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角色即社会性别,是指男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由于文化传统、社会期望的差异导致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意识已经基本普及,女性的学识及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俨然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半边天"。同时女性不再如过去般依赖于男性了,然而"灰姑娘范式"的影视剧依然很受欢迎,且大有机械复制之势。因此,当前探究女性"灰姑娘情结"的社会心理根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典名著《红字》和畅销小说《荆棘鸟》中有着传统的“灰姑娘”模式,但又超越了这个模式。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寻两部小说中“灰姑娘”的传统模式及其超越,并挖掘隐匿在“灰姑娘模式”中的深层意涵,探究这两部小说在解构了“灰姑娘”模式之后所要传达的追求两性和谐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男性为主导的侦查机关常常呈现“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形.女性侦查员在打击犯罪、侦查组织的团队建设上和侦查法治化进程中的性别优势往往被忽略。可以通过在侦查机关内部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加强对女性侦查员的研究,优化岗位配置,建立男女侦查员之间公平竞争互补协作的关系、强化女性侦查员自身素质管理.推进女性侦查员在侦查机关内的侦查效率有效释放等途径改变侦查机关的现状,使男女侦查人员的优势得到互补,提高侦查效率,发挥侦查资源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男女间真正的平等 ,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当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理论认为 :男女之间的差异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 ,是“社会体制习俗”把人组织到规范好的“男性”“女性”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结果 ,而不是因为男女的生理特征而自然产生的。其分析方法要求考察女性与男性面对的不同的社会现实、生活期望、经济环境等因素 ,分析社会公共政策对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影响 ,尤其是可能给女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进而修改社会公共政策 ,以期消除男女之间的实际不平等。我国 2 0 0 1年修订后的《婚姻法》仍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 ,规定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中享有平等的权利。但以社会性别平等理论来分析审视现行婚姻法 ,其结婚、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离婚等具体制度中 ,某些规定仍缺乏性别意识 ,并不能真正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法律保护 ,特建议从社会性别平等的角度对立法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灾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损失和伤害,由于男女两性生理、心理、社会性别的差异,灾难对两性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灾难面前,女性面对死亡和创伤受影响的程度更大.参与灾难救助是社会工作的使命,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社会性别意识,在灾前准备、灾难援助和灾后重建中都应考虑到社会性别对男女两性的影响,考虑到女性的需求,赋权于女性,在灾难援助中倡导社会性别主流化,推动男女两性和谐关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网络“红楼同人”小说在艺术方面存在很大缺憾,但从现代女性心理研究角度却具有一定价值.以“潇湘书院”和“晋江原创网”发表的红楼同人小说为研究对象可知,此类小说主要具有三方面特征:从内容来说,多集中于表现女性对于婚姻爱情和事业的期待,尤以女性在爱情及婚姻生活过程中的挣扎和奋斗为主;从人物形象塑造来说,体现出表面丰富多样而内在趋同现象;从思想倾向来看,“红楼同人”小说具有着强烈的现实化倾向.“红楼同人”小说反映了当前部分女性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群体的心理状态:即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女性群体焦虑感和迷茫感加强;在追求自身独立和尊严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异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价值具有解放与发展的基本意义,以人为本的价值优先为社会性别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女性伦理应强调包容性别差异与尊重个性发展之上的、扬弃男女二元对立的整体和谐。“核心”是价值的客观性的体现,强调女性伦理的实体传统,重视家庭对于实体建构的意义。价值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求把握女性主体特点,体现价值的主体性。女性对于社会伦理具有独特贡献,应把握并体现其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在实行的退休政策是男女区别对待的。但是现今女性的身体健康状况、知识水平和社会性别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 ,这使得人们对男女不同年龄退休的退休政策提出了质疑。对于男女退休年龄差别的辩论 ,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社会动因。其实 ,退休年龄的选择应该是自由的、弹性的 ,而不是刚性的“一刀切”。  相似文献   

9.
嫉妒之心是由自卑而引起的,即当发现别人,尤其是同性在同一环境中优于自己时,产生一种羡慕而又不甘心,为自己无能达到而恼恨别人的嫉情.嫉妒心理,男女皆有之,但女性表现得较为明显.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乃至今天.女性较男性的生活天地狭小,即形成女性较男性脆弱、善感、狭隘的个性特征.女性的嫉妒,往往会造成女性自身的“人才内耗”.那么,怎样防治嫉妒心理呢?由于嫉妒既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的群体文化基因有关,甚至可以说是民族气质的反映.因此,防治嫉妒需从社会整体和生存个体两方面予以调节.  相似文献   

