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的成功作品,以往的解读偏离了其真实意涵。张爱玲通过对来自宗法乡村的上海娘姨丁阿小的琐事、感受、体验、品性及其与主人、丈夫、儿子、同伴关系的细致叙写,消解殖民话语、宗法伦理的权威,也展示在沉重的现代都市生活压力下女性生存的卑微与琐屑,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明媛 《前沿》2013,(16):158-159
《帝国》一书尝试通过19世纪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的帝国话语政治,重塑近代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即从近代中西冲突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但这种新的话语政治研究视角始终没有摆脱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有话语的地方就有权力。话语权是国家实力的表现,包含着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背后则是物质利益和力量的竞争。面对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认同、解释权垄断和新闻压制等运作形式推行的话语霸权,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力,使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新型课堂教学话语权力应由教师独享变为师生分享。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还学生以言说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由大变强是这一变局下的新因素。国际格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巨大变化要求中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重新阐释自身及与世界的关系,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西方自由主义话语经受危机、反全球化趋势明显的情势下,如何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反击西方主导知识话语中蕴含的偏见傲慢,改变国际话语体系格局,是当前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急需把握一定的策略,补齐短板,重点加强话语设置能力、提高话语叙事能力、增强话语加工能力、提升话语推广能力、提高对全球话语和多元话语的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英帝国环境史研究推动了英帝国史和环境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把宗主国与殖民地相结合、把殖民者与土著相结合,更重视殖民地和土著的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即重视地方性知识和整体研究.英帝国环境史研究受到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不但注重对环境文化的解读,还重视环境文化形成和交流背后的不同层次的权力交锋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文化持续变异.从而改变了帝国史研究的方向,为重新认识殖民主义的遗产提供了新思路.在具体研究中,英国环境史采用了比较研究、科学史研究中的“外史”方法、话语-权力分析法等跨学科研究法,形成了把历时性和共时性结合的综合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7.
西方各国纷纷布局数字时代的产业重组、技术标准设定和法律法规的兼容,特别是美国与欧盟试图通过成立具有跨大西洋性质的贸易与技术委员会来抢先设定国际数字规则,进而以共同价值观来排挤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参与和数字秩序构建。鉴于此,中国应立足自主创新,完善产业布局、强化供应链安全;构建合作网络,形成产业联盟、扩散中国技术标准;推进贸易对话,参与规则制定、反对西方价值观输出,分化西方技术孤立,警惕美国与欧盟利用新的贸易和技术规则建立数字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8.
全球伦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以继承传统的共通价值为基础,并在全球交往实践活动中探索和延伸。西方强势国家凭借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优势,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全球交往实践活动中垄断了全球伦理的话语权,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普遍处于失语的困境。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回应日益高涨的全球伦理呼声,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应对全球问题与危机时所应有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提升在全球伦理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理论视野中东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殖民理论揭露出从殖民时期到全球化时代西方对东方的隐蔽的文化霸权,东方民族的文化在西方的知识生产和文化渗透下,被扭曲被贬低,被掩盖被抹杀。东方民族也有对西方的文化抵抗,但力量是非常微小的,东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在后殖民理论视野中是悲观和无奈的。在东方民族面对全球化时代新的一轮西方文化冲击时,东方民族应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祖国宝岛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台湾除了加强经济上的殖民掠夺之外,还大力推行殖民文化,始终把殖民文化当作霸占台湾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世界话语为背景,运用当代话语理论阐述了苗族文化研究的三个主要观点:苗族文化是世界第三种经济文化类型;苗族文化是由一个文化母体演绎而成的复杂文化系统;苗族文化超越许多世代具有极大的历史穿透力。文章并根据这些观点分析了苗族文化的若干事象。  相似文献   

