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120只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组和未感染球虫对照组,应用间接ELISA及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相关免疫指标进行了检测,以研究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雏鸡消化道局部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雏鸡后7~21d,其肠液、胆汁中的IgA、IgM、IgG含量和盲肠扁桃体中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雏鸡。表明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雏鸡后,在一定时间内其消化道局部的体液免疫功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SPF雏鸡后,对其胸腺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以及Cyclin D1的影响,将66只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REV感染组和对照组,使用Cell counting Kit-8、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雏鸡胸腺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Cyclin D1 mRNA和蛋白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发现,REV感染SPF雏鸡后,其胸腺细胞的增殖能力于第14、21、28天明显低于对照雏鸡;G0/G1期细胞数于第14天较对照雏鸡明显(P0.05)升高,S、G2/M期细胞数量减少,第28天时相反;Cyclin D1 mRNA表达于第14天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雏鸡,第35天时极显著高于(P0.01)对照雏鸡;Cyclin D1蛋白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雏鸡。结果表明,感染REV后,雏鸡免疫机能下降可能与胸腺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周期素D1 mRNA转录及蛋白质水平的异常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1×104个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孢子化卵囊感染10日龄AA肉鸡,于感染后第24、48及72小时分离鸡盲肠上皮间淋巴细胞(IELs)。提取鸡盲肠IELs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L-17的表达动态;然后用FITC标记的抗鸡CD4单抗和PE标记的抗小鼠IL-17单抗作为抗体对盲肠IELs进行荧光抗体染色,再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了表达IL-17的CD4+盲肠IELs在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后的动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鸡在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后能够显著上调IL-17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在球虫感染后表达IL-17的CD4+细胞数量显著上升。这些结果表明,IL-17参与了宿主抵抗球虫感染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对12日龄雏鸡初次感染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maxima)后,盲肠扁桃体中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肠上皮间淋巴细胞(IEL)在球虫内生性发育末期明显增多;再次感染后IEL迅速增多。表明肠道淋巴组织的局部细胞免疫机制可能在机体抗球虫免疫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立地克珠利抗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鸡动物模型,收集获得柔嫩艾美耳球虫第2代裂殖子,采用PCR扩增柔嫩艾美耳球虫第2代裂殖子SAG4基因不含N端信号肽的编码序列,构建p ET-28a-SAG4表达质粒,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镍亲和层析柱法纯化蛋白,通过免疫BALB/c小鼠制备SAG4抗血清。用Real-time PCR检测SAG4 m RNA的表达,用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AG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 ET-28a-SAG4表达的重组蛋白为可溶性蛋白,地克珠利显著降低了柔嫩艾美耳球虫第2代裂殖子SAG4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这提示SAG4基因可能与地克珠利抗球虫作用相关,这将为地克珠利抗球虫作用机理的阐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将柔嫩艾美球虫DNA疫苗pcDNA4.0(c)-pEtK2-IL-2以50μg分别对14日龄和21日龄雏鸡进行胸部肌肉注射免疫,28日龄对各未免疫组与免疫组鸡分别口服接种柔嫩艾美球虫、巨型艾美球虫、堆形艾美球虫和毒害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36日龄剖杀,分析比较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柔嫩艾美球虫攻毒免疫试验组与柔嫩艾美球虫攻毒未免疫对照组比较,增重、盲肠病变记分、OPG值差异显著(P<0.05),免疫保护效果明显,抗球虫指数(ACI)达186.50;而巨型艾美球虫、堆形艾美球虫和毒害艾美球虫攻毒免疫试验组的ACI分别为147.85、142.71和153.82,增重、盲肠病变记分、OPG值和ACI与相应的攻毒未免疫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免疫保护效果不明显.表明,该DNA疫苗对柔嫩艾美球虫的攻击具有完全免疫保护作用,而对巨型艾美球虫、堆形艾美球虫、毒害艾美球虫的攻击具有部分交叉保护力.  相似文献   

7.
