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5.5%的被调查者表示,毕业后就与母校没什么关系了。在描述对大学母校的印象时,除了极少数人使用“留恋”和“感恩”之外,“失望”、“和想像中不一样”、“没感觉”、  相似文献   

2.
日前,“校长撑腰体”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词语,其最初来自于北大副校长的一句话:“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随着网络传播越来越广,一些网友纷纷将这句话中的学校改成了自己的母校,但无论是哪个学校的版本,其核心就是——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  相似文献   

3.
北大百年辉煌邓树林“当年我报考北京大学,看中的是北大有一批学术大师,宽松的学术环境。”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在已是副教授的赵为民说。1996年入学一位名叫于凡的女学生与她的学长有极相似的看法,“在我们心中,北大是知识的殿堂,是真理的源泉,是无涯学海中不...  相似文献   

4.
《中国残疾人》2011,(2):4-4
日前,一条《我们13个长春大学毕业的盲人学生至今没有报到证毕业证》的帖子引发网友关注。发帖人“盲人学生”在帖子中称,他们是2005年考入长春大学的山东籍残疾考生,就在2010年毕业前(学制五年),忽然被学校告知,因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没有把他们当年的录取信息上传教育部,“相应的毕业证、报到证都办不了”。  相似文献   

5.
博士,曾是“天之骄子”的代称,人人争抢的“香馍馍”,现如今随着数量的激增而流于平庸,更让人深思的是,部分高校竟有过半数的博士生不能按期毕业,而要延迟一到两年,是什么原因使得博士们不能按期毕业,是导师?还是学校?或者是自身原因?不久前,在杭某高校的BBS上出现了一个“建议成立个博士延期联盟”的帖子,立刻引起了在校博士生们的广泛响应。  相似文献   

6.
50年前我们曾经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毕业之时同一天告别母校邦戛中华中学的学子。光阴荏苒,屈指一算,我们这班“邦中”第四、五届的同学已经毕业50年了。2007年2月27日,当年的邦戛侨生分别从中国内地,从中国香港,从印尼各个城镇汇集印尼首都雅加达,  相似文献   

7.
甘达淅 《当代广西》2011,(19):43-43
我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2004年7月,我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当时在一家高薪聘用我的大型国有企业和留校任教之间,我毅然选择了后者。母校“志当高、学当勤、能必强、技必精”的校训,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以及他们对工作的负责、对学生的关心,成为我留下来为母校服务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1978年,16岁的连建宇从黄土高原走进北大校园。他北大物理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了几年,在出国留学的热潮中“稀里糊涂地出了国”。当时他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只是不知道留在国内还能干什么,隐约中就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在法学领域,我已经默默耕耘了三十多年,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北大法律系毕业后,我老入华东政法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法制史教研室任教至今。1998年我获得了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0.
尚木 《人大建设》2005,(4):34-35
学校给学生发了一张奖状,承诺奖励7500元的奖学金。然而,当学生毕业后却被告知,她没有资格领取这份奖学金,原因是她中考时第一志愿没有填报母校。学校承诺的奖学金怎么能不兑现呢?为了讨要自己的奖学金,这位学生将母校推上了被告席。此案是全国首例因填报中考志愿而引发的官司,法院会支持这位学生的请求吗?填报志愿的背后又有何隐情?  相似文献   

11.
自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学门读书始 ,许德珩的一生与北大的关系是育于斯、教于斯。北大是哺育他成长的摇篮 ,又是他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讲台。从“五四”运动以来 ,他一刻不曾忘记母校的培育 ,不曾忘记祖国 ,不曾忘记民主与科学。热血青年学生领袖1915年暑假 ,许德珩考入了北京大学英文学门。北大的学费对于许德珩来说尚是沉重的负担。课余他总是到图书馆去读书 ,这样可节省购买灯油之资 ,在冬季还可免去购买取暖的木炭。但生活上的艰难未能影响许德珩的志向。国家危亡 ,人民涂炭 ,北大的陈腐学风 ,这一切都激励着许德珩发奋读书。1917年…  相似文献   

12.
离校那天,教导主任对我说:“留校名额给你保留3个月,如果你感觉不适应,我们等你回来.”这一等,我的母校少了位讲师,而公安大家庭里多了位风雨相伴30年的普通女警。1985年.我从安徽大学外语系毕业。在学校确定的三位留校任教学生中,我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柑桔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农艺系教授沈德绪,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郊区,门岁即离家到嘉兴秀州中学读书,不久,因抗日战争爆发,在日本侵略军的炮声中逃到江西赣州基督教联中读书。此后直到1998年12月10H,已76岁的沈德结才在江南的寒风中再次回到阔别了周年的母校--嘉兴秀州中学。他为母校的师生们介绍了自己苦学成才的事迹,还为母校带来了有关果树和蔬菜有种的科技资料,以及他自己的各种奖状、奖品,并把其中6件珍贵奖品赠送给母校的6位优秀学生和教师,使全校师生受到很大鼓舞。辛勤耕耘成就傲人沈德绪于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  相似文献   

14.
施祖美 《政协天地》2009,(10):21-23
我从福州大学一名学生毕业后长期在福州大学工作,并在本世纪初任学校党委书记,亲身经历了福大的发展。谨略记几件往事,藉此深情怀念我学习工作过的母校,并向60周年国庆致贺。  相似文献   

15.
1927年12月19日,马寅初在杭州北大同学会组织的校庆集会上,高调发表题为"北大之精神"的演讲:"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铖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  相似文献   

16.
近日网上有这样一个帖子,帖子的主题是:“十件人生奢侈品,你拥有多少?”这里的奢侈品,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豪宅香车、珠宝名表,而是心灵的奢侈。  相似文献   

17.
以法促进爱     
廖盛芳 《中国人大》2011,(22):52-53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话源自9月21日的一条微博,据说是由北大副校长吴志攀说出来的,进入10月中旬,这则网帖突然火爆网络,并衍生出了多个高校的版本,被网友称为“校长撑腰体”。“撑腰体”的出现和火爆,显然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100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我作为其中之一,对母校的百年华诞,感到十分兴奋和格外亲切。5月4日那天,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虽然身在祖国西南的嘉陵江畔,但心却飞到了古都北京的“沙滩”、想到半个世纪前,想到革命的红楼,想到那楼前面的“民主广场”,我心绪万千,难忘的往事,就像走马灯一样,在脑子里旋绕。那还是sl年前的5月4日,第一次至也C大升学的我们几个台湾同学,就在春光明媚的“民主广场”上,在各学院同学的面前,热情洋溢地跳起了台湾的高山族舞。我们都是刚摆脱了日本统治不…  相似文献   

19.
《山东人大工作》2008,(7):61-61
据《上海法治报》报道,近日,网名为“花飘雨”的网友,在天涯杂谈发布了“广东公务员招考不慎透露内幕,触目惊心”的帖子,帖子中公布了一份“2008年上半年省直属监狱单位招录人民警察笔试、面试总成绩排名”的名单。在这份名单上,不仅有所有考生的笔试、面试的原始成绩,还附有哪些考生是谁的亲友,  相似文献   

20.
我心中的北大,始终是那以沙滩、红楼、民主广场为中心的北大,我把她叫做老北大。那时北大有文、法、理、工、医、农六个学院,还有研究所和不少附属单位散布北平城内外,没有一个封闭独处的宁静的校园,而是渗透在社会之中。1948年我入北大时,并没觉得大学生有什么优越感,而是充满着对这个民族的忧虑。1948年,我选择了北大1948年初夏,我从四川成都的石室中学毕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