12.
1949年至今,我国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然也还存在很多发展中的问题。无论成就还是问题,都是我国农村政策的直接或间接结果。学术界对于我国1949年以来的农村政策进行了很多分析,但尚未有从政策话语视角进行的分析。本文对1949年以来的四项主要农村政策(土地改革、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农村建设)从话语视角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农村政策话语变迁的特性及其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发现我国1949年以来的农村政策话语表现出革命性话语—建设性话语、指令性话语—指导性话语、国家利益话语—农民利益话语等变迁特性。  相似文献   

13.
话语是观念权力与物质权力之间的媒介工具,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做好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其中关键。在提升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过程中,需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内在支点,以多模态的话语表达,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链接各政治话语主体实现对国际话语霸权的突破,探索政治话语文本的社会共写来力避官方话语独白,从而形成有效的协同传播机制。此外,还要成为中国政治话语构建与流通的主导者,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政治话语精准译介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汲取和运用话语理论的基础上,对于法治话语及其体系化的发生发展进行本体论证、实证考察,尚属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化学研究中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就其作为一个法学范畴而言,尚且缺乏必要的严格界定和系统的现实剖析,因此,当前紧迫的研究任务首先就是努力提出相对准确的法治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外延类型,并针对我国法治话语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和所处的困境进行归纳,明晰法治话语生成的路径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作用,提出法治话语体系健康发展的应有举措,促使法治文化得以有效传播,并由此推动法治理念大众化、话语实践的法治化,摆脱长期以来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党政公务人员的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有待提高的困境,营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使之在社会和谐和宪政法治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女性批评学是英美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理念,对于确立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构建英美女性文学史和塑造女性主体身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女性批评学的理论内涵和述评国内外对该理论的批评研究,试图在当代语境下对女性批评学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陈曙光 《乡音》2014,(7):31-32
在如何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这个问题上,目前有以下三种主张值得引起重视。第一,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体系,它自创立以来始终参与了世界的理性塑造,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即是当代中国的话语,建构中国话语即是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标新立异,为什么不可以"照着说"——这是回到原典的"教条路向"。第二,中国传统学术话语绵延数千年,  相似文献   

17.
赵稀方、严绍璗、张博三位先生对汉学主义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为我们探讨汉学主义理论的深意提供了契机.提出汉学主义的理论着眼点并不完全是促进汉学研究和国学研究,甚至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国内的人文社科研究,而是旨在认清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以精神殖民为基础的文化无意识以及学界以智性殖民为核心的学术无意识,克服把西方学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奉为普世真理的倾向,最终目的是鼓励恰当地看待西方他者的智慧和局限,客观地评估本土文化和学术的价值与不足,促进中国学术思想的解放,焕发中国学术的创造力和原创性,成为葛兆光先生呼唤的“涵盖了中国、亚洲和西方的顶级世界理论”的助产士.  相似文献   

18.
问责是以归因为基础,以课责为关键的反映问责人与责任人控权关系的机制。在学理上,官员问责存在职责交叉难题、责任归因难题、多种惩罚逻辑的课责难题,本质上是复杂治理形势与民主政治要求之间张力的产物,是全球公共行政现象。但西方学界对中国官员问责制存在两种话语霸权:一种社会中心主义问责观聚焦于选举政治上,关注于选民在问责上的主体地位,忽视国家自身的归因需求和课责能力,称中国没有问责制;一种中国威权主义问责观聚焦于课责机制上,认为中国威权国家政体“无需”和“无力”课责,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攻击。面对西方的问责话语霸权,国内问责研究需批判意识形态攻击,并摆脱理论贫困,从实践中挖掘中国官员问责特殊性,从理论上提升中国官员问责解释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周良发  赵悦 《前沿》2023,(5):5-13
新时代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话语亲和力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质增效的重要环节。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话语亲和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话语主体引领力、内容阐释力、风格吸引力、场景感染力和评价助推力。鉴于当前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话语主体能力有待提升、资源质量有待提高、语言表达有待融通、场景供给有待重视、评价机制有待规范等问题,要从培养话语主体素养、重视话语资源整合、创新话语表达风格、创设话语传播场景、构建话语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话语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