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司法公正必须进行司法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到来之际,我们从事宪法、诉讼法教学和科研的诸位同仁,汇聚一堂,参加今天我们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及《中国律师》杂志社共同发起召开的司法改革研讨会,这里我代表我们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对大家的到会,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如何使司法制度更加民主化、科学性,使我们的司法机关在有效地追诉犯罪的同时又能更好地保障人权,这是世界各国法学家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可以说,司法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无论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各种不同社会制…  相似文献   

2.
英美对抗式刑事诉讼的发展经历了从古老的弹劾式诉讼到中世纪陪审团审判再到现代对抗制三个阶段.现代对抗制的基本特征是沉默的被告人、争斗的律师,进攻式的检察官、戏剧化的审判,消极的法官、权威的裁判.其形成的根由则是自由主义理念、理性主义哲学以及由此决定的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陪审团审判制度和乐观理性主义的证据规则.对抗式诉讼中的一些特征导致其被人为地披上"司法竞技主义"的外衣,然而这件外衣并不能代表对抗制的真谛.我国刑事诉讼在移植对抗制的外衣方面已经小有所成,但是仍缺乏对抗制所需要的精神和骨架.继续移植对抗制的要点就在于形神兼具,而不是买椟还珠.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诉讼爆炸"的时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各种矛盾纠纷。与法院案多人少情况呈正相关的一个现象是,当事人"闹庭"现象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当事人甚至律师为了达到不当诉讼目的会采取过激、非理性的手段,不能正确处理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4.
司法改革应当关注司法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司法公正是我国当前进行司法改革的主旋律 ,提出司法效益的问题可能是一种不和谐音。但笔者要强调的是 ,在整个司法改革过程中 ,如果不关注司法效益 ,不仅会增加司法改革的成本 ,而且将会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 ,甚至会最终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司法效益的价值定位毫无疑问 ,司法公正是司法的基本价值之一。近年来 ,笔者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探索。但笔者在进行司法公正问题研究的时候 ,同样感觉到司法效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值得关注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因此 ,有必要对司法效益重新进行价值定位。首先 ,诉讼效益是当事…  相似文献   

5.
从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民事司法陷入困境。协同主义是指在以当事人为诉讼程序主体的前提下,法院、当事人、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互相配合,和谐地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诉讼模式。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诸多优点。以"协同主义"作为民事司法的指导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同时我国的现实状况和文化背景也决定了民事司法要以"协同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张文静 《中国司法》2005,(2):109-110
2004年9月24日,中加司法改革前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与律师围绕"律师权利在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一、司法实务部门的意见司法实务部门的专家针对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问题,不仅指出了改革与完善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而且指出了该问题本身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缺陷,还表达了立法与司法方面的一些困惑。  相似文献   

7.
刑事辩护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部分.这项制度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分支,充分的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了参与这项制度中的被告人在还没有被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被判决为有罪之前,就要被判定为无罪,从而就能够轻松的享有一些辩护权和其他一些的诉讼的权利,我们可以委托律师或者是其他的辩护人参与到这项刑事诉讼当中来,律师通过行使一定的辩护权,来与一些追诉机关来进行平等的对抗,用来维护当事人的护法权益.这项制度对于完善一定的诉讼结构的形态,对于更好的弄清楚整个案件的事实真相,并且会体现出刑事辩护制度的正义,从而提高了一定的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8.
齐树洁  黄斌 《法学论坛》2002,17(5):93-101
在对抗制诉讼模式的影响之下,为了确保当事人能够自由地与其律师进行信息交流以获取合法的法律意见,英国证据法规定了律师特权规则.作为一项具体的证据规则,英国证据法中的律师特权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特权的适用范围、除外规定、延续性、放弃以及第二位证据等.在我国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借鉴英国的司法理论和实践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律师特权规则,对于完善我国的证据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司法》2011,(1):112-112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与自治区司法厅在南宁举行“法院系统与司法行政系统沟通会商机制”签字仪式,共同签署《关于建立沟通会商机制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对法官与律师诉讼活动、协会交流合作、律师参与诉讼调解、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保障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等需要两家配合互动的工作作出全面规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被逐步引入诉讼,"司法的剧场化"逐步向"司法的网络化"转型.司法的网络化对诉讼程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打破了诉讼必须在法庭这一场城内进行的固有模式,还对证据的采集和证明、诉讼材料送达以及庭审记录形式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司法的网络化使得诉讼参与更加便捷,诉讼程序更加简洁、实用,也让司...  相似文献   