将无球虫雏鸡随机分为2组,在7日龄和14日龄分别经口接种鸡球虫早熟株三价苗3000个/只卵囊和5000个/只卵囊,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球虫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首免后的第3、5和7 d用间接ELISA检测OD值为0.331、0.342和0.418,上升缓慢;二免后抗体水平稍有下降(OD值0.383),随后迅速上升(OD值0.472),于二免后第12 d达最高峰(OD值0.855).对照组抗体水平稳中有降,OD值从免疫前0.290下降至0.224.免疫组和对照组比较,首免后第7 d两组的OD值差异显著(P<0.05),二免后两组的OD值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分别给7日龄和14日龄雏鸡免疫柔嫩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并同时肌肉注射5 000 U重组鸡γ干扰素(rChIFN-γ),21日龄再以5×104个同源柔嫩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攻虫.分别取试验鸡各肠段制作组织切片,经HE和PAS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发现21日龄时,rChIFN-γ加强免疫组鸡肠道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9.8)和杯状细胞(GCs,26.2)数量显著高于免疫对照组(8.2、24.9);28日龄时,加强免疫组的IELs和GCs数量进一步增多(13.5、34.1)并显著高于免疫对照组(11.8、26.9).用改良甲苯胺蓝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发现,rhIFN-γ可增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黏膜上皮肥大细胞(MCs)数量.结果提示,rChIFN-γ可有效刺激试验鸡肠道黏膜IELs、GCs和MCs的分化与增殖,具有增强肠道黏膜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感染对雏鸡胸腺、脾和法氏囊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c-Myc表达、核质比值的影响,并阐述其相互关系。以1日龄SPF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结合病理学检测方法,通过对上述免疫器官c-Myc基因m RNA及其蛋白含量、c-Myc阳性细胞数、细胞凋亡率及核质比值的检测,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REV感染SPF雏鸡后第1、7、14、21、28和42天上述被检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REV感染雏鸡后,无论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还是外周免疫器官(脾),其c-Myc基因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及阳性细胞数量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雏鸡,其中21~28 d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率在病毒感染后14~28 d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雏鸡;免疫器官细胞核质比值不同程度的小于对照雏鸡,特别是病毒感染后21~28 d差异显著(P0.05),以法氏囊细胞凋亡和核质比变化尤为明显;细胞凋亡率和核质比值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812,P0.01)。表明REV感染所致免疫器官细胞凋亡与c-Myc基因过表达密切相关,核质比值减小程度可间接反映细胞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10.
根据鸡新城疫Ⅰ系疫苗(ND Ⅰ)免疫剂量将2周龄健康雏鸡200只随机分成4组,检测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动态变化.结果免疫接种后ACTH从第1 d开始上升,第5 d达到高峰,此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第7 d开始下降,第21 d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乳酸菌等益生菌在雏鸡抗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以150只1日龄肉雏鸡为试验动物,以2×10~8CFU/200 L鼠李糖乳杆菌、乳酸片球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制剂饲喂雏鸡,并设红、白对照组。于攻虫前后检测细胞因子IFN-γ和IL-2、IgG和SIgA水平,雏鸡血液中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和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并对攻虫期间增重情况、卵囊排出数量和盲肠病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制剂显著提高了IFN-γ、IL-2、IgG、SIgA水平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从而增强了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P0.05)。此外,该制剂可以显著减轻球虫感染对雏鸡增重的影响,降低卵囊排出量和盲肠病理损伤(P0.05),ACI值达到中等抗球虫效果,有望成为鸡球虫病新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2.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堆形艾美球虫SH株子孢子中扩增3-1E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3-1E.质粒纯化后体外转染293T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1E蛋白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将构建的重组质粒以及空载体质粒分别于14、21日龄分2次经腿部肌肉注射免疫SPF雏鸡,28日龄除非免疫非感染对照组外各组攻击性感染5×104个堆形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观察真核表达质粒对球虫感染鸡的免疫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免疫保护机理.结果显示,与载体对照组相比,质粒pcDNA3.1(+)-3-1E 2次免疫后可显著提高脾CD8 T淋巴细胞亚型数量,并具有一定的抗球虫免疫保护作用,可显著减少每克粪便的卵囊排出量,降低十二指肠病变记分,减少增重下降等.  相似文献   

13.
对1日龄SPF雏鸡人工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后,胸腺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诱生活性于14~49 d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脾T淋巴细胞IL-2诱生活性于14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后21~49 d极显著降低(P<0.01);脾淋巴细胞干扰素(IFN)的诱生活性于感染后7~49 d极显著降低(P<0.01).提示SPF雏鸡受REV感染后机体免疫器官的分子免疫调节机能明显降低或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14.
对33日龄健康罗曼公鸡口服接种1.5×105个柔嫩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分别于感染0、2、4、6和8 d扑杀,检测其血清、心、肝、脾、肺和肾组织NO含量.结果表明,试验鸡血清NO水平在感染第4 d显著低于对照鸡(P<0.05),至感染第8 d显著高于对照鸡(P<0.05);心、肺NO水平与对照鸡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肝NO水平在感染第6 d极显著高于对照鸡(P<0.01),其他时间与对照鸡无显著差异(P>0.05);脾NO)水平在感染第2 d和第8 d均显著低于对照鸡(P<0.05);肾NO水平在感染第2 d极显著高于对照鸡(P<0.01),自第4 d到试验结束与对照鸡相比差异不显著.提示在鸡柔嫩艾美球虫感染过程中NO)可能通过介导机体免疫而参与抗病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GenBank上鸡β-actin、TNF-α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β-actin和TNF-α基因,采用β-actin为内参的半定量方法检测TNF-αmRNA在鸡柔嫩艾美球虫免疫前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以探讨TNF-α基因的表达动态与柔嫩艾美球虫免疫的关系.结果显示,TNF-α基因在两次免疫期间的表达量整体上呈现双峰模式,首免后第9 d达到一个高峰,二免后第7d达到另一个高峰.结果表明,TNF-α在抗球虫感染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调查西藏部分地区牦牛球虫感染情况和流行现状,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从西藏林芝、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内放牧牦牛群随机采集的239份新鲜粪便样品进行球虫检测。结果显示:3个地区牦牛的艾美耳球虫总感染率为43.93%(105/239),共检测出11种艾美耳球虫,分别为邱氏艾美耳球虫25.94%(62/239)、椭圆艾美耳球虫15.48%(37/239)、柱状艾美耳球虫11.30%(27/239)、阿拉巴艾美耳球虫10.88%(26/239)、亚球形艾美耳球虫7.95%(19/239)、牛艾美耳球虫7.53%(18/239)、加拿大艾美耳球虫5.86%(14/239)、皮利他艾美耳球虫5.44%(13/239)、奥博艾美耳球虫3.35%(8/239)、拨克郎艾美耳球虫1.26%(3/239)和巴西艾美耳球虫1.26%(3/239),其中邱氏艾美耳球虫和椭圆艾美耳球虫为优势虫种。此外,牦牛球虫单感染率为18.41%(44/239),混合感染率为25.52%(61/239),其中以2种球虫的混合感染率最高,感染率为11.30%,混合感染3、4、5、6和7种球虫的感染率分别为9.21%、0、3.35%、0.84%和0.84%。调查结果表明:西藏部分地区牦牛球虫病流行较为严重,应加强本病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7.