10.
人口是社会生态的基础细胞。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出现了男女人口比例严重失衡:男多于女。这个“口子”还在继续拉大。 数据:警钟长鸣 据“计生”部门提供:1995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出生率为21.68‰,但男女生育比例竟是131:100!也就是说在每年出生的2500多万人口中,男性要比女性多出75万人! 再请看全国部分省市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出的危机。湖南省: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285万。1至9岁儿童中男性就比女性多76万。浙江省:22岁以上未婚男性多达86万,而女性只有37万。河南省:在被调  相似文献   

11.
女性警察承担着“人民公仆”的社会期待、家庭中“贤妻良母”等多方面的角色期待压力,在警察群体中所承受着高于他人的心理压力.文章分析了公安机关女性警察面临的角色压力,从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生理特征几方面来分析角色压力产生的原因,探索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增强其对心理困惑的调适能力,提升公安机关女性警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一、妇女解放运动,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 伟大导师恩格斯早就说过:“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解放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绝不是女性单一性别范围内的事,也非女性群体自身力量所能为之。妇女解放运动,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男女两性共同的大事,是男女两性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吸收男性参与妇联的活动不是妇联组织和女性求助于男性,而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向前发展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13.
新文化运动时期争取女子教育权的思想是女性教育史的现代转折。这一思想主要从两方面规划了女性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教育宗旨上,打破“良妻贤母”的教育,实行“人”的教育;在教育体制上,反对男女分开进行教育,要求大学开女禁和中学男女同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指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人群.但以平等权视角考察,女性在社会资源分配、权利享有和保障等诸多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女性的这种弱势地位既非生物差异决定的,也不是性别偏爱决定的,而是父权制度的产物.因此,要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必须从目前“特殊优惠”的实质平等回归“两性”视角下——而非“男性”视角下——的形式平等.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现代化步伐加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品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了改变,消费社会和:k众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大众媒体的泛滥更使人们无处遁形并被不自觉引入消费大军。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角色地位问题。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社会地位很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但几千年的传统习惯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男性依然占主导地位,女性更多地被置于从属地位。在消费社会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众传媒对于女性“身体”、“苗条”等外在形象的塑造和渲染。可以认为,在消费社会里,女性更多地被当做一种资本或物品,具有交换价值属性,而非作为独立的个体被看待。  相似文献   

16.
女性权益保障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女性自身三方的共同努力。三者之中,政府作为主要推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中日文化历史的相似性,分析日本政府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对于当前中国男女两性和谐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的各种典籍中,把男女比附为阴阳、乾坤、天地,从而形成了最早的男女有别的哲学思想,随之这种哲学思想被应用到社会规范之中,成为男女有别的道德规范,具体包括男女仪礼之别、内外之别、夫妇之别。它们共同织成了一张无形的道德之网,完全剥夺了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从根本上确立了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8.
适意做女人     
我的一位颇有名气的女友H是知识女性,无论事业还是家庭在规范的社会里都是顺利者,然而她却公然撰文宣称,不愿做女人。 初听此话,颇令人不解。怎么看,她都是—位女性气息浓郁的传统女性形象。但读她的文章,可谓写得肺腑之言,字字句句闪烁着一个敏感女性对这个社会男女心理落差的种种不平、不快和不适应。结论仍是:不愿做女性。给我的感觉仿佛是听到了上一代传下来的叹息。  相似文献   

19.
河北的王亚丽通过造假.从一个默默无闻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村姑,一步步走上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副书记的“高位”。上演了中国版“灰姑娘”童话。若不是觊觎别人的亿万遗产,这童话恐怕还会继续。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精英女性,当代女研究生的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势必对整个和谐社会中两性和谐关系的构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多数女研究生基本否认了男女工作能力的差异,并肯定了自我地位的独立性;也冲破了传统性别社会分工模式,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但部分女研究生仍然认同男性社会发展空间大于女性,并对婚姻存在一定的依赖思想。当代女研究生的社会性别意识这类矛盾现象归因于她们在高等教育的影响下,在对传统社会性别意识进行反叛的同时,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社会中两性事实上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