11.
傅郁林 《当代法学》2013,(2):105-115
民事纠纷解决分为诉讼与诉外或司法与非司法两大途径。所谓"司法最终救济原则"是指司法对于事项都保留"最终"救济权,但司法救济的具体方式既包括通过起诉启动的"司法初审救济",也包括经由诉外途径解决后再通过不同法定渠道进入司法程序的"司法事后救济"。"可诉性"要件包括积极要件与消极要件,前者是根据诉讼客体自身特征确定的获得任何方式的民事司法救济均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消极要件是根据种种政策性考量而对司法初审管辖权即起诉权设置的一些限制性条件。诉外途径的事后司法救济应与具体纠纷类型及其诉外途径的自愿性与强制性等不同特征相匹配,确定不同层次的司法审查标准和程序,与初审司法救济一并构成多类型、多层次的民事司法救济体系,并与基层亲民性司法与中高级法院专业性司法的司法职能分层目标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律师在经济纠纷案件中的诉讼代理,是当前司法实践中一个新的课题。由于这一工作试办不久,各地尚无系统的经验。律师在诉讼代理中处于何种地位,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发挥怎样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也还在探讨摸索之中。本文试图对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逮捕是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最严厉的司法强制措施.应当由律师参与审查逮捕程序,维护犯罪嫌疑人人权和其他诉讼权利.但现时律师参与审查逮捕程序不易把握审查逮捕与侦查的内部衔接机制.主客观情况使检察官并不热衷律师参与审查逮捕程序.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修改刑事诉讼法,在法律层次建立律师参与审查逮捕、公开听证、当事人及受托律师申请复议复核以及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等制度.构建检察、侦查、律师间三角制衡关系,使审查逮捕程序公开透明,实现律师参与审查逮捕程序诉讼法律化.  相似文献   

14.
时事关键词之一:司法行政官员退出律协据已闭幕的第六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披露,截至目前,我国由执业律师担任会长的省级律协已有22个,与司法行政机关分开办公的省级律协已有24个。这意味着作为律师自治组织的律协,正逐步实现与司法行政机关工作职能分开。笔者认为,司法行政官员不断退出律协,省级律师协会正逐步还给律师,这是我国律师行业自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律师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完全符合律师行业的国际惯例和发展趋势。长期以来,律师协会的主要负责人由司法行政机关的有关官员兼任一直是律师业的惯例和“潜规则”。司法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15.
死磕派律师是"北海案"和"小河案"中因"死磕"法院后,活跃起来的一批律师。死磕派律师将法院作为对抗的对象,把法条作为较真的目标,以"苦肉计"、网络直播、举报投诉和行为艺术为常用手段,将"个案正义"作为终极追求。虽然"死磕"有助于促使司法自律,但"死磕"的做法背离了司法制度的理性设计,极端化了法条主义,并大幅拉高了诉讼成本,事实上是在以"较真"程序的方式,追求有利的实体结果,同时,外部化了诉讼成本,造成了更大范围的非正义。中国司法面对"死磕",需要在反思原有的常见方案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应对元素,并根据案件具体情形,对所有方案进行有效整合,以有效处置"死磕"行为。  相似文献   

16.
司法裁量权与我国司法审查监督的范围朱维究陈少琼当今世界法治国家都有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监督的制度,西方各国或采取三权分立制下的司法审查制度或实行行政诉讼制度。我国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下,由成文法规定的行政诉讼制度。与西方各国比较,有些人认为我国司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学界对于发源西方的"恢复性司法"有着较为积极的评价,使得恢复性司法成为一个发展趋势.现今,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上升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的顽疾,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专章规定未成年人案件的诉讼程序,而只是在一些章节中对这一方面的内容作了规定,这样就会存在一些不完善.在恢复性司法的视野下,对于未成...  相似文献   

18.
从法律权威维系的两大支柱力量--公正与强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实现情况看,认为司法不公造成司法权威流失,即"司法因不公而无威"的主流观点,在相当程度上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片面化的思维方式;相反,司 法强制力软弱造成司法权威流失.即"司法因无力而无威",在相当程度上却是一客观事实.因此,在坚持"司法因公正而权威"之实践价值取向的同时,主张"司法因强制而权威"更具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协商性刑事司法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性刑事司法是对对抗式刑事司法的革命性变革,它强调诉讼主体作为诉讼和司法的参与者,承担着合作和追求共同体"共同的善"的责任,通过理性协商、对话,以"更好的理由的力量"追求公正和正义,避免法律诉讼蜕变为民间私斗的替代物,以实现社会和谐和持续合作.  相似文献   

20.
张爱岩  王伟 《河北法学》2005,23(11):140-144
"无罪推定"作为现代各国的刑事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司法理念中法律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是由"国家本位"、"义务本位"向着"个体本位"、"权利本位"前进的,体现在刑事司法中,其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体公正"为中心的司法公正."无罪推定"原则,以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权利为核心,以人权保障为理念,反映了现代司法现念的价值取向."无罪推定"原则,首先确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为其各项权利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控方承担举证责任"、"反对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疑罪从无"等规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衍生物,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得以全面实现的必要保障,同时,也是对抗制诉讼模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