柔嫩艾美球虫杨凌株表面抗原SAG10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柔嫩艾美球虫第二代裂殖子总RNA中扩增EtSAG10基因,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E.coli)DH5α,筛选阳性克隆,扩增不含N端信号肽的编码序列,分别插入表达载体pET-32a( )和pMAL-c2X,转化至E.coliRosetta,以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pET-32a( )-EtSAG10在E.coliRosetta中的表达产物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3%,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47 ku,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而pMAL-c2X-EtSAG10在E.coliRosetta中表达的重组蛋白为可溶性,表达产物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5%,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9 ku。以表达的可溶性EtSAG10重组蛋白100μg/只肌肉注射免疫雏鸡,攻虫后以盲肠病变计分、盲肠卵囊数(OPG)、相对增重率和抗球虫指数(ACI)评价,免疫组相对盲肠卵囊产量为47.7%,抗球虫指数由86.79提高至152.13。提示,重组表达的EtSAG10可诱导雏鸡产生一定的抗球虫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8.
建立地克珠利抗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感染鸡动物模型,收集获得E. tenella第2代裂殖子,通过PCR扩增E. tenella第2代裂殖子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5(serine/threonine protein phosphatase type 5,Et PP5)基因编码序列,构建pET-28a-Et PP5表达质粒,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镍亲和层析柱法纯化表达蛋白并免疫BABL/c小鼠制备Et PP5抗血清。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第2代裂殖子Et PP5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30℃时,用1 mmol/L的IPTG诱导pET-28a-Et PP5表达的融合蛋白大多以包涵体形式存在。Et PP5主要分布在E. tenella第2代裂殖子的细胞质中,细胞核也有少量分布。经地克珠利处理后,E. tenella第2代裂殖子Et PP5蛋白表达降低了47.65%(P0.01)。提示,地克珠利可能通过作用Et PP5发挥抗球虫作用,这为地克珠利抗球虫作用机理的阐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感染旋毛虫小鼠的心肌CPT1 mRNA表达量及血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旋毛虫感染对宿主脂代谢及心肌损伤的影响,分别取感染前、后不同时期小鼠心肌组织和血清,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心肌中肉毒碱脂酰转移酶1(CPT1)mRNA的表达量,并对血脂各成分浓度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感染后第14~24天,CPT1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加明显(P<0.05);由感染前的0.37逐渐增加至0.93(感染后第19天),然后又逐渐下降至0.46(感染后第52天)。表明小鼠心肌CPT1的活性升高,因而心肌细胞不会因滞留过量的游离脂肪酸而造成心肌损伤。血脂中甘油三酯(TG)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的0.43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的2.14mmol/L,胆固醇(TC)的浓度下降,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先下降后上升;在感染后第19天,TG上升明显(P<0.05),而HDL、TC下降也比较显著(P<0.05)。可见感染后小鼠脂代谢出现紊乱,可能是导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鹅多斑艾美球虫生活史及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10只10日龄雏鹅分别经口接种2.0×105~6.5×105个多斑艾美球虫(Eimeria stig-mosa)孢子化卵囊,在接种后48~180 h分期剖杀,对多斑艾美球虫的生活史和致病性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在内生性发育过程中,多斑艾美球虫可能仅有1个世代的裂殖生殖阶段,每个裂殖体含3~5个裂殖子。在感染后第108 h左右,多斑艾美球虫完成裂殖生殖并进入配子生殖阶段。所有内生殖阶段均在肠上皮细胞核内发育。潜隐期为4.5 d,显露期为4 d。25℃下卵囊孢子化时间为36~48 h。多斑艾美球虫主要寄生于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绒毛中部到顶部的上皮细胞中,引起轻微病变。感染鹅仅出现轻度拉稀,未发生死亡。结果表明,多斑艾美球虫对家鹅致病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