式及价值定位准确、评价标准多元、实现手段多样,开创了不同于以往社会公正的历史和理论空间,对于继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正确理解中国当下现实的公正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实践,推动世界范围公正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正与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不同向度的价值取向。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属性,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兴衰成败的根本准则。以人为本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公正的社会才能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社会公正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历史主体地位,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二者相互规定、相互制约,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公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在目前比较具有紧迫性的任务,是要令人信服地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看待和理解社会公正问题,执政党和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努力方向)?可以做些什么(现实可能)?这种关于公正的研究,应该关注迄今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经验,关注我们自己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教训,既遵循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顾及现实发展阶段的条件,由此来辩证说明社会公正的应然性和实然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正原则,在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追寻社会公正的发展过程,力求准确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公平思想,提出树立正确的社会公正观念;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正的实现状况,论述了社会公正的作用;通过剖析社会公正问题在我国社会凸显的严峻挑战,提出了促进社会公正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徐琛  吕梁山 《求实》2007,1(11):19-22
社会公正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始终坚信和坚持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人民社会公正追求的唯一正确途径,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正道路。他实事求是地承认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不公问题和倾向并预见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追求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社会自治领域日益扩大,现代意义的中国公民社会正悄然兴起。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的公民社会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公民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趋势是走向和谐——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面旗帜提出来,不仅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确立了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统一。它不仅回应思想理论界的各种思潮,澄清了是非问题。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同时,为解决现实最突出的民生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梳理国内外关于转型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研究,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作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明确回答了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即科学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双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这一论断发展了唯物史观,把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结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性质和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丰富和发展。社会和谐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因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状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公平要求其社会成员普遍具有公平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公平感,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社会公平心理。社会公平心理在社会道德中得到体现,反过来,社会道德也可以引导社会公平心理。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提炼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而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提炼必须遵循阶级性和普世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深刻性和通俗性这三个方面相统一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由"公正"、"友爱"、"发展"、"和谐"这四个基本理念组成.在这一理性集合体中,"公正"是价值基石,"友爱"是必然要求,"发展"是永恒主题,"和谐"是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中国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除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外,关键还在于它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是这些中国特色,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鲜活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孙玉杰 《学习论坛》2008,(12):11-1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国的社会和谐开拓了新途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和谐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6.
徐琛 《实事求是》2007,195(2):18-21
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在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充分考察、对比、认识资本主义不公正丑恶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理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对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进行了长期的有益的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丰富的宝贵的实践经验。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追求社会公正的价值活动过程.社会公正价值是社会主义思潮、制度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中国人民选择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精神动因.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正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社会公正的科学内涵;把握实现社会公正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坚持社会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意义以及当前我国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伟大地反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证.这一新概念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制度层面上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角,